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11-10-15 编辑
南阳古代人物汇总

 姜子牙  西周初军事家、政治家,齐国开国国君。南阳人(一说古吕国南阳人,二说古齐国山东日照人,三说古许国东海许州人,四说古东吕国新蔡人)。字子牙。又称姜尚,师尚父,吕望,太公望,姜太公等。尚系伯夷后裔,本姓姜氏,从其祖吕国(今南阳)封姓,故称吕尚。一生经历坎坷,曾屠牛于朝歌,卖酒于孟津,也任过纣的官吏,见纣无道,遂去职,游说诸侯,皆无遇合。老年垂钓于谓水之北,遇到周西伯,西伯与其谈论后兴奋地说:“我的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到西周的时候,周才能兴起。您就是真正的圣人吧?我的先君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遂请姜子牙上车一同回宫,尊姜子牙为师。在姜子牙辅佐下,西周政治清明,疆域日广,拥有商之三分之二领土,西伯亦改称文王。文王去世后,姜子牙被武王尊为师尚父,又辅佐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以其功封于齐营丘。姜子牙精通军事与谋略,又深研阴阳五行,为后世军事谋略术数家之祖。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有237篇,《隋书·经籍志》载有《六韬》五卷,皆为后世依托。

 

那  吒  亦作哪吒《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西游记》说他是玉帝部下托塔天王李靖第三子,年少却神通广大,曾参与讨伐孙悟空。《封神演义》说他出生不久,便打死龙王太子熬丙,四海龙王奏准玉帝,欲擒拿其父母,他为了表示自己所为与父母无涉,毅然剖腹、剜肠、剔骨血,归还双亲而死。死后,魂魄借莲花为躯体,得以复活。后助姜子牙兴周灭纣。相传他三头六臂,足踏风火轮,手拿乾坤圈,能呼风唤雨,降魔除怪,惩恶扬善,成为庇佑一方的杰出英雄。1989年,经海峡两岸的专家研究,哪吒的故里,就在西峡县丁河镇奎文村(现有哪吒小庙一座)。消息传开,对在台湾、日本、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及世界各地李氏后裔产生了巨大影响。

 

武  姜   (生卒不详)  春秋时申国(今南阳)申侯之女,郑国郑武公之妻,郑庄公之母,生庄公及共叔段。她偏爱共叔段,曾请武公立共叔段,因遭武公反对,未果。庄公即位,她支持共叔段叛乱。公元前722年,庄公平乱后将其逐到边城颍(今登封颖阳),立誓“不及黄泉勿相见”。其后,母子相互思念,但因誓言而欲见不能,庄公遂用颖考叔之谋,“阙地及泉,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

 

百里奚  (生卒不详)  姓百里,名奚。春秋楚国宛(今南阳)人。穷苦出身,家境贫寒。中年外出游学,在齐国一度靠乞讨度日,后被其好友蹇叔收留。后去了东周,给周王子颓养牛,投奔虞国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君不听百里奚之言,误中“假途灭虢”之计,为晋所灭,百里奚成为晋国的俘虏。晋献公把百里奚作为其女儿的陪嫁奴送到秦国,他不甘心受辱,半路逃回宛,以牧牛为生。当秦穆公得知百里奚有贤才时,就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秦国。秦穆公和百里奚长谈三日,非常赏识其才,遂委以国政,拜为大夫,故号“五大夫”。百里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务,平易近人,生活简朴,使秦国大治,遂建霸业。百里奚死后,秦举国悲哀,“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陈  胜    (?~公元前208)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今方城县)人。少时家贫,受雇给人种田。一次在田间休息,与同伴谈起贫苦农民的苦难生活时,陈胜说:如果将来富贵了,可不能忘记一起种田的穷弟兄。并以“鸿鹄之志”自喻。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征发900名贫苦农民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陈胜与阳夏人吴广都在征发之列,被指派为屯长。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预计不能按期到达。依秦法,误期当斩。陈胜、吴广私下计议:如今逃亡是死,举行起义也不过是死,同样是死,倒不如为国而死。陈胜提出,借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国名将项燕的名义发动起义,响应的人一定会很多,得到了吴广的赞成。为了鼓励大家反抗斗争的决心,陈胜、吴广用“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制造起义舆论:“大楚兴,陈胜王”。然后伺机杀死了2名押送将尉,把全体戍卒召集一起说:大家被大雨耽误,不能如期到达渔阳,误期是要杀头的;就是不杀头,去戍守十有六七也要送命。大丈夫不死便罢,死也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也不是天生的贵种。被征戍卒齐声响应,愿听差遣。于是,就假借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宣布起义,号称“大楚”。大家袒露右臂,筑坛为誓,用被杀将尉的头祭告天地。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首先攻下大泽乡,扩大了队伍,进而攻占蕲(今安徽宿县)、铚 (今安徽宿县西南)、赞阝(今河南永城西南)、苦(今河南鹿邑县东)、柘(今河南柘城县北)、谯(今安徽亳县)。义军至陈(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攻占陈县后,起义将领推举陈胜为王,国号“张楚”。明确提出“伐无道,除暴秦”的口号。当时,很多郡县百姓杀其官吏,归顺陈胜。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以陈县为中心,兵分三路向全国进军。西路军分为三支,向秦都咸阳进军。一支由吴广统领,夺荥阳;一支由周文指挥进攻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另一支由宋留率领取南阳入武关。北路军分为二支,一支由武臣率领征赵地(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支由周市(fú)率领,取魏地(今河南东北至山西西南一带)。南路军亦分为二支,一支由邓宗率领伐九江郡(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一支由召平率领,攻占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北)。后来武臣分裂义军,自立赵王。吴广与部属发生矛盾,为田臧所杀,陈胜任田臧为上将。陈胜在其部属挑唆下,杀了说过自己几句闲话的穷兄弟,故旧纷纷离去。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秦将章邯进犯陈县。陈胜亲自督战,终因寡不敌众而撤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东南)被车夫庄贾杀害,葬于砀(今河南省永城县北30公里芒砀山南麓),谥号“隐王”。汉高祖时,特在陈胜墓旁安置30户人家看守,按时祭祀。1974年对陈胜墓进行了修葺,并树了碑。郭沫若题词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

 

陈  恢    (生卒不详)  秦汉之际宛(今南阳)人。西汉献计救宛谋士。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六月,刘邦挥师西进,取道宛城,将宛城包围。陈恢为南阳郡守吕(齿奇)齮舍人,他则力劝吕(齿奇)齮归降刘邦,保全宛城。陈恢出城面见刘邦,建议解除包围,约降吕(齿奇)齮,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封吕(齿奇)齮为殷侯,陈恢为千户,率兵西去。使宛城免遭战祸,保全了城池和百姓。

 

张释之    (生卒不详)  字季。西汉南阳郡堵阳(今方城县)人。文帝时,以家资五百万选为骑郎,为汉文帝侍从官。后因向文帝陈述秦灭、汉兴之原因及秦时之弊政,得文帝赞赏相继升迁为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最后官至廷尉。他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任内,严守法纪,秉公断案,刚正不阿,违法必究,依罪量刑,不以地位不同而随意量刑,不搞株连,不因人废法,不因尊者之言改法;并敢于直言,曾多次同文帝辩论量刑轻重,说服文帝依法办事,时称“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景帝立,释之被调任淮南王相,不久托病辞官还乡。后病卒,葬于故里。

 

娄  寿    (生卒不祥)  字元考。西汉南阳(今南阳)人。汉时高士。他自幼立志成才,博览群书,好学不厌,学识高深,时为名士。后来,官府屡征他为官,均不就。遂隐居收徒,以教授弟子为乐。他去世之后其门人谥其为“玄儒先生”。

 

杜  周    (生卒不祥)  西汉南阳郡杜衍(今南阳西南部)人。著名酷史。初辅佐南阳太守义纵,后得义纵举荐,跟随张汤,为廷尉史。曾奉命处理边卒逃亡之事,杀人很多,由于他奏事好察天子意旨,很受皇帝赏识重用,升任中丞。他言少性迟,执法严酷,用法深刻。及升任廷尉,为政效仿张汤,善于观察皇帝的好恶,极尽迎合皇上的旨意,治狱苛严,有法不依,唯皇帝意是从,执法不平,造成大量冤狱。杜周后来被调任执金吾,因追捕桑弘羊、卫皇后家族子弟之功,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始任廷尉史时仅有一马,而位列三公时家资累巨万。   

 

张  挚  (生卒不详) 字长公。西汉南阳郡堵阳(今方城县)人。张释之之子。他官至大夫,性格耿直,因不能与世俗苟合被免官,后终身不仕。

 

直不疑    (生卒不祥)  西汉南阳郡(今南阳)人。汉文帝时为郎官(侍从官),后迁至中大夫。一次,同舍郎官丢失金子,认为是直不疑所窃,直不疑遂购金偿还他。后来丢金者找到了自己所丢失的金子,方知并非为直不疑所盗,非常惭愧。由此同辈皆称不疑为长者。吴、楚七国叛乱时,不疑参加平叛。汉景帝时,升任御史大夫,又因平叛吴楚有功被封塞侯。他每任皆为官清正,政绩显著,以淡于名利著称。武帝即位后被免官。后病死家中,死后谥信侯。

 

杜延年    (?~约公元前54)  字幼公。西汉南阳郡杜衍(今南阳西南部)人。其家世代为高官。他精通法律。昭帝即位后,封他为军司空。始元四年(公元前183年),他被任命为校尉,因镇压少数民族叛乱有功,升任谏大夫,因告发上官杰谋反,被封为建平侯。不久,又被升任太仆右曹给事中。他忠于朝廷,善于政理,一反其父杜周为政酷暴的作风,处事宽和。当时,霍光执刑严酷,杜延年则辅之以宽,从而形成了政通人和的局面。由于延年为人安和,处事公平,又善于调和朝中矛盾,长期参与朝政,居九卿之位长达十余年。后升任御史大夫,为政三年,因病告老隐退,数月后病死在家中,谥敬侯。

 

召信臣    (生卒不详)  字翁卿。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汉元帝时,任南阳太守。他视民如子,为民兴利,劝民农桑,务使百姓尽快富裕。为发展农业,他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工程数十处。“躬劝耕农,出入阡陌,……希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堤阏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为防治民间用水发生纠纷,他“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又制定法规,禁止婚丧嫁娶等一切红白喜事奢靡,必须从俭办理。使郡中百姓莫不耕稼力田,安居乐业,“户口倍增,盗贼狱讼衰止”,“郡以殷富”。南阳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后迁河南太守,竟宁(公元前33年)中被征为少府,位列九卿。晚年仍疾心为民,老死任上。后南阳吏民为之立祠,以示永纪。

 

杜  缓    (生卒不详)  西汉南阳杜衍(今南阳西南部)人。少为郎,本始(公元前73年~公元前70年)时以校尉参加攻打匈奴的战斗,还为谏大夫,又迁上谷都尉,再迁雁门太守。其父杜延年死后,拜为太常,治理诸陵县,每到判决罪犯的日子,常常不喝酒,又不思茶饭,官吏皆称颂他有恩。汉元帝即位,百姓贫困。到了永光(公元前43年~公元前39年)年间,西羌贵族又不断扰乱,人民流离失所,更是雪上加霜,杜缓遂上书请以自己的家财支援国家,累计数百万。

 

杜  钦    (生卒不祥)  字子夏。西汉南阳郡杜衍(今南阳西南部)人。杜延年之子,政谋家。他自幼好学,精通经书,学识渊博,善于谋略,由于瞎了一只眼而不好为官。当时,大将军王凤以外戚辅政,深知杜钦才能出众,被任命为大将军武库令,成为王凤辅政的高级谋士。杜钦处事深明大义,重在国家,敢于直言,其建议均为王凤采纳。在思想理论上,他提倡“信”、“贞”、“仁”、“义”、“恕”、“忠”、“孝”,主张“仁政”治国。在用人方面,他强调全面考察官吏,重德重绩,反对偏宠一人。在政务治理上,他主张“抑文尚质,废奢尚俭,表实去伪”。他官至仪郎,因病免官常居大将军府,专心协助王凤谋国家大事,当时汉成帝颁布的一些较好的治国之策、法令,多出自杜钦之手。

 

彭  宏    (生卒不详)  西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哀帝时,为渔阳太守。容貌魁伟,好饮酒,食量大。曾任边官,以威名于边著称。王莽专权时,他反对苛政,反对王莽弄权,成为王莽心腹之患。王莽代汉后,诛杀不归新朝的人,彭宏遇害。

 

樊  重    (生卒不详)  字君云。西汉南阳郡湖阳(今唐河县湖阳镇)人。汉代豪富,世为望族,三代同堂,长幼有序,和睦相处。经营产业,管理有方,年年营利,广开农田,家有田地达三百余顷。宗族与乡间多得他的赈济与惠施,名扬全县,百姓称颂。后被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临终,遗嘱家人,凡以前借贷予人的数百万钱,尽毁文契,拒绝偿还。建武十八年(42年),刘秀经过湖阳,祭奠其墓,追谥其为寿张敬侯,为他立庙。

 

刘  (纟寅)縯   (?~23)  字伯升。西汉南阳郡蔡阳(一说在今宛城区瓦店以南)人。汉光武帝刘秀之兄。他性格刚毅,慷慨而有大节,足智多谋。自幼胸怀大志,广交天下英雄豪杰。王莽末年,天下大乱,他自率舂陵子弟七八千人,又使宾客分遣邓晨于新野,刘秀与李通等于宛城,同时起兵反莽,欲重建汉室。他自称柱天大将军,威震四方。王莽非常惧怕刘纟寅)縯,曾悬赏“赏邑五百户,黄金十万斤,封三公”捉拿刘(纟寅)縯。更始元年(23年),各路义军拥立刘玄即更始帝位,任命刘(纟寅)縯为大司徒,封汉信侯。时刘(纟寅)縯威名远扬,众服其能。刘玄因此更加惧怕和嫉妒刘(纟寅)縯,便大会诸将,欲谋杀刘(纟寅)縯。后因刘(纟寅)縯部将刘稷拒受刘玄封他为抗威将军,并公开反对刘玄,拥立刘(纟寅)縯,被刘玄拘捕。当刘(纟寅)縯为刘稷说情时,被刘玄拘捕,与刘稷同时在宛城被杀。建武十五年(39年),刘秀追谥刘(纟寅)縯为齐武王。

 

刘  玄    (?~25)  字圣公。西汉南阳郡蔡阳(一说在宛城区瓦店以南)人。西汉末更始皇帝,刘秀之族兄。少时为弟报仇,因避官司,逃到平林。王莽末年,天下政乱,绿林起兵反莽。地皇三年(22年)七月,平林人陈牧、廖湛为响应绿林军,聚众千余人,号“平林兵”,刘玄遂参加平林兵,任安集掾。地皇四年(23年)正月,绿林军大破王莽前队军,刘玄被推为更始将军。当时,各路绿林军各自为政,不相统属,众将领深感必须有一个首领统一指挥,刘玄被推为天子。是年二月,集合各路义军,在淯水之滨(今南阳城南)登坛称帝,年号更始。是年五月刘(纟寅)縯攻占宛城,六月刘玄入都 。其后绿林军节节得胜,昆阳一战,歼灭王莽主力军,震动全国,各地豪杰纷纷杀其牧守,恢复汉帝年号,旬月之间,遍于天下,皆待更始收编。攻克洛阳后,刘玄移都洛阳。更始二年(24年),王莽被汉军斩首,刘玄迁都长安,入居长乐宫。刘玄生性懦弱,以致朝群臣时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他纳赵萌之女为夫人,并委政于赵萌,赵萌弄权,更始政权内部矛盾激化,争斗激烈。更始三年(25年),赤眉军乘更始政权内哄之机,攻占长安,刘玄投降,被封为长沙王,后被赤眉军绞死。

 

卓  茂    (?~28)  字子康。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他精通儒术而被推举为侍郎,给事黄门又迁任密县令。任内,他精心治理,关心百姓,爱民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为吏民所亲爱。经数年治理,教化大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升任京部丞,离任时密县人老少皆哭泣相送。新莽时,他以病请求免职归宛。更始时,任侍中祭酒,见更始政权内哄,遂告老还乡,刘秀即位,首先访求卓茂,此时他已七十余岁,亲自到河阳,谒见刘秀,刘秀非常赞赏他的为人及显著政绩,为倡导其他官吏向他学习,遂把他作为优秀官吏的典型,厚加封赏,诏令褒扬。建武四年(28年)卓茂去逝,刘秀赐其棺椁墓地,亲自为他送葬。永平中,显宗追念前世功臣,把他作为三十二功臣之一,诏画像于南宫云台。

 

任  光    (?~29)  字伯卿。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人。东汉开国功臣。更始初年任信都太守。王郎在邯郸起事,不少郡县投降王郎,唯任光不肯降,独自拥护刘秀。刘秀到信都后,任命他为左大将军,封武成侯,使他专事率军跟随自己,所属兵将都由他指挥。旬日之间,兵力大增,力量强盛,平定城邑,节节得胜。攻占邯郸平灭王郎后,他奉命归信都,继续任太守。是年,他被更封阿陵侯。建武五年(29年),征入京师,是年冬谢世。永平中,显宗追念任光之殊功,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一。

 

彭  宠    (?~29)  字伯通。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彭宏之子。东汉初割据政权之王。少为郡吏,地皇中,为大司空元士。更始帝立,即命彭宠为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并兼任安乐县令。刘秀在河北扩充势力,到蓟城,以书招彭宠,彭宠遂归刘秀。彭宠率领骑兵三千人,挥师而南,迎接刘秀于广阿。刘秀封他为建忠侯,赐号大将军。后跟随刘秀围攻邯郸,他负责军粮运输,使粮草充足。后彭宠自恃功高,职权欲望甚大,刘秀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自此心怀不平。刘秀即位,以吴汉、王梁、彭宠,并为三公,而彭宠认为自己该为王。其后,他兼营商业,积累大量珍宝。建武二年(26年),彭宠遂起兵反刘秀,自立为燕王。建武五年(29年),为家奴子密等人所杀。

 

岑  彭    (?~35)  字君然。汉南阳郡棘阳县(今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功臣。王莽时为棘阳县令,降刘玄后被封归德(今商丘)侯,后为大司马朱鲔的校尉,淮阳都尉,颖川太守。后岑彭率部归刘秀,被任命为廷尉,行大将军事,封舞阳侯。建武二年(26年),岑彭为征南将军,协助刘秀镇压义军和地方势力,相继攻取鲁山、叶县、舞阳等12城,并率部击败秦丰。建武八年(32年),岑彭率军击破天水。翌年,率军进蜀,溯都江而上,径拔武阳,奇驰成都,震骇蜀地。建武十一年(35年),被公孙述派人刺死,谥壮侯。蜀人于武阳为他立庙纪念。永平中,显宗感念岑彭为前世开国功勋,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一。

 

来  歙    (?~36)  字君叔。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东汉初著名将领。初事更始帝刘玄,因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以病辞归。其妹为汉中王刘嘉之妻,更始政权内哄,他力劝刘嘉归刘秀,二人遂一同到洛阳,刘秀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因说服隗嚣归汉有功,升任中郎将。建武九年(34年),来歙建议攻打公孙述,刘秀听其言,并命其率兵进军天水,大败公孙述部将。建武十年(35年),攻占落门,后率兵进击羌族,又击败傅栗卿等。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使陇西遂安。建武十一年(36年),正当来歙攻打公孙述割据势力连连得胜时,被公孙述的刺客刺死在军中。刘秀闻讯大惊,遂赐书褒扬,赠中郎将、征羌侯印缓,谥节侯。

 

张  魁    (生卒不详)  字君游。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东汉名宦。少有才华,品行高尚,胸有大志,时为诸儒称作“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后升任渔阳太守。任中,他严惩奸滑,奖励贤良,教育百姓务农种桑 ,使郡中大治,深得百姓赞扬。他又治边关,树威严,迫使匈奴不敢犯境。任职八年,边民安居乐业,政绩颇显。他为官廉洁,离任时仅一辆破车及布囊而已。

 

杜  诗    (?~38)  字公君。汉河内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建武七年(31年),升任南阳太守,当时南阳为帝乡,多皇亲豪强,权贵横行。他一到任就“诛暴之威”,使郡治清平。他“善于计略,省爱民役”,发展冶铁业,使铁制农具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他号令郡中吏民,“修治陂池,广拓土田使“郡内比室殷足”。他反复试验,成功地发明创造了水排,使用水排鼓风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100年。南阳吏民感其德,赞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建武十四年(38年)病卒,因一生为官清廉,以至于死后无钱办丧,最后由皇帝下诏,给其费用,俭办丧事。

 

洼  丹    (公元前29~41)  字子玉。汉南阳郡育阳(今南阳西南部)人。东汉著名经学家。他自幼研习经传,博览群书,学识精深。王莽时,天下战乱,他立志不仕,常避乱世居幽静之地,专事教育,所授门徒达数百人。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为博士。建武十一年(35年),升任大鸿胪,他继承家业治《孟氏易》,对易学研究精深,著《易通论》七篇,世号《洼氏通》。时研易者多以其为老师,称他为大儒。建武十七年(41年),卒于官,终年70岁。

 

李  通    (?~42)  字次元。东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刘秀之妹夫。东汉开国元勋。出身于商人世家。曾为郡县小吏,李通深信其父的预言:“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日思举事。绿林军起义,李通即约见刘秀,商定先劫持南阳太守,然后共率宗族起兵反莽。事泄,王莽诛杀李通宗族64人。李通得逃,与刘秀会合,杀南阳太守甄阜。更始政权立,李通被任命为柱国大将军,封辅汉侯。刘秀即位,征为卫尉,建武二年(26年)拜为大司农。时天下未定,刘秀率兵征战四方,常令他居守京师。后拜为大司空。因与刘秀共同起事,又娶刘秀妹伯姬为妻,故特为刘秀所重。然常欲避权势,屡称病不视事,后辞去大司空之职,建武十八年(42年)病逝,谥恭侯。永平中,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一。

 

张  堪    (生卒无考)  字君游。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东汉名宦,少时被称“圣童”。刘秀即位,张堪被任命为郎中,又三迁到谒者。后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建武十二年(36年),吴汉听从张堪之谋,示弱挑敌,大败蜀军,斩杀公孙述。后张堪受命北击匈奴,破匈奴后,他被任命为渔阳太守,任职八年,人民安居乐业,百姓歌之:“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杜  茂    (?~43)  字诸公。汉南阳郡冠军(今邓州市)人。东汉开国功臣。初常从刘秀征战。刘秀即位,被任命为大将军,封乐乡侯。建武二年(26年),更封苦陉侯。建武三年(27年),升任骠骑大将军,平定西。建武十二年(36年),杜茂镇守北边,他号令整修守望亭,建造烽火台,安抚边民,救济贫弱,又使军士屯田,北边安宁。建武十五年(39年),定封参蘧侯。建武十九年(43年)去世。永平中,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一。

 

吴  汉    (?~44)  字子颜。东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自幼家贫,王莽时为县亭长,更始初为安乐县令。后吴汉说服渔阳太守彭宠,共同投奔刘秀,被拜为偏将军,攻战邯郸后,封他为建策侯。吴汉勇而有智谋,刘秀每次出兵作战,吴汉常任先锋,平定河北后,刘秀即位,任命他为大司马,更封舞阳侯。建武二年(26年),他被封为广平侯。建武十一年(35年),领导伐蜀,大战公孙述,八战八克。后北击匈奴,建武十八年(42年),平定蜀郡守将史歆叛乱。吴汉性格刚强,遇事镇静,战功卓著,威振朝廷,被刘秀称为“吴公”。建武二十年(44年)病逝,谥忠侯。永平中,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一。

 

朱  祐  (?~48)  字仲先。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东汉初重要将领、重臣。初从刘秀兄弟起兵反莽,任刘秀护军。深受刘秀的信赖和重用。随刘秀从征河北,累立奇功。刘秀即位他升任建大将军。朱〖HT5,6〗礻〖KG-*2〗右为人耿直,崇尚儒学,以治军严明、敢于直谏著称。建武十三年(37年),定封鬲侯。建武十五年(39年),他回京师上交大将军印绶,被刘秀留朝参政。建武二十四年(48年)去世。永平中,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一。

 

邓  晨    (9~49)  字伟卿。汉南阴郡新野(今新野县)人。刘秀的姐夫,东汉名宦。刘秀起兵反莽,邓晨率宾客归刘秀,从此和刘秀一起转战南北。刘秀即位,封邓晨为房子侯。建武三年(27年),征还京师,任光禄大夫,奉命持节监督执金吾贾复等将领。后因随刘秀巡视寿春,遂留守九江。因邓晨喜欢郡职,刘秀遂复任命他为中山太守,又转任汝南太守,后奉召回京师,行廷尉事。建武十九年(43年),被定封为西华侯。建武二十五年(49年)去世,谥惠侯。

 

樊  宏    (?~51)  字卿。汉南阳郡湖阳(今唐河县湖阳镇)人。樊重之子。王莽末,刘秀之兄刘〖HT5,6〗纟〖KG-*2]寅与族兄刘赐起兵反莽,率众攻打湖阳,他遂参加起义军。刘秀即位,拜他为光禄大夫,位特进,仅次三公。建武十五年(39年),定封寿张侯。樊宏为人谦虚、谨慎,从不越轨冒失。建武二十七年(51年)卒,谥恭侯。遗嘱薄葬,殡仪从简。

 

刘  秀    (公元前6~57)  字文叔。汉南阳郡蔡阳(一说在今宛城区瓦店南,另一说在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王朝创立者,自公元25年至57年执政,在位32年。王莽末年,连年灾荒,天下大乱。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之兄刘纟寅 在舂陵、刘秀在宛城,同时起兵反莽。次年公推刘玄称帝,刘秀奉命持节征伐河北。当时,更始政权内哄,四方背叛。刘秀平定河北后,力量迅速壮大。建武元年(25年),遂在鄗 (今河北桐乡县)称帝,后移都洛阳。此后,他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征战,统一全国。在位期间,他劝民农桑、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组织军队屯田,实行精兵简政,强化皇权,进行官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全面发展。中元二年(57年)卒,葬原陵(今孟津县境),谥光武,庙号世祖。

 

 

邓  禹    (2~58)  字仲华。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少时在长安求学与刘秀为学友。更始时,众豪杰推荐邓禹归刘玄,他不肯从。闻知刘秀在河北,即徒步追赶到河北邺县。刘秀甚喜,令左右称邓禹为邓将军,常据中军,助刘秀共议军政大事。邓禹长于推荐贤能,所举之人皆才干出众,才尽其职。刘秀即位,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赞侯,食邑万户。邓禹一上任,就率兵渡汾阴河,入夏阳,击败更始十万兵将,他军纪严明,所到之外,均受到百姓的欢迎,且降者日以千数,名震关西。后因战败辞去大司徒之职。建武十三年(37年),天下平定,邓禹被定封为高密侯。后被免除将军职,以特进行朝拜之礼。他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教子有方。中元元年(56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感其功高,拜为太傅。永平元年(58年),病逝,谥元侯。永平中,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

 

阴  识    (?~59)  字次伯。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东汉光烈皇后阴丽华之异母兄。更始时,任偏将军,行大将军事。建武元年(25年),刘秀派使者到新野接时为贵人的阴丽华,同时征召阴识入京都,被任命为骑都尉。建武二年(26年),因征战有功,刘秀任命他为关都尉,镇守函谷关。后任侍中。建武十五年(39年),封为原鹿侯。显宗立为太子,他被任命为执金吾,镇守京师,掌领禁军。他处事谨慎,奉公守法。他还善于识人用人,所举官吏都是贤者。显宗即位,仍任命他为执金吾,位特进。永平二年(59年)去世,谥贞侯。  

 

阴丽华    (5~64)  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汉光武帝刘秀皇后。刘秀在新野时,因其貌美,即生爱慕之心。后在长安曾感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元年(23年),阴丽华十九岁,刘秀升任破虏大将军,遂于宛城娶她为妻后,便让她归居新野。刘秀即位后,令侍中傅俊将阴丽华迎入洛阳。建武四年(28年),阴丽华生显宗明帝刘庄。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废郭后,立阴丽华为皇后。刘庄即位后,尊阴丽华为皇太后。阴皇后,恭敬节俭,富有同情和慈爱之心,待人宽厚。永平七年(64年)逝世,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光烈。

 

任  延    (5~67)  字长孙。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少时在长安求学,精通《春秋》、《诗》、《易》,显名太学,号为“任圣童”。更始时任会稽都尉。建武初年,任延出任落后的九真郡太守,那里民以打猎为业,不会农业种植,他号令广开土田,铸造农具,教民种植,使百姓丰衣足食。并废除当地群婚,使新生的孩子知其父母。百姓感其德多将孩子以“任”为姓,并为他立祠。任职四年,后又升任武威太守。他一到任就惩治豪强,兴修水利,建立学校,使边民安居乐业。显宗即位,调任颖川太守,永平二年(59年),转任河内太守,为政九年病死。

 

宋  均    (10~76)  字叔痒。汉南阳郡安众(今南阳西南部)人。东汉宰相。他精通《诗》、《礼》。初任辰阳县长,开办学校,禁淫祀。后以监军身份镇压武陵少数民族起义。又迁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58年),任东海相,任职五年,因犯法而免官。永平七年(64年),显宗深知其贤能,升任他为尚书令。主张为政宽厚,见当时督责大臣其严,故不敢直陈己见。后为司隶校尉、河内太守等职。建初元年(76年),病逝于家。

 

朱  晖    (?~88)  字文秀。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东汉宰相。家为当地名族。其父与刘秀同学长安,刘秀即位召其父已卒,遂召朱晖为郎,后因病辞,受业于太学。格守礼仪,为诸儒所称道。永平初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任中,开狱释放冤囚,政绩颇著,后因事被劾而免官。元和中,肃宗闻知义,遂任命他为尚书仆射,又升任太山太守,后官至尚书令,因病告老还乡。章和二年(88年)病死。

 

邓  训    (39~92)  字平叔。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邓禹之第六子。东汉著名边官。显宗即位,任命他为郎中。永平中,治理滹沱、石臼河。建初三年(78年),为谒者,监领其事。元和三年(86年),迁任张掖太守。章和三年(88年),邓训奉召代张纡为护羌校尉,他多次大败叛军,边境遂安。永远四年(92年)冬,病死在官府中,边民都无比沉痛,并逐家立祠把他敬作神灵。元兴元年(105年),被追谥为平寿敬侯。

 

邓  彪    (?~93)  字智伯。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初在州郡公府中任职,后五迁到桂阳太守。永平十七年(74年),任太仆,为官数年,因病退职。后任奉车都尉,又迁升大司农。任职数月,即代鲍昱为太尉。以清正廉洁著称,成为百官的榜样。为政四年,以病而自请隐退。和帝即位,以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赐爵关内侯。永元初,窦氏专权骄纵,而邓彪在位只修身为己,不能匡扶正义,晚节多为时人所讥。永元五年(93年)春去世。

 

 

 

邓  鸿    (生卒不详)  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人。邓禹之少子。他善于计谋策划,永平中为小侯,曾奉召参加研议边关事,受到皇帝赏识,认为他贤能,遂拜将兵长史,奉命率五营兵屯驻雁门。肃宗时,升任度辽将军。永元中,与大将军窦宪北击匈奴,因战功官至车骑将军。

 

邓  弘    (?~115)  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邓禹之孙,和帝皇后邓绥之兄。其妹为贵人时,为郎中。及其妹立为皇后,升任黄门侍郎。延平元年(106年),再迁侍中。安帝即位,拜虎贲中郎将。自此之后,他与邓骘、邓悝等兄弟常居禁中,参与朝政。永初元年(107年),封四平侯,他还自幼研治欧阳尚书,诸儒皆归附之。及病危,遗言薄葬,有司奏赠骠骑将军,位特进。元初二年(115年)病死。

 

樊  准    (?~118)  字幼陵。汉南阳郡湖阳县(今唐河县湖阳镇)人。他自幼胸怀大志,好治儒学,疏财仗义。永元十五年(103年)和帝回南阳,幸得召见,任命他为郎中。回到京都后,又被特补尚书郎。邓太后临朝摄政,他因上书有功,再迁御史中丞。永初之初,各地饥荒严重,他再次上书,力主赈济灾民,邓太后听从他的建议,并提升他与议郎吕仓并守光禄大夫,分赴灾区赈灾。永初五年(111年),他又被调任河内太守,为政三年,以病征还京师。后官至尚书令。元初三年(116年),代周畅为光禄勋。元初五年(118年),死于官位上。  

 

邓  绥    (81~121)  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邓绥是光武帝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南阳新野人。东汉和帝刘肇的皇后。邓绥15岁入宫,次年封贵人,22岁立为皇后。和帝崩,绥立其幼子刘隆为帝(殇帝),临朝称制,史称邓太后。殇帝夭折,又立和帝13岁的侄子刘祜为帝(安帝)。邓绥执政以后,借鉴历史经验,颁发一系列诏令,废除滥设祠堂,减免内宫华靡奢侈之物和郡国贡品;减免田赋,赈济灾民;特别是诏告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奉公执法,即是其邓氏宗族也不能例外。永初元年(108年),18郡地震,41郡大水,28郡风雹成灾,她召见三公,明申旧令,严禁奢侈浪费。对灾区实行禁苛暴,止擅赋,力农桑。并遣使持节慰抚、迁徙灾民。对抗灾赈灾不力的太尉徐防、司空严勤等,免职示警。当时,西羌、匈奴、鲜卑和南方的蛮夷不断骚扰,邓绥广集众议,择善而从,采取抵御与平抚相结合的政策,按照不弃土地、不示弱远夷、不暴短海内的原则,逐一解决边防事件。事实表明,邓绥执政17年间,确实做到号令自出,大事己断,广施法度,力排危难,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皇”,堪称皇后之冠。

 

邓  骘    (?~121)  字昭伯。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邓禹之孙,邓绥之兄。自和帝去世后,邓骘兄弟常居禁中,辅助朝政。永初元年(17年),封邓骘为上蔡侯,他坚辞不爱。羌族叛乱,他率兵大败羌军。班师回京为大将军,开始专断朝政。建光元年(121年),其妹邓绥去世,安帝复申前命,封他为上蔡侯,位特进。后因安帝诛灭邓氏家族,遂尽废其兄弟为庶人,邓骘虽留侯爵,但免特进,尽抄其家产,遣归封国。后又徙封他为罗侯,邓骘与其子邓凤绝食而死。顺帝即位,邓骘得到平反昭雪,其兄弟子皆为郎中。

 

来  历    (?~133)  字伯珍。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来歙之曾孙。永元中为侍中,监羽林右骑,永初三年(109年),升任射声校尉。永定元年(120年),代冯石为执金吾。延光二年(123年),再迁任太仆。来历为人正直,坚持正义,敢于直谏。因为太子申诉无过,而激怒安帝被免官。安帝死后,阎太后任命他为将作大匠。顺帝即位迁他为卫尉、车骑将军、大鸿胪。阳嘉二年(133年),死于任上。   

 

左  雄    (?~138)  字伯豪。汉南阳郡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东汉宰相。安帝时,左雄被举荐为孝廉,后升任冀州刺史。永建元年(126年)拜议郎,顺帝时官到尚书令。任中,他针对时弊多次正言直谏,认为为政没有比安定民心更重要,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汉时政论家。永和三年(138年)死。

 

张  衡    (78~139)  字平子。汉南阳郡西鄂县(今卧龙区石桥镇)人。东汉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其家世代为名门望族,祖父张堪曾任蜀郡太守。曾任尚书、河间相,两度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算学。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创制了世界上最早观察天象的浑天仪。阳嘉元年(132年)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说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天文著作有《灵宪》、《浑天仪图注》、《算  论》。在《灵宪》中明确地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并认识到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还发明了“指南车”、“计里鼓车”、“测影土圭”、“独飞木雕”等多种器械。文学作品如《京赋》铺写京都景象,规模巨大。《归田赋》形式虽小,重在抒情。《四愁诗》、《同声歌》各具特色,在五、七言诗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张衡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并被尊称为“科圣”。

 

朱  穆    (100~163)  字公叔。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文学家。朱晖之孙。桓帝时为侍御史、冀州刺史。因惩办贪官豪强,触犯宦官利益,罚作刑徒。后得太学士刘陶等数千人上书申诉,获释归乡。后拜为尚书,刚直不阿。曾面谏除宦官,恒帝不从,遂遭排挤,抑郁而死,谥为“文忠先生。”他为官数十年,廉洁奉公,蔬食布衣,家无余资,以致死不能殓。生前曾著论二十篇,今仅存《与刘伯宗绝友诗》、《崇厚论》、《绝交论》、《郁金赋》等。

 

曹  节    (?~181)  字汉丰。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顺帝初,以西园骑迁小黄门。桓帝时,升任中常侍、奉车都尉。灵帝即位,因功升任长乐卫尉,封育阳侯。不久被调任大长秋。自此他权势日盛,宦官开始秉政。后虽屡遭人劾,但始终得皇上恩宠,官至尚书令。光和四年(181年)去世,赠车骑将军。

 

张曼成    (?~184)  东汉末年南阳黄巾起义军首领。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张曼成自称“神上使”,与赵宏、韩忠等人在宛起义,拥众数万人,成为黄巾军三大主力之一。攻克宛城,击杀南阳太守褚贡,驻守宛城百余日。后新任太守秦颉率大军疯狂反扑,黄巾军寡不敌众,战败,张曼成牺牲。

 

羊  续    (14~189)  字兴祖。汉太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初以忠臣子孙任郎中,后迁任庐江太守。中平三年(186年),羊续任南阳太守。他初到南阳上任时,就只跟随一童子,羸服间行,遍访各县,对郡中各县的风土民情、官吏的良贪,均了如指掌。因此上任伊始,郡内莫不震慑。他废弊政,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使南阳郡大治,百姓欢服。当时南阳权豪之家多尚奢侈,羊续深恶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送鱼,他“受而悬于庭”;府丞再送,他则出示上次所悬鱼骨,严厉拒绝。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欲升羊续为太尉,位列三公。但当时晋三公者,需厚加赠赂,羊续一身清正,不予行贿,致使灵帝不悦,将他降职太常。羊续未及行,即病死,遗言薄殓。

   

何  进    (?~189)  字遂高。汉南阳郡(今南阳)人。灵帝何皇后之异母兄。初征拜待中。中平元年(184年)迁大将军,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封慎侯。灵帝死,他立刘辩为少帝,专断朝政。后与太傅袁隗等谋诛宦官,事泄为宦官所杀。

 

张仲景    (约150~219)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今南阳)人。汉代著名医学家。幼好学,后学医于同郡张伯祖。据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由于伤寒流行,死者甚多,于是辞官业医,钻研《内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中医立方之鼻祖。后经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尊仲景为“医圣”。  

 

 

邓  展    (生卒不详)  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建安年间为魏奋威将军,善用手臂,通晓五兵,能空手入白刃。后被封为高乐乡侯。

 

文  聘    (生卒不详)  字仲业。南阳宛人(今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名将。文聘原为荆州牧刘表大将,后曹操任命他为江夏郡太守。在江夏的数十年间,有威恩,名震敌国,使贼不敢侵。因累立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魏黄初七年(226年),孙权征伐江夏,并率军五万围文聘于石阳,文聘巧设“空城计”,使孙权遂不敢攻而去。文聘死后赐号为壮侯。

 

黄  忠    (?~220)  字汉升。三国时宛(今南阳)人。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初属刘表,守长沙。赤壁之战后,刘备收江南,黄忠投归刘备。建安十八年(212年),黄忠受命进攻益州牧刘璋,他常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为刘备攻战成都立下了汉马功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随刘备北上进军汉中时,老当益壮,奋力迎战魏将夏候渊等,他每次都是冲锋在前,终于在翌年夺得了定军山。由于战功卓著晋升为征西将军。刘备立为汉中王后,黄忠又被任命为后将军,与前将军关羽齐名,赐爵关内侯。220年去世,追谥刚侯。

 

诸葛亮    (181~234)  字孔明。东汉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汉代司隶梭尉诸葛丰的后代。他幼丧父母,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后投奔荆州刘表。其叔死后,他躬耕于南阳,发奋苦读十余年,常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因颖川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求教。他建议占据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北拒曹操,以复兴汉室,即所谓“草庐对”。从此,他开始辅佐刘备复兴汉业。次年,刘备用其策略,联吴抗操,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并取荆、益二州,建立蜀汉政权,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刘备称帝后,任其为丞相,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他竭力辅佐后主刘禅,重结吴好,平定南中,然后五次出兵伐魏。建兴十二年(234年)因积劳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终年54岁。诸葛亮多谋善断,治军严明,精通兵法。特别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传之千古。著有《诸葛亮集》。被后人尊称为“智圣”。

 

 

李  严    (?~234),字正方。三国时南阳(今南阳市)人。蜀汉政治家。少年曾任郡职吏,以才干著称。后在荆州牧刘表手下任职。曹操南征时入蜀投弃刘璋,又率军背璋降刘,被拜为裨将军。后出任重郡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蜀汉章武二年(222年),拜为尚书令。刘禅即位后,封都乡侯。建兴八年(230年),升骠骑将军。后改名为李平。后因多次阻挠诸葛亮北伐,被罢官,废为平民。建兴十二年(234年),当他听到诸葛亮死于北伐时,也发病离世。

 

 

韩  暨    (约157~238)  字公至。三国时南阳堵阳(今方城县)人。韩王信之后。初隐居于鲁阳山中,曹操平定荆州后,任丞相府参佐,后逐步升迁乐陵太守、监冶谒者、司金都尉、太常、司徒。曾先后被封为宜城亭侯和南乡亭侯。他改冶铁用马力、人力鼓风为水力鼓风,提高功效三倍。魏景初二年(238年)卒,谥恭候。   

 

吕   乂(?~251)  字季阳。三国时南阳(今南阳)人,蜀汉政治家。蜀汉政权建立后,曾任县令,后以治迹卓著升任太守,是时诸葛亮连年北伐,他在郡内募兵,因此,被转任为战略要地汉中郡太守,兼任督农,为军队提供军粮。246年,代董允为尚书令,处理日常政务,为政简而不烦,以清能著称于世。251年死于尚书令任内。

 

邓  芝    (?~251)  字伯苗。三国时义阳新野(今新野县)人。初依附巴西太守庞义,刘备占据益州后,初任郫县令,后任广汉太守,又为尚书。刘备死后,出使东吴,与孙权修好。诸葛亮进攻汉中,任中监军兼阳武将军。后迁前军师前将军,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督江州。延熙六年(243年),迁车骑将军。

 

许  慈    (生卒不详)  字仁笃。三国时南阳(今南阳)人,蜀汉著名学者。擅长郑玄的学说,精通《周易》、《论语》等。建安时期入蜀郡,后被刘备任命为博士。他还曾与来敏等掌管先代的典章制度,刘禅在位时逐渐升到大长秋。

 

郭攸之    (生卒不详)  三国时南阳(今南阳)人。蜀汉良吏,早年以陶瓷业知名于时,后被刘备选拨为侍中,成为君主的近臣。

 

来  敏    (生卒不详)  字敬达。三国时义阳(今新野县)人。蜀汉著名学者。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典学校尉。刘禅即位,任虎贲中郎将。诸葛亮死后,来敏曾提任过大长秋、光禄大夫等职,后因说话不加节制,行动违背常规而被革职。撰有《蜀本记》一书,他是一位古文经学者、书法家。

 

杜  预    (222~284) 晋武帝咸宁年间,京兆杜陵人、镇南大将军杜预,奉命都督荆州诸军事,屯驻宛。他多次上书朝廷,提倡修治堰陂,兴修水利。在他的主持下,“大修宛叶堰陂,垦辟荒芜,先后修治汉代召信臣、杜诗水利工程遗址数十处,引滍、淯诸水灌田万余顷。并“分疆刊石,使有定分”,以致“公私同利”(《晋书·杜预传》),受到南阳人民的敬仰,尊称他为“杜父”。旧时,南阳城东关有一条古老的街道—杜父街(今为仲景路的一段),就是因纪念杜预而得名。后世还把杜预与召信臣、杜诗合祀,在豫山(独山)建三太守祠。元代至元十六年(1297年)于祠前立“晋当阳侯杜公之祠”碑(现残存)。

 

滕  修    (?~288)  字显先。南阳西鄂(今卧龙区石桥镇西南)人。晋代初年大将。滕修早年先为吴国将帅,任广州刺史,封西鄂侯。晋师伐吴,滕修率众前往抵御,行至巴邱则孙皓已投降,乃缟素流涕而还。晋武帝以他为忠臣,任安南将军、广州牧,封武当侯。他在南方的数年间,边境一直安宁,死后赐号忠。

 

乐  广    (?~304)  字彦甫。南阳淯阳(今南阳西南部)人。西晋大臣、学者、书法家。为人善谈论,王戎任荆州刺史时举为秀才,后升为侍中,河南伊,最后官至尚书令。

 

刘马粦  之 (生卒不详)  字子骥。东晋南阳安众(今南阳西南部)人。文学家。他是刘乔后代,刘耽之族人,少年时即喜欢朴实,虚退寡欲,好游山泽,其志向是作一个隐士。刘马粦  之的品德高尚,在百姓中很有威望。他爱好文学,善著述,《隋书·经籍志注》中有《刘遗民集》五卷即为他所作。《桃花源记》中被称为“高尚之士”。

 

范弘之    (373~430)  字长文。东晋顺阳(今淅川县)人。史学家。范汪之孙,范宁次子,雅正好学,尤通儒术,为太学博士。后出任余杭县令,卒于任上。著有文集六卷。

 

刘  湛    (392~440)  字弘仁。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宋官吏。少时博涉史传,熟悉经典。早年为刘裕太尉行参军,入宋后为刘义康长史。景平元年(432年),为尚书吏部郎,先后任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等。宋文帝时为侍中,后又兼任丹阳尹,金紫光禄大夫并散骑常侍等。后因文帝所忌下诏将刘湛斩于狱中。

 

范  晔    (398~445)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淅川县)人。史学家。范泰少子,曾任尚书吏部郎。元嘉初,降为宣城太守,后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孔熙先等人密谋拥立刘义康一案,受牵连被杀。著有《后汉书》,仅成纪传80卷,另有文集15卷。

 

朱修之    (?~464)  字恭祖。义阳平氏(今桐柏县平氏)人。南朝宋将领。朱序之孙,朱谌之子。初为南朝宋州主簿,累迁司徒从事中郎。后伐北魏被困受囚,北魏太武帝嘉其固守之节,任其为云中镇将,并以宗室之女与其成婚,他不为其所动,寻机南归。元嘉九年(423年)回宋,任黄门侍郎。孝武帝初年,累迁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后因平叛有功,受封南昌县侯,又为左民尚书、领军将军、领崇宪太仆、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大明八年(464年)卒,谥号贞侯。  

 

张敬儿    (?~483)  本名狗儿。南阳冠军(今邓州市)人。南朝宋齐时将领。少时习于弓马,有勇力。宋时以军功被提拔为宁朔将军、越骑校尉,后出任雍州剌史。入齐后,授给侍中、中军将军职务。齐武帝因疑其异志,遂被害

 

宗  测    (?~495)  字敬微,一字茂深。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齐书画家、学者,宗炳之孙。情静退,不慕权贵,不善交际,有多次仕进机会,皆不就,喜爱书画,《尚子平图》、《阮籍遇苏门》、《永业佛影台》皆为妙作。著有《续高士传》三卷、《衡山庐山记》等。

 

乐  颐    (生卒不详)  一作乐颐之,字文德。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齐良吏。先后任京府参军、郢州从事。乐颐在孝敬父母方面被时人称道。

 

范  缜    (约450~约510)  字子真,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范缜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教极盛时期,佛寺遍布各地,僧尼激增。对此范缜公开提出“神灭论”,与佛教的“神不灭论”展开激烈论战。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是佛教的大信徒,亲自同范缜辩论,还指使人对他说,如果放弃反佛言论,可以当中书郎。范缜大笑说:“我如果放弃反佛立场,早就当上宰相了,何止中书郎呢?”在斗争中,范缜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他认为:“神即形出,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就是说形神不可分离,精神是依赖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的,物质不存了精神也随之消灭。这种唯物主义观点给佛教唯心论以沉重的打击。范缜的《神灭论》对于那些利用宗教迷信愚弄人民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有力的批判。所以梁武帝看到《神灭论》后,亲自下敕令反驳,还发动了六十多个王公朝贵写文章进行围攻。范缜在《神灭论》中发挥的唯物主义观点,发展了东汉王充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刘之遴    (478~549)  字思贞。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梁时文学家、大臣。刘虬之子。8岁能作文,15岁举茂才。初为太学博士,后累次升迁至中书侍郎、南郡太守、湘东王长史、秘书监等职、官至都司尚书、太常卿。他爱好古器物,在荆州时收藏数百种。博览群籍,尤精《左传》、《汉书》。著有文集五十卷,《神录》五卷。

 

庾肩吾    (480~551)  字子慎。新野县人。南朝梁文学家、著名宫体诗人、书法家,号“高斋学士”。8岁时便能赋诗,初为晋安王萧纲的侍常,萧纲立为皇太了,迁太子中庶子。萧纲即位,升为度支尚书,后任江州刺史,封武康县侯。他善作诗赋,代表作有《饯张孝总应令》、《和徐主簿望月》等。所著《书品》一卷,对历代书家有独到的品评。

 

庾曼倩    (约480~560)  字世华。新野县人。南朝梁时著名科学家,学者。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和数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庾诜之子。梁元帝萧绎在荆州时,征召他为主簿,迁中录事。后官至谘议参军。他笺注数学名著《算经》,著有《注算经》、《七曜律历》、《文字体例》、《庄老义疏》、《丧服仪》等专著,并著文章九十五卷。

 

宗  懔    (约500~563)  字元懔。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北周学者。少时聪敏,喜欢读书,昼夜不倦,时称“小儿学士”。普通六年(525年)举秀才,后历任临汝、建城、广晋三县县令。萧绎即位(梁元帝)升任尚书侍郎。入周被封为信安县侯,官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同。著《荆楚岁时记》和文集二十卷。

 

赵彦深    (507~566)  名隐,字彦深。南阳宛(今南阳)人。北齐学者、书法家。早年曾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善书计。神武时征补为大丞相功曹参军,专掌机密。后升迁徐州刺史、司徒。爵宜阳王。礼贤下士,受人尊仰。

 

范  迪    (?~578)  顺阳(今淅川县)人。北朝后梁文学家,范缜之孙。少年时就聪明善辩,喜欢写作,曾在后梁历任中书黄门侍郎、尚书右丞、散骑常侍。著有文集十卷。

 

岑之敬    (519~579)  字思礼。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南朝梁陈时文学家。幼时聪明好学,18岁时,被梁武帝任命为太学限内博士,出任寿光学士,后任南沙令、晋安王记室参军。入陈后,为东宫义省学士,官至南台治书御史、征南府谘议参军,他博涉文史,通经学,善于写作,文词典雅,才高学深而恭谨谦逊。著有文集十卷。

 

庾  信    (513~581)  字子山。祖籍新野县,生于湖北江陵,庾肩吾之子。15岁侍梁昭明太子讲学,博得朝廷赏识,累迁尚书度支郎、通直员外郎,后为郢州别驾兼通直散骑常侍等职。梁太清二年(548年),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后西奔江陵,任梁元帝御史中丞,转右卫将军,袭爵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承圣三年(554年),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梁绍泰元年(555年),西魏封其为车骑大将军。北周取代西魏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建德三年(575年),为司宗中大夫。到明帝、武帝时,官至要职。他善诗赋、骈文,为当时宫廷文学代表,著作21卷,现仅存诗三百二十首、赋十五篇、骈文115篇,为古代著名文学家,其文学成就被历代所推崇,主要作品有《哀江南赋》、《枯树赋》、《拟咏怀》等。

 

赵仲将    (生卒不详)  南阳宛(今南阳)人。北朝周、隋时书法家。赵彦深之子,沉敏有父风。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隋文帝开皇年间,为吏部郎、安川刺史。他学涉群书,善草、隶。

 

赵文深    (生卒不详)  字德本。北周宛(今南阳)人。著名书法家。少年时即学习楷、隶,其书笔势强劲,知名于时。宇文觉代西魏建立北周后,任丞相府法曹参军,大统十五(544年)封白石县男,后迁书学博士。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露寝(大堂)等建成,文深以题榜为功,增邑二百户,授官赵兴郡郡守。而需题榜辄复召还。时京城的宫殿、楼阁之匾额,皆其书写。今存书法作品有隶书《华阳颂》碑,碑在陕西华阴。

 

乐  运    (生卒不详)  字承业。南阳淯(今南阳西南部)人。北周、隋初良吏。少年时酷爱学习,涉猎经史,在北周任京北郡丞。当时宣帝昏暴,乐运便抬棺上朝,陈说宣帝过失,宣帝将杀他,后免其死,隋文帝任其为丞相,后迁为广州滍阳令,转为高唐令,在任有政绩。乐运性情讦直,因常揭发别人隐私,为人所排挤,而不受重用。于是他摘录了夏商以来谏诤事,集而成册,书名《谏苑》,呈送文帝,受到文帝的称赞。

 

岑之象    (生卒不详)  南阳棘阳(今新野县南)人。隋末曾任邯郸令。

岑善方    (?~561)  南阳棘阳(今新野县南)人。曾仕北周尚书。

 

岑文本    (595~645)  字景仁。祖籍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生于湖北江陵。隋唐文学家,唐朝重臣。少时聪颖明理,博览经史。隋时,其父任邯郸令,因遭诬入狱,14岁时为父神冤,作《莲花赋》受到赞赏。隋末,在肖铣割据政权任中书侍郎,专典文学。后入唐,于贞观初年任中书郎,助修国书,后官至中书令。贞观十九年(645年),随唐太宗东征高丽,因劳累过度而死。他性沉毅,善文词,著有文集六十卷。 



最后更新:2023-08-09 22:43:34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