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11-10-15 编辑
南阳古代人物汇总2

怀  素    (624~697)  俗姓范。南阳人。唐代著名高僧,为玄奘和尚的弟子,东塔律宗的创始人。10岁出家,拜律宗相部创始人法砺和尚为师,学习律宗经典。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印度取经返回长安,他遂拜玄奘为师,专攻律部经典,对其本师法砺的学说并不满足,他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并著《四分律开宗记》等新疏解多种。当时,他居住在长安太原寺东塔,故其所创律宗称为东塔律宗,成为三律三派之一。

 

庾  河    (生卒不详)  唐代新野(今新野县)人。安史之乱中,判军占领长安,他与其弟庾倬不愿为贼军效劳,一起逃窜山谷,隐蔽起来。叛乱被平息后,他曾出任兵部郎中。

 

岑  义    (?~713)  唐代邓州棘阳(今新野县)人。曾任陕州刺史、户部尚书、侍中等职。

张  巡    (709~757)  邓州南阳(今南阳)人。唐代名将。博通群书,通晓兵法。开元末(741年)中进士,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后出任清河令和真源令,政绩显著,清正廉明,镇压恶吏。百姓安居乐业。安史之乱时,守雍丘,屡败安禄山军。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阳(今商丘),安禄山部将尹子琦率十万大军来攻,张巡固守数月,屡战不衰,为表彰他的忠勇,唐肃宗诏封御史中丞。后因粮尽援绝,城陷被俘,张巡等诸将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遂被杀害。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下诏褒赠其为杨州大都督,诏封为邓国公。后人为纪念张巡,在睢阳、南阳等地为他建立祠庙,并把他与张衡、张仲景誉为“南阳三张”。至今,在台湾有许多人仍供奉张巡像,尊称他为“唐代岳飞”。

张好古    (生卒不详)  约生活于唐玄宗至唐肃宗年代(713—761年)。唐代南阳人。又名张打油,民间诗人。他性情幽默风趣,善于创作朴素自然、不事雕琢的俚俗诗歌。“油”味十足,妙趣横生,人称“打油诗”,“打油诗”一词名即此而来。这种诗歌,能将田间地里、街头巷尾的俗语入诗,,略陈其事,直抒胸臆,既通俗易懂,又调皮诙谐,十分适于朗诵流传。相传我国古代民间流传至今、雅俗共赏的《雪诗》即为他所作。

 

岑  参    (716~770)  祖籍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生于湖北江陵。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唐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天宝十三年(754年),二次出塞,任安西节度使判官。后由杜甫推荐任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退居杜陵山中,客死于成都。著有《岑嘉州集》,其诗气势豪迈,色彩浓烈,语言多变,格调甚高。因几度出塞,对塞外风光及征战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创作了大量边塞诗,为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也是盛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玉门盖将军歌》、《白雪送友人归京》等。

 

樊宗师    (?~约821)  字绍述。南阳人。唐代文学家。元和三年(808年),登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元和九年(814年),为太子舍人。后历任金部郎中、绵州刺史、左司郎中,又出为绛州刺史,因颇有政绩,擢为谏议大夫,可惜未到任而病卒,世称“樊谏议”。其为文诡怪险僻,极其艰涩,时称“涩体”。对中晚唐与北宋前期文风影响很大,直到欧阳修改革文风,才使“涩体”始告结束。他著有《魁纪云》三十卷、《樊子》三十卷、《春秋集卷》十五卷,文二百九十一篇,杂文二百二十二篇,诗七百一十九首。因其文难懂,元明清名家将其诗文注疏,并汇辑为《樊诗集七家注》。

 

韩  愈    (768~824)  字退之。邓州南阳(今南阳)人。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早年丧失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成人。幼年即刻苦好学。贞元八年(792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等职。后升为刑部侍郎,因直言谏书,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被诏回京,历任京兆尹、兵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卒后谥号文,史称“韩文化”。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并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说马》等。其散文雄奇奔放,其诗内容比较广泛,诗作也力求宏伟奇崛,用字险怪,被后人称为“硬体诗”,对宋代诗文影响很大,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革新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赵宗儒    (746~832)  字秉文。唐代邓州(今邓州市)人。赵晔之子。开元间中进士,授校书郎,擢右拾遗、司勋员外郎中,贞元六年(790年)负责官吏考绩,因考核大公无私,政绩显著,唐德宗闻后甚喜,升他为考功郎中。贞元十二年(796年),拜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四年(798年),罢相为右庶子。贞元二十年(804年),迁吏部侍郎。元和六年(811年)为刑部尚书。元和十一年(861年)后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长庆元年(821年)任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子少师。宝历元年(825年)后,迁太子少保、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以司空致仕。大和六年(832年)去世,册封官司徒。

 

庾敬休    (?~835)  字顺之。唐代邓州新野(今新野县)人。进士出身,他以宏词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从事宣州。不久授谓南尉、集贤校理,迁右拾遗,集贤学士、右补阙。又迁礼部员外郎,入为翰林学士,迁礼部郎中、兵部郎中,后又改户部侍郎,官终尚书右丞。卒赠吏部尚书。著有《谕善录》七卷。

 

韩   翃 (生卒不详)  字君平。唐代南阳(今南阳)人。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754年)进士,建中初年(780年)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卒为中书舍人。其诗多为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成为其诗歌的基本主题。著有诗集五卷,已散失,明人辑有《韩君平集》。韩 与柳氏在安史之乱中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盛传一时,许尧佐的传奇小说《柳氏传》即以此为题材。

 

张  祜    (约782~852)  字丞吉。南阳县(今南阳)人。唐代诗人。早年寓居苏州。大和五年(831年),令狐楚推荐他到长安,献诗三百首,惜为权贵所抑制,寂寞而归,客游淮南。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与他结为诗酒之友,对他极为推崇。他晚年钟爱江苏丹阳曲阿山水,筑室隐居,并与白居易诗酒相聚。他终生布衣,身后萧条。他狂放不羁,以侠客自命,性爱山水,多游名寺,故多山寺题咏之作,同时也以宫词著称。今存诗有三百六十八首。

 

张怀寂    (生卒不详)  祖籍南阳,先世移居西域。唐代西域名将,捍卫祖国统一的功臣,名将张雄的次子。长寿元年(692年),吐蕃叛扰安西,他继承父亲遗志,接受副元师之职的任命,率军参加平叛作战,为复碎叶、疏勒、龟兹等安西重镇立下了汗马功劳,升为上柱国(属正二品官级)。  

 

岑景倩    (生卒不详)  唐代新野(今新野县)人。曾任卫州刺史。

 

宗楚客    (生卒不详)  唐代南阳县(今南阳)人。曾任户部侍郎、凤阁鸾台平章事等职。

 

毛文锡      字平圭。南阳人。唐末进士,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家。仕蜀后为翰林学士,累迁礼部尚书、判枢密院事,拜司徒。因与宦官唐文扆交恶,为其所谮,被贬为荆州司马。后随王衍降后唐,与欧阳炯等人以词翰供奉内廷。未几,复事后蜀孟氏, 以小词为蜀主孟昶所赏。他所做之词,据《唐五代词 》所录,今尚存三十四首,多属艳丽之语。

 

膝宗谅    (约991~1044)  字子京。北宋南阳人。他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其后范仲淹称颂他的才干,推举为官,后改为大理寺丞,又任当涂、邵武二县知事,累迁殿中丞。因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于皇帝,太后去世,仁宗执政后,提升其为左正言。后又升为左司谏。又因言宫禁事不实被责,出知信州。后任江宁府通判,徙湖州知事,又任泾州知事。以后升为天章阁待制,徙庆州。后来因事被劾,官知虢州,徙岳州,后迁苏州卒。他崇尚气节,发施舍,所到州县喜爱建学。在岳州曾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首段对滕子京的政绩和二人的友谊作了介绍,遂传为千古佳话。

 

贾  黯    (1022~1065)  字直孺。北宋邓州穰县(今邓州市)人。23岁中甲申科进士第一名。仁宗年间,历任秘书著作佐郎、左正官、判三司开拆司、襄州知州、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尚书左司郎中,摄理开封府等职。英宗即位后,调他为中书舍人,参与撰写《仁宗实录》,管审刑院,为群牧使,后又调任给事中,兼理御史中丞。他著有文集三十卷,以议论见长,惜已佚。   

 

畅  讷    (生卒不详)  元代南阳人。畅师文之父。善作诗,颇有名。曾任汴幕官,赠太中大夫,上轻车都尉、魏郡侯。著有《地理指掌图》。

 

畅师文    (1246~1317)  字纯甫。南阳人。元代著名的农学家。幼敏悟,家贫。20岁曾游学各地。咸淳四年(1268年),陈书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令史。

成  遵    (?~1359)  字谊叔。元南阳穰县(今邓州市)人。至顺二年(1331年),成遵来到京师,就学于国子监,两年之后,便进士及第,授为将仁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很快便升至监察御史。至正八年(1348年),任礼部郎中,次年改刑部郎中,寻迁御史台都事,又升为户部侍郎。至正十年(1350年),迁中书司郎中,不久又升为工部尚书。因顶撞了丞相而被逐出京师,出为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使。至正十四年(1354年),调任武昌路总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擢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召拜为参议中书省回到朝迁。至正十七年(1357年),成遵官升中书左丞相。至正十九年(1359年),用事者诬告成遵受贿贪赃,很快被打入监狱,被杖而死。

 

铁  铉    (1366~1403)  字鼎石。回族,明代邓州(今邓州市)人。明初名将。洪武时,以太学生授礼科给事中,机智灵敏,善决疑狱。临事不苟,奏对详明,太祖赐字“鼎石”。洪武末年,任山东参政,镇济南。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举兵南下夺取帝位,铁铉抗拒燕军固守济南,屡败燕军,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朱棣即帝位后,设伏兵计擒铁铉,五马分尸于南京。

 

张三丰    (生卒不详)  名金一,亦名君宝。明道士,道号元元子。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辽宁人,明初全家迁居南召城(今云阳镇)南七里湾。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蓑长着身。22岁时,出家进入太子山的天宝观,苦心修练武功,功夫与日俱进,并靠武功办了许多大事、奇事。后三丰入五朵山(即北顶)祖师庙,再转南顶山(武当山)。张三丰在武当山武功大进 ,创武当武功。明太祖、成祖屡遣使求之,均不遇。明英宗封为通微显化真人。今南召县云阳镇南九里山下七里湾有张三丰故里,遗存张三丰故里碑一尊,太山庙乡太子山下有张三丰庙一座。

 

李  贤    (1408~1466)  字原德。明代邓州(今邓州市)人。宰相。宣德八年(1433年)中进士,正统十年(1445年)后,升任考功郎中、文选郎中。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被代宗视为座右铭,升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再迁吏部右侍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迁李贤为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他举贤任能,惜人才,开言路,为人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贤商议。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当面委以托孤重任。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即位,进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常劝宪宗亲贤远奸,勤政爱民。成化二年(1466年)病故,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功”。生前曾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等书,今仅存《天顺目录》、《古穰文集》。

 

王鸿儒    (?~1519)  字懋学。明代南阳县(卧龙区陆营镇)人。少工书,家贫,为府书佐。成化进士,累擢山西副使。武宗时任南京户部尚书。居官清正,为学务求其理。著有《凝斋笔语》等。谥“文庄”。

 

柴  升    (1456~1532)  字公照,别号菊潭。明代南阳府内乡(今内乡县)人。22岁中举。成化二年(1487年),赐其同进士出身,授以工部给事中,历任山东、广东布政使,江西、山西巡抚,南京礼、兵、工部尚书等职。曾决心兴利除弊,多次冒死进谏,倡早视朝、勤圣学、止营缮、公赏罚、省宴游、却贡献和亲近忠臣、赈济灾荒、安抚难民、广事储备等,均为孝宗采纳。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升任巡抚兼理三边重地。他明法制,整军队,严号令,正刑罚,修城堡,使士民平安。正德十二年(1515年),告老还乡,扶贫乡里。

 

方九功    (生卒不详)  字允治。明代南阳县(今南阳)人。九功性高洁,博学能文,为当时名儒,举进士。万历十七年(1589年)任江都知县,迁任吏部主事、郎中,升任太常少卿,又改任南京鸿胪寺卿,累迁至南京吏部右侍郎。为政廉洁,虽荣显而家居清寒。仕归后筑息机园,以文为乐。著有《白下稿》、《息机堂稿》行于世,卒年52岁。

 

马化龙    (约1545~?)  新野县沙堰镇马坟村人,祖籍陕西西安府泾阳县。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后出教。明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为三甲56名,入乡贤。曾任山西省长知县知县,清廉仁恕,为人称颂,万历皇帝赐其父母“诰奉”。继任浙江省嘉兴同知,江苏省淮安知府,积极兴修水利,淮安人为其树碑。万历二十九至三十九年(1610~1611年)间,历任天津道台,山东按察司副使。曾为新野县著《重修汉议事台记》。

 

彭凌霄    (1560~1628)  字用沈,号参柱。明代淅川县老城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举人,万历三十三(1604年)赴京(今北京市)会试,中进士二甲,选为庶吉士。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至天启二年(1622年),两科会试,均任监考官。天启五年(1625年)殿试时任副总裁,后入内阁,晋升礼部侍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因触怒宦官而告退还乡。卒于家,追封尚书。凌霄性格耿直,不媚权贵。著书多为颂扬山水、乡土风情等诗文,现存《青松诗集》。

吴阿衡    (?~1638)  字隆徽。明代裕州(今方城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任山东淄川令,后调任历城令。不久升任湖广道御史。吴阿衡首先向皇帝揭发魏忠贤的恶迹,魏党对吴切齿痛恨,欲派人杀之,适逢吴回家奔丧,幸免于难。后任浙江巡按,明察公断,贪吏敛迹,又升迁河南副使。后遂升为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节制宁远、山海、顺天三地巡抚。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分道而入。吴部总兵吴国俊,听说清军逼近,不战逃去。吴阿衡孤军拒敌,力竭被俘,双膝被砍,齿被击落,舌被拔掉。后被杀。福王时追谥忠毅。

 

彭而述    (1605~1732)  明末清初邓州(今邓州市)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阳曲县令。后归清,顺治初年,初任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后为贵州巡抚。永州失守后,被免官,归故里,饮酒赋诗,抒怀咏志。后得王铎推荐,初补衡州兵备道,任副使,再迁贵州按察使、广西布政使,至举荐进云南布政使后,不就,遂归乡著述。他所著《读史亭诗集》十六卷,《宋史外篇》四篇,《续读史外篇》八篇,《续史新志》、《读史别志》,《读史异志》等书尚存。

彭始抟    (1645~1732)  字直上,号方洲。清邓州(今邓州市)人。彭而述第五子。始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康熙四十七年(1706年),督学浙江。返京后,康熙帝升他为侍讲学士,又任少詹事,不久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等。后返乡,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家中。著有《方洲制义》、《学礼庭初编》等书流行于世。

 

刘荩侯    (1685~1742)  名志忠,字行,号丹山。生于耕读之家,祖籍湖北,康熙五十年(1711年)春,举家迁居桐柏县新集陈沟村。刘荩侯为廪膳生员,来桐柏后设馆教书,讲述透彻,循循善诱,曾吸引从此路过的信阳道台歇轿拜访。他终生钻研孔孟之道,著有《引端讲术》五卷,刊行于世,在桐柏、唐河、泌阳等县广为流传,被许多学馆选为教材。晚年又著《四书一贯讲义》。乾隆七年(1742年),被皇帝诏令进京,因惧私自造书获罪,于农历八月十九日吞金而亡。

 

何  昱    (生卒不详)  字子昭。清代南阳县(今南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任空娥知县。该县地脊民贫,何昱降低盐价,尽量薄敛于民,并倡导乡民满山植树。空闲时常把部分乡民集合于县衙,亲自教他们读书,深得百姓爱戴。著有《四书讲义》。

 

高叔祥    (1750~1807)  字业瑞,号菊圃。清代邓州(今邓州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领乡荐第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及第。曾担任邓州“春风书院”主讲。乾隆五十三年至嘉庆十一年(1788年—1806年),先后任福建省海澄、龙溪、诏安县令,厦门同治和漳洲知州、建宁府知州等职,勤政爱民,卓有政绩。嘉庆十二年(1807年)四月,任台湾知府。他到任以后,清剿外敌,消灭盗匪,安定社会秩序;招募游民垦荒,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将大陆的绿豆、芝麻、烟叶等优良品种,引进台湾种植,并招募大陆老农到台湾传授栽培技术;倡导汉族与当地高山族通婚。因积劳成疾,同年八月逝世。著有《秋芳集》。

 

涂金鳌    (1760~1825)  清代唐县(今唐河县)人,原籍福建章霞县。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其曾祖云南右路总兵涂孝臣死后葬于唐县竹林寺,后代遂入唐县籍。他幼年习儒,学于国子监。后放弃功名利禄,随其舅家表兄在新野习医。他行医多年,医德甚好,对《伤寒论》造诣颇深,声誉很高。涂金鳌著述颇丰,有《伤寒杂症》两卷、《论症撮要》、《脉诀》、《杂症指途》等书传世。



最后更新:2023-08-09 22:43:34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