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11-04-04 编辑
一道新的风景线解读官署楹联的文化意义

 

 历史的车轮碾碎了一切。

一个王朝又一个王朝坍塌了,数以千年的封建邑都已成为一片废墟。衙门,作为封建王权的办公机构也几近绝迹。于是,我国国内尚存的内乡县衙、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南阳府衙、山西霍州署等地方衙门的实物标本,弥足珍贵,引起丁文物专家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并先后被公布为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署楹联,作为中国楹联文化和封建王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了折射古代政治、官吏作风以及世态民情的一面镜子,成为城市一道新的风景线。
衙门多楹联 就职少演说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泛指对联。官署楹联始于何人之手,限于资料暂难以考证。但毫无疑问,它植根于春联这种强大
的文化习俗之中,就像春联表达人们祈福的喜庆心情,渲染和宣泄一种年的情绪,官署楹联实际上是一种表述,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当官者的“政治宣言”。
在封建社会,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是愚是贤?古代官员没有发表施政报告、就职演说的习惯,也没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的地方,因此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写对联,以表明自己的官风、心迹、政愿等等。此举在明代就已多见,到清代几乎成了各级官衙普遍的故事。一;好的对联,言简意深,往往寥寥数语,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对联或自撰、或“拿来”,包蕴丰富。
三内乡县衙的楹联为例,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当官要具有使命感、责任意识。
如大门匾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
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此联原为南宋的余介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所题。被拿来改造后,意思是说.身为治理菊潭的地方官,责任重大,必须脚踏实地,勤政为民。重建内乡县衙的章炳焘,之所以“交卸时太平无事”,政绩突出,“历任九年”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保持地方官在一地的相对稳定,不频调动干部,将有利于一个地方的长远大计和强化官员的责任心。
大堂匾联:欺人如期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百姓为天,对不起百姓,也就是辜负了国家,当官的决不能做这种昧心事。把害民提高到期天负国的高度,可谓掷地有声。
三堂匾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据《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的主编刘鹏九先生考证,这是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期间所撰写的。这副对联朴实无华,具有哲理,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当官,既要淡化“官念”——不要把官位看的太重,一当官就荣耀万分,一下太就灰溜溜的,官位是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的东西,当官者应该能上能下,荣辱不惊;X要强化“官念”——地方的经济发展,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地方官责任重大。作为当官的,他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必须勤政为民,造福一方;作为老百姓,则应该正确对待领导干部,支持他的工作。下联揭示了官与民的关系。当官者来自于民,被老百姓养活,就应当为百姓办事而不应该高高在上,做欺负老百姓的事。没有群众,哪来的官?所以,为官必须增强群众观念。
二是强调为官者要廉洁奉公,爱民如子。
如吏房对联: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
选拔干部要看德才,而考核政绩,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准就要看他是否廉洁,因为只有廉洁了才能克己奉公,心无杂念,多干事,干好事。
如县丞衙大门:宽一分,民多受一份赐;
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此联简明扼要,体现了为官者力求减轻群众负担,恩泽惠民思想,并把向百姓索取、受贿提高到将使权利失重的高度上来认识。
如主簿衙大门: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欺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此联引自余小霞任三防县主簿时自撰的对联。联语朴实真诚,作者把到这里做官,当作与百姓是一种缘分,但愿能尽心尽职,做到心中无愧,不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
衙神庙:不求当官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
不求当官能声名远播,在权力场上纵横自如,只要能为百姓办些实事,和百姓一样做个好人就可以了,这是对当官者最起码的人格要求。
三是强调为官者要公正执法,勇于进取。
如二堂: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上联是说为官者在执法中要不分亲疏远近,不徇私情;下联说对举报者要重奖,而对一些疑难案件处理时要留有余地,以免冤枉好人。
如刑、钱夫子院内宅门楹柱对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此联原为清代清官赵慎畛在桂林府衙所撰,上联是说,为官从政不在于你如何夸夸其谈,表白自己,重要的是必须时时反身自省,廉洁奉公,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勤政爱民;下联是说作为地方官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你所想的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需要,国家的利益。此联可以说是道出了“为政”、“当官’,的核心问题,很值得当今某些崇尚“为政只在会多,当官务持小家’,的人学习、借鉴。
县丞衙正厅:立定脚跟竖起背,展开眼界放平心。
作为衙门的一般官员,也不能把大小事都往领导的头上推,而应该立足本职,各负其责,挺起腰杆大胆干事;要向前看,眼光放远一点,保持心理平衡,不要认为出了政绩,都成了领导头上的光芒。 主簿衙正厅:扪心自惭兴利少;极目只觉旷官多。
这联原是清代潘先珍任蓬溪县令时所撰。他扪心自问,觉得为民兴利太少,深感惭愧;同时,又看到不为民办事,甚至鱼肉百姓的官吏太多,警戒自己不做“旷官”。作为那个时代的基层领导干部,能这样严于律己,有这种态度和认识,也真是很难得了。
这种以对联权作施政纲领,在当时不但风行,而且对贯彻政令也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无锡县衙前照壁上的是:
罔违道,罔屈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大堂联为: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名,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
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
不相干。
这些对联语露冷锋,话带刀音,好人感到快意,歹徒觉着无情,联语一贴出,“四乡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有避之他省者”。一些心怀鬼胎的人竟被吓跑了,可见其“舆论”的威力。另一个在晋州为官的人,是这样发布“安民告示”的,他针对当时贪贿成风,为自己立了誓愿,写联道:头上青天,作事须循天理;眼前瘠地,存心不刮地皮。走马上任即向群众表态,无异拉近了官民关系。
当然,受历史发展的局限,这些官员不可能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官念”中至少萌生了某些值得肯定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不是也有很多会上说假话、办事掺水分的官员吗?在吏治腐败、贪污成风这个封建社会的大染缸里,从政者能否言出必行,表里如一,历史自然有一杆秤,老百姓也看得最清楚。对于“好官”、“清官”,老百姓心存感激,口碑相传——如在县衙三堂题联的那个县令高以永,体恤民情,离任后士民为其立德政”、“去思”二碑,并入名宦祠,永示怀念。那个主持营建县衙的
章炳焘,在内乡任职9年,政绩卓然,建树颇多,后在临颖丢官,生活拮据,当他携女儿重返阔别10年的故地时,内乡百姓纷纷解囊相助,令他老泪纵横。而对于口是心非的贪官污吏之流,老百姓听其言观其行,也自然心里有数,常借助于对联这一形式对其冷嘲热讽——清光绪年间,某县知县王国宾既贪且酷,士庶切齿,而他偏偏又无自知之明,常以君子自诩。某年除夕,他在门口大书一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不久,有人在每句下面再添一行变成:“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他本
想用民众所喜欢的对联粉饰自己,却被人用妙联反击、嘲弄。
总之,官署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逾千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包蕴了百姓对执政者的一种道德渴求。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就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对季康子说的那样:“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官吏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落,乃至崩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如何加强官德建设?官署楹联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首先,它不是通过讲经等教化活动进行道德教育,而是通过感染,诵过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作用于人性、良知;其次,它把执政者的“承诺”贴在楹柱之上进行公示,并且不只是在10日内有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期有利于监督的舆论环境。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棱,十门口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可以说是当时黄埔军人的道德要求。当时的黄埔军校生气勃勃,培养了大批的高级将领,是与这种道德要求分不开的。
历史活标本 城市新亮点 在我国国内仅存的4座各级官署衙门标本中,南阳就占了两处:内乡县衙、南阳府衙。这“两衙”与南阳的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博物馆、汉画馆等名胜古迹连在一起,形成了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强
有力的支撑点。 凡到南阳的人.不能不看县衙.反看具衙的人,不能不对县衙
的楹联留下深刻印象。1995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基、李岚清、李铁映、胡绳、彭佩云等先后视察县衙。朱基曾高度评价了三堂对联中阐述的官与民,地方官与一地治理的辨证关系;李铁映挥笔书录三堂楹联以为县衙留念;江泽民在南阳得知这副对联时,也给予极高评价,并指示有关人员查考这一对联的出处。官署楹联以其独有的魅力,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的亮点。近年来,日、美、德、法、俄、意、英等数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商人、企业家、侨胞观光团等国内外游客先后大批拥向县衙,从而大大提高了南阳这一历史
文化名城的知名度。
也许,内乡县衙作为硕果仅存的历史标本,它的珍贵性我们可以从许多专家、学者的题词中见出一斑。如原新华社副社长冯建的题词为“北有故宫,南有县衙”;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张德勤的题词为“知今鉴古,独领风骚”,“常留人间作史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林永匡的题词为“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武井士魂的题词为“内乡县衙博物馆是贵重的文化遗产”,等等。如何利用这笔“贵重的文化遗产”为南阳这座城市增光、增彩、增值?这是一个需要集中人力研究的课题。 南阳的发展已形成了三个特点:一是豫西南交通枢纽,一是河南新的经济发展隆起带,一是历史文化名城。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最终形成不可能像经济发展那样通过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就能实现的,它的最终形成只能靠发现、挖掘现有的“历史标本”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去实现。市委书记何东成有一个观点:“文化的先进性,不仅在于创造全新的文化形式,尤其在于用新的观点、新的理念认识传统、挖掘传统、利用传统,让传统文化放射出新时代的光辉”。内乡县衙,南阳府衙的楹联正是等待我们用新思维观照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现代社会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注意。有的城市因一座山而得名,比如山东的泰安;有的城市因一片水而得名,比如广西的北海;有的城市因一片树而得名,比如云南的西双版纳。随着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强化它的“唯一性”、“这一个”。去年到海南考察,听导游说过这么一段话:到北京看城头,到西安看“坟头”,到南京看“石头”,到桂林看“山头”,到扬州看“丫头”……那么,到我们南阳来看什么呢?看县衙!看楹联!看汉画!这些是我们甫阳具有“惟一性’’的文化特产。甚至也可以说,这些汉画像石、官署楹联,就是南阳名胜古迹的眼睛,可以让那些古老的建筑灵光四射。
另一方面,作为南阳城市发展的“三个定位”,其实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经济要发展,必然要解决交通这个“瓶颈”,必然要利用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市场。同时,这些历史的活标本本身也兼具经济属性,它对做活、做大、做强一个城市的旅游产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些国家比如泰国,甚至把旅游作为整个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
经济发展不断拉大城市框架。一片片文物古迹淹没在隆隆的推土机的喧嚣之中。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可喜的是,人们已经发现了这条掩藏在滚滚红尘中的风景线,这些历史的活标本已经开始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南阳修复府衙的工程,就是一个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工程。它的整修和面向全国征集府衙楹联,是南阳市政府的一次重要举动,在南阳各界及全国有关方面引起了热情关注,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台地区以及美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品3000多副。南阳作为河南楹联第一市,已经在创造楹联文化氛围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披露,在去年“两节一会”前夕,前任市委书记马万令经过收费站路口,看到两边的标语牌都是“逃费可耻、缴费还贷”之类的内容,于是指示市公路局邀请有关专家拟制楹联,悬挂在南阳这座城市的入市口。也许,许多细心的乘客已经发现,在襄樊一南阳的双石碑收费站,有这样的一副对联:“四面八方,来的都是卧龙客;千秋万代,去处便为南阳城”,在南阳东大门的312国道双铺收费站,对联为“一代圣贤出南阳,山名水名千秋名;八方精英聚盆地,车通路通万事通”。从某中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南阳现代官署张贴在城市大门之上的一副楹联它显示了南阳好客、古典的开放姿态和大家风范。
解读官署楹联,可以引起我们对一些文化现象、经济现象的审视与思考。比如说,广西北海的七星公园106米长的大理石浮雕墙,名为“华夏之光”,其中的场面几乎全部是“采购”来的,仅南阳的人物、故事就有三五处,也可以说是“无中生有”了。而相比起来,我们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利用上似乎还不够充分,似乎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儿。以内乡县衙为例,自元大德八年(1304年)从西峡口迁于今址,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其间607年,在这座县衙中任职的县官约200余人,其中不乏清廉有识之士,如明代的史唯一,后世的修史者是这样评价他的:“知县者,一县之事皆当之也。知弊,则必除弊;知利,则必兴利。史唯一修废举坠,真无愧知县之职哉!”如清代的吴松,修史者是这样说的:“官不受贿,如女不失节,此戒石铭,清,所以居慎、勤之先也。吴松清风介节,脍炙人口,其考试公明,尤为士林所称”。还有以清正廉洁、体察民情、文采横溢而著称的金代县令元好问,留下了情牵内乡百姓的诗文,如“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老眼不随花柳转,一犁春事最关情”等。对这些官员的“官念”与“政绩”,我们也完全可以进行系统梳理,比如像医圣祠名医画像走廊那样,也可以建筑起一条从政者清廉录之类的“历史走廊”,从而拉长城市景点的文化链条。
毫无疑问,作为政府的责任,应该自觉地把保护文化古迹、利用文化资源作为一笔无形资产,列入“财政预算”,算一算它对城市能带来多大好处。而作为市民群众,也应该不断强化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甚至在修复县衙、府衙之类的文化工程中,需要“忍痛割爱”,需要做出局部牺牲的时候,能够给政府以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这里,理解不仅仅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贡献。
为了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建设部近日颁布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并决定从2月1日起施行。这个“办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县级以上政府公布保护的古迹建筑划定紫线,对紫线范围内所有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管,禁止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一切建筑物与构筑物等。这是一个新的信号。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拆除一切“楔”入文化风景区的障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同时也应该拆除我们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彻底
摈弃“一叶障目,不见历史;两耳塞豆,不闻文化”的短视行为。
 

 



最后更新:2023-08-09 22:43:32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