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汉代文化 -西汉南阳政治文化

一、 陈恢直言劝谏沛公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农民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曾派将宋留由南阳西进攻秦,但很快被秦主力镇压下去了。项梁、项籍起兵于吴(今江苏苏
州),项梁在邳(今江苏宿迁县)召集起义将领议事,起兵于沛(江苏沛县)的刘邦前往,共议立楚怀王孙心,定都盱眙。公元前208年,楚怀王遣宋义、项羽等人率军北救赵,遣沛公西伐秦,并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从砀郡(今商丘市南)出发,经成阳(今山东荷泽东北)、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到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后采纳儒生郦食其的建议,攻取交通要道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转战开封、洛阳之间。刘邦一路避实击虚,收编义军,顺利攻占颍川(今河南禹州市),继续南进,到达宛(今河南南阳)。

  南阳郡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其郡治宛,自西周到战国都是南方重镇,交通便利,往西可经武关直达关中,往北可经鲁关直达洛阳,往南经武当山和桐柏山的南襄隘道,达于襄樊平原,向东南可达到江淮流域,是重要的军事要道。当时秦朝在南阳驻守有重兵,其主要将领就有、鳃、王陵、梅、番君5人。刘邦要从南阳西入武关(今陕西商县西南)到关中,进攻长安,是相当困难的。刘邦急于入咸阳称王,于是绕过南阳郡治宛向西进军。谋臣张良对刘邦说:“您虽急于进入关中,但秦兵众多,今若不攻下宛,宛的秦兵从后面追击,前面有强大的秦军阻击,他们前后夹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作战方法。”于是,刘邦连夜引军还,将宛城团团包围。南阳太守看大势已去,欲自杀了之。他的手下有一位叫陈恢的南阳人,对他说:“现在还不到死的时候,待我去劝说刘邦。”陈恢翻越城墙,面见沛公。陈恢对刘邦说:“宛是大郡之都会,人民众多,积蓄雄厚,吏民自认为投降必死无疑,所以他们一定会齐心协力,坚守宛城。现在,您要连日进攻,将士死伤一定很多,若带兵绕过宛城,宛城的秦军必然在后面追击。您既失去了先入咸阳为王的机会,后面又有宛城强大秦军的祸患。我为您考虑,不如约降南阳,和平解决,给南阳郡守封官加爵,令其坚守南阳,率领南阳士兵和您一起西进,其他没有攻下的城池,听到您这样大仁大德的消息,一定会争先恐后地打开城门欢迎您,您也就可以在西进征程中通行无阻了。”刘邦听了陈恢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心中自然十分高兴,于是采纳陈恢建议,南阳太守归降刘邦,被封为殷侯,陈恢被封食租千户。这样,刘邦和平解决了宛城,既减少了军队的伤亡,也扩大了自己的队伍,同时也节约了入关的时间,争取了人心,使刘邦西进比较顺利,一路势如破竹。到丹水县(今河南淅川),高武侯鳃、襄侯王陵皆投降。还攻湖阳(今河南唐河),番君别将梅投降,追随刘邦军队攻占析(今河南内乡县)、郦(今西峡县菊潭)。刘邦军队所过之处,从不掳掠,深得民心。刘邦率军直指武关,绕过关,在蓝田南大破秦军。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至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南),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宣告灭亡。刘邦“和平”解决南阳,不但为他西进关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宛城避免了一次战争劫难,为南阳在西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杜周家族精通法律

  南阳在西汉前期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其社会风俗是“夸奢尚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御也”,也曾出现一批尚刑崇法的官吏,如直不疑、杜周、张释之等。其中南阳杜氏世代为法律专家。杜周、杜延年分别著有《杜周律章句》(大杜律)和《杜延年律章句》(小杜律)流于世,直到东汉仍有专门研究学习大、小杜律的学者。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酷吏义纵为南阳太守,专以暴虐为治,南阳吏民特别畏惧。他聘用杜周为僚属,助他惩治奸猾。后他又把杜周推荐给廷尉张汤,张汤任杜周为廷尉史,专职审理案件,所杀甚多,深得武帝欢心,杜周遂升迁为御史中丞,专职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百官违法乱纪之事,所治狱皆仿张汤,严刑酷法。杜周善揣测皇帝的心思,皇帝欲排挤的大臣皆陷害之,皇帝欲释放的官吏皆减少其罪过。其下属问他为什么决狱不按照法律条文,而专以皇帝的意旨办理案件,他回答说:“法律从哪里出来的?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杜周认为皇帝说的就是法律,反映了古代法律体现了君主的意志。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杜周由御史中丞升为廷尉。廷尉是全国最高的司法审判机关长官,杜周对外宽柔,对内用法深刻至骨。当时诏狱增多,二千石官吏被囚禁的,新故相因,达到100多人,廷尉一年收到告劾官吏的奏章达1000多份,案大者株连数百名官吏,小者也牵连数十人,而且还要到数百里、甚至数千里之外取证,京师诸官府及廷尉所拷问的官吏达到六七万人,其余官吏犯案者增至10万人。天汉二年(前99),改任执金吾,负责京师治安。天汉三年(前 98),武帝以杜周捕杀盗贼有功,升任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与丞相府并称二府。全国军政大事都由二府讨论决定,参加中央行政决策会议,并负责全国的行政监察工作。杜周在为廷尉史时还很贫穷,只有一马的家产,及任职廷尉和御史大夫,家财达到百万,其子延寿为河内太守,延考为河南太守,延年昭宗时任职九卿,他们为政皆以酷暴著名。杜周的儿子中只有延年政尚宽厚,精通法律,以荫补军司空(主狱官),昭帝元始四年(前83),他率南阳士卒平定益州蛮反叛,升谏大夫。及霍光以大将军身份辅政,他看到昭帝奢侈,连年战争,民不聊生,给霍光建议应该修文帝俭约之政,宽和仁厚,顺应天意,以取得人民的喜悦。霍光采纳了他的建议。昭帝元凤元年(前80),燕王刘旦、鄂邑长公主与左将军上官桀,桀子骠骑将军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因与大将军霍光争夺权力,计划废掉昭帝,发动宫廷政变,昭帝还一无所知,恰好鄂邑长公主门下有一舍人叫燕仓,得知消息,私下报告给了谏大夫杜延年。延年上报给昭帝,昭帝即下令追捕桀、安、弘等人,并杀死全部宗族,鄂邑长公主自杀,燕王刘旦自缢而死。杜延年因功封建平侯。霍光以延年有忠贞之节,拜他为太仆、右曹、给事中,出入宫廷,平尚书奏事,即对尚书台的奏章进行审查,常与丞相、御史二府及廷尉分理奏章。他对丞相、御史二府选拔任用的官吏进行考核,有奸妄者,依法惩处。可见,杜延年深得霍光的宠幸,有权对二府进行监督检查。霍光持刑罚严,延年常辅之以宽。延年论议持平,以宽和为政。在审理燕王谋反案件时,桑弘羊子迁逃跑,藏其父故吏侯史吴家,后迁被捕,廷尉与少府认为,迁不是主谋反者,只是随从,所以赦免了侯史吴之罪。后侍御史复案其狱,认为侯史吴匿藏反者应治罪,劾奏廷尉、少府纵反者,事情牵连及丞相车千秋。杜延年上奏霍光,不宜治罪丞相,以免损坏大将军的声名,甚合霍光之意。昭帝元平元年(前74)昭帝病死,霍光立昌邑王为帝,无道而废。时宣帝养于掖庭,号皇曾孙,与延年子相友善,延年劝霍光立为帝,于是拥立武帝曾孙病已继位,是为宣帝。以拥立之功,始封延年2000户,增封2360户。 杜延年为人安和,熟悉朝中诸事,久典朝政,宣帝非常信任,出即奉驾,入即给事禁中,赏赐贿赂数千万。宣帝地节四年(前66)七月,霍禹等谋反被诛,杜延年因是霍氏旧吏而被免官。不久,宣帝任他为北地太守。他择用良吏,捕杀豪强,郡中清静,改任西河太守,仍政绩卓著。五凤二年(前56)升任御史大夫,位居三公。甘露二年(前52)以老病免,不久即死。延年子缓,少为郎,曾任雁门太守,甘露三年任太常。元帝即位,西羌反叛,谷贵民流,乃入钱谷数百万助国用。缓子业,有才能,成帝任为太常,娶成帝妹颍邑公主为妻,不事权贵,反对王莽专权而被贬。延年次子钦,少好经书,家富于财,以才能闻名京师,知识渊博而有谋,多次上书大将军王凤革新政治,擢用贤良,后到大将军王凤幕府,甚得重用,然优游不仕。其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达10余人。杜周起于文墨小吏,经过自己积极进取,发奋努力,致位三公,列于酷吏,迁到京城附近的陵园。而且子孙皆为良臣,才德超人,历任机要之职,直到西汉末才衰落下去。

   三、 张释之执法严明

  晓出方城一驻鞍,先生严像肃衣冠。青山有庙名难泯,赤子无冤死亦安。直道曾匡王法正,片言能济孝文宽。当时酷吏俱尘土,独许廷尉入史看。这是汝南参政顾福在光绪年间写的一首《谒张廷尉祠》的诗,给汉代执法不阿的张廷尉以高度评价。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县)人,初同哥哥张仲一起生活,出身低微,用钱财买了个郎中令手下的骑郎,出充车骑,是个鲜为人知的小官。他认为这样混下去算是白白地浪费兄长的资财,就想退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聪明有才,不想叫他回南阳,就把他推荐给文帝。文帝任他为谒者,这是在皇帝身边负责宾客朝觐宴飨的六百石小官,这样释之就有面见皇帝的机会,为皇帝出谋献策。汉文帝先告诫他,不要讲空话,要讲当前能办到的事情。张释之就说秦汉之间的成败胜负的原因,汉文帝赞美他说的道理就升任他为谒者仆射,秩比千石,负责谒者的考核督察工作。后张释之跟随文帝到上林苑,视察养虎之所。文帝问上林尉禽兽的数目,尉仓皇失措而回答不出来,而养虎的啬夫却对答如流,以取悦于文帝。文帝对啬夫十分欣赏,于是下令破格提拔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劝文帝不要以口才好坏而任意升降官吏,而要看其实际才能,并诚恳地谈秦亡国之弊就在于务虚名而不责实,啬夫喋喋利口以图邀幸,不宜升迁,否则会伤风败俗。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就没有提拔啬夫。后文帝升任释之为公车令,公车令是卫尉手下负责守卫宫门的宫吏。有一天,皇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楫乘一辆车进宫上朝,路过司马门时扬鞭驱车,径往里闯,被张释之发现。原来,汉法律规定,文臣武将到司马门都要下车下马。经问明卫士知是刘氏兄弟,张释之急追过去,将车拦住。太子和梁王不但不认错反而斥骂张释之。张释之义正辞严地说:“你们为什么违背法令而不下车?难道法令对你们例外吗?”二人张口结舌,只好灰溜溜地下了车。张释之并不罢休,速写奏章上呈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不下车公门所犯不敬之罪。文帝母薄太后知道后责问文帝,文帝脱帽谢罪说:“这是我教子不严所致。”最后,还是由薄太后派使臣奉诏宽赦太子和梁王,太子和梁王才进入宫殿门。文帝对张释之的办事认真,不畏权贵的精神很赞赏,升他做中大夫,秩比二千石,职掌谏诤论议,专为皇帝献计献策。不久又升他为中郎将,皇帝外出,随从护驾。他随从文帝到霸陵,文帝想到自己死后的事,怕人盗墓。他劝文帝薄葬以保护陵墓。所以,文帝后来主张公开薄葬。回宫后,又升张释之为全国最高司法官――廷尉。他主张严格按法处刑,不能任意高下。

   有一天,汉文帝外出游乐,护卫队拉得很长。当御车行至中渭桥时,忽一人从桥下钻出,正
好撞上御车的骖马,马受惊跳起,文帝险些被摔下。那人疾速向路边田野逃去。卫士将其抓获后,文帝责令张释之严惩。经释之审问,方知那人是乡下人,初来长安,半路上遇到皇帝出游,便躲在桥下。过了一会儿,他以为御车早已过去,就从桥下跑出。不巧正碰上御车骖马,避之不及,只好向田野逃去。张释之确认情况属实,按法令规定“跸先至而犯者,罚金四两”,当即上奏文帝对此人处以罚金。文帝大为不满,勃然发怒,说:“幸好我的马性情温和,倘若是烈性马,不就把我摔伤了吗?如此大事,你居然只处他以罚金了事,这怎能使百姓儆戒呢?”张释之分辩道:“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应偏私。现在依据法律,作如此判决是得当的。若皇上要依个人意愿加重治罪的话,那么法就不能取信于人民啊!况且在当时,皇帝您要是派人把他杀了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今皇上既然交给了我这个当廷尉的,我就履行职责,公平执法,依法办事。我若不公正执法,稍有偏颇,而天下的执法官用法就可轻可重,任意增减刑罚,执法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了。这样老百姓岂不是连手脚就不知道怎么放了吗?请皇上明察。”文帝想了一会说:“廷尉量刑判决是对的。”后来,又有人偷了皇帝祖庙里的玉环,被卫士抓获,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张释之严惩盗犯。张释之依法律“盗宗庙服御物者”判盗犯死刑。文帝闻奏大怒,说:“人无道德品质才盗偷先帝宗庙器物。我把这个罪犯交给你,是想让你判处为抄斩九族之罪,而你却以一般的法律规定惩处,不符我敬奉祖先的原意。”张释之说:“按法律办这样的罪已经够重的了。如今盗了祖庙的器物就要治灭族之罪,万一有人去高祖陵墓上挖土,陛下又该怎样治罪呢?不能依个人感情来决定判刑的轻重。”文帝听了不敢自作主张,报请给薄太后,太后说廷尉处理得很合适。

  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张释之想到景帝当太子时自己得罪过他,甚为担心,就请假不敢上朝。后来,有人给他出个主意,叫他见皇帝谢罪,这样,景帝不好因此治他的罪,也表示皇帝不念旧恶。但过了不久,景帝还是把他降为淮南王相。张释之就死在国相任上。张释之执法如山,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不徇私情。这种精神成为我国历代执法的楷模,故当时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美谈。司马迁称他“守法不阿意”。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故乡方城县城关修了张释之祠,称 “汉廷尉祠”,启迪着后人效仿先贤。在今方城西北郊仍存有张释之墓,前来瞻仰者甚多,都为其光明正大、秉公办事之功绩赞叹不已。

   四、 西汉南阳历任郡守的为政方略

  西汉南阳郡守有籍可考的有9人,有事迹记载的有5人(见附表6《西汉南阳历任郡守表》)。他们对南阳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惩治豪强,打击贪官污吏,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发展农业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规之民于南阳,其俗夸奢,尚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御也”(《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说明南阳这个大郡富商大贾多,与官府相互勾结,很难管理。因此,在义纵、陈咸、翟义任南阳太守期间,严厉打击豪强地主,惩治不法官吏,以杀伐立威著名于史册。据史书记载,陈咸任南阳太守期间,“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以律程作司空,为地臼木杵,舂不中程,或私解脱钳钛衣服不如法,辄加罪笞,督作剧,不胜痛,自绞死,岁数百千人”(《汉书》卷66《陈万年传》,中华书局,1974 年版。),可谓严法酷刑。他对自己的属吏要求甚严,皆不得违法聚敛,他发布文书说:“即各欲求索自快,是一郡百太守也,何得然哉!”属吏都害怕他,豪强地主都遵纪守法。义纵任南阳太守,不避权贵,对不法豪强严惩不贷。南阳宁成治民如狼牧羊,为南阳著名的豪强,义纵到郡,“遂按宁氏,破碎其家”(《汉书》卷 90《义纵传》。),贪官污吏及南阳豪强孔等家族都畏罪逃跑。翟义为宰相翟方进之子,20岁任南阳都尉,行南阳太守事,当时宛令刘立与曲阳侯王根为婚,著名州郡,多为不法,翟义以他事召刘立至,以主守盗十金罪,收缚刘立传送邓狱,威镇南阳。这三任郡守依法惩贪除恶,有利于社会安定,为南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较为良好的政治环境。“南阳好商贾”,郑弘、召信臣为太守时,“劝民农桑,去末归本,郡以殷富”(《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据史书记载,召信臣为政勤勉,治郡有方,“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 民得其利,蓄积有余”。提倡勤俭节约,“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汉书》卷89《召信臣传》。),南阳人民称他为“召父”。召信臣奠定了南阳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这就促进了南阳文化的发展,南阳两汉之际人才辈出,游学者甚多,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56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