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汉代文化 -汉画艺术

汉画像石(砖)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国的原始艺术萌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出土了100余件经过加工和琢磨的装饰品。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原始艺术的创立和发展时期,原始雕塑有了发展,出现了陶器纹饰和石刻岩画。到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工艺。青铜器造型别致,是商周两代造型艺术的代表。青铜器装饰精美,有平面装饰、立体装饰和浮雕装饰,装饰图案比以前大大丰富了。战国时期的铜镜、玉器、漆器、金银错等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战国时期的帛画反映了当时的绘画水平。但是,从总体上说,战国以前,我国的艺术还处于早期阶段,有其不成熟之处。秦汉时,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雕塑艺术、工艺美术也有了较大发展。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画像石的出现。画像石是汉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画像石的艺术题材比以前大大丰富了,在表达主题的方法上,在艺术技巧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它使我国的绘画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我国美术史上,真正形成比较完整的,并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刻画艺术,无论从内容、数量还是分布范围上,都应首推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的出现在我国古代艺术史上是有一定影响的。

  南阳汉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我国汉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南阳汉画像石风格粗犷、豪放,它不像山东汉画那样注重细部,也不像陕北汉画那样稚拙。对各种形象的刻画,注重整体效果,不注意细部加工。例如,对人物面部的表现,着重刻画出面部轮廓,而对眼睛、鼻子、嘴巴等面部器官则不太重视;对于动物的表现,着重刻画其形体特征,而对头部、皮毛不太注重。但南阳汉画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粗”上,而是粗中见巧,以动势求胜,以气势求胜。人物画像,通过抬头、低首、躬身、屈膝等动作来表现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贵贱、尊卑鲜明可见。动物画像,则通过不同的身姿,显现出动物所处的不同态势,或强或弱,或胜或负,或动或静。在南阳汉画中,腾飞的龙、奔驰的虎及其他跳跃的猛兽都有一种强大的动势,有一种非凡的气势。纵观南阳汉画,具有一种粗犷的美、豪放的美,给人以洒脱无羁之感,是力量、运动和气势的美,鲁迅称赞南阳汉画为“深沉雄大”。南阳汉画像石的粗犷特征,与当地石质有密切关系。南阳石质粗糙,不宜精雕细琢,客观上限制着画像石制作者对细部的刻画。这些匠师门着重从豪放方面表现自己的超凡技艺。南阳汉画在粗犷、豪放之中显示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这种浪漫特色来源于楚文化。南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南北交汇之地,在很长时间内属于楚国的管辖范围。因此,南阳汉画既有中原文化的庄重质朴,又有楚文化的浪漫瑰丽特征。韩养民同志在《秦汉文化史》中指出:“从中国雕刻艺术的发展史来看,汉代的石刻画像艺术还处于草创阶段……但是,汉艺术那样粗犷的气势,由楚文化发展而来的不受束缚更带有狂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后世艺术难以企及的。”(韩养民:《秦汉文化史》第252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这对南阳汉画来讲是再恰当不过的。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属于“疏朗型”,与山东、徐州汉画有着明显的差异。山东汉画构图密集,画面上很少留有空白,常常是上下分层,有些还左右分段。南阳汉画没有繁密的位置经营,也没有分层分格的图案排列,更没有把不同题材的画面聚积在一起,而是一幅画面一般只表达一个主题,给人疏朗、明晰之感(王良启:《南阳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特别是南阳汉画的早期作品,画面上仅仅刻出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般不加任何补白、装饰。如唐河县电厂画像石墓中的骑吏、羽人戏龙、长虹、北斗星、三足乌等画像(《唐河电厂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都没有装饰。骑吏画像在画像石中确属少见;羽人戏龙画像,与中期的作品明显不同,中期作品中戏龙的羽人一般手执灵芝作引导升仙状,而此处的羽人则手中空无一物;长虹、北斗星、三足乌等天文画像,不像中期作品那样有云气点缀。这样一来,整个画面既朴实无华,又优雅旷阔。南阳汉画的中期作品注意空间的补白和局部的装饰,但这并不是豪无意义的填补空白,而是为了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在南阳汉画像石墓的墓顶上常刻天文图像,中期作品中的天文图像一般用云气装饰。如阳乌画像(南阳汉代画像石编委会:《南阳汉代画像石》图41,文物出版社,1985年。),画面正中刻一巨大的阳乌,周围繁星点点,云气缭绕,显得主次鲜明。羽人和神兽的画面,除了在上部空间饰有云气之外,下部还雕有起伏的山峦,这样就衬托出了羽人及神兽凌空而起、冉冉升天的气势。再如,南阳汉画中有一拜谒图,图右一主人扶几跽坐,左边二武士执戟肃立,其后两人执笏拜谒。画面上方饰以帷幔,显得匀称美观,同时也衬托出了主人的尊贵(王良启:《南阳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南阳汉画的构思者运用丰富的构思和巧妙的手法,把画面安排得既不疏散单调,又渲染了主题,做到宾中有主,层次清楚,体现了这些匠师们在艺术创作上有着高深的造诣。南阳汉画像石有些画采用对称的构图方法。二龙穿璧图(南阳汉代画像石编委会:《南阳汉代画像石》图68,文物出版社,1985年。),正中为一玉璧,左右各有一龙,龙尾从玉壁中穿过,形成一幅优美的对称图像。众多的建鼓舞题材,几乎都是对称的构图,以建鼓为中心,左右各有一人且鼓且舞,举手投足的姿态均相一致,这些对称的建鼓舞画如同出自一人之手。建筑题材中的双阙、楼阁等有不少是对称的。当然,中国古代建筑本身就讲究对称美。南阳汉画像石与画像砖在表现手法上以写实为主,对各种场面的刻画往往生动、形象、逼真,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例如,反映贵族阶层现实生活的车骑出行、狩猎、宴饮等与历史事实甚相符合;反映历史故事的画像,从服饰“道具”,到人物的神态,无不从现实生活出发,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无论是文官、武将,还是庶民、奴仆,无不具有鲜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如投壶画像,画面中部二人皆手执一矢,怀抱三矢,全神贯注,执矢欲投,画左一人身体前倾,头低垂,一幅酩酊大醉的样子,人物表情各不相同。在南阳汉画中,出现众多的下层奴仆形象,如端灯者、捧奁者、拥彗者,这些人大多表情恭顺,有些还低首躬身,形象逼真。南阳汉画在写实的同时还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在众多的舞乐百戏画像中,舞女多刻画得腰如束素,两只长袖飞绕缠绵,显得婀娜多姿。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长袖和细腰在此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在蹶张画像中,为了表现出拉弓射箭者的强壮有力,把其双臂、双腿刻画得非常粗壮。在武士画像中,在拜谒画像中,一方刻得高大粗壮,另一方则矮小、瘦弱,贵贱、尊卑鲜明可见。这些都是艺术家的大胆夸张。变形的手法既见于人物画像,也见于动物画像。南阳汉画中的侍女多为窈窕淑女,画像石的制作者把有些侍女的腰部以下部分刻画得特别修长,与身体上半部相比,明显不合比例,而侍女则显得婷婷玉立。有一女娲画像,女娲头束高髻,双手捧璧, 执灵芝,女娲的下躯刻画得很长(南阳汉代画像石编委会:《南阳汉代画像石》图323,文物出版社,1985年。)。倒立画像中,一女子单手捺樽,身体倒竖,抬头凹腰,细而长的双腿高高举起,显示出了一种极其优美的人体造型。有一幅山林狩猎图,画面上有两条手捺樽,身体倒竖,抬头凹腰,细而长的双腿高高举起,显示出了一种极其优美的人体造型。有一幅山林狩猎图,画面上有两条猎犬追赶两只鹿和一头牛(闪修山等:《南阳汉画像石》第49页下图,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 年。),在飞奔中,犬的颈部及身躯拉得很长很长,头、躯、肢几乎成一条直线。这些都是运用了写意的变形手法。

  南阳汉画中有大量的动物题材,其中现实中的动物有虎、熊、牛、马、象、犬、鹿、兔、猪、鸡、鸭、鱼等。透过这些画像可以展现出汉代南阳艺术家敏锐的艺术观察力。

  动物题材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内容。先秦时代的各类艺术品中,动物题材占大部分。汉画中的动物创作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对各种动物的刻画往往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这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有一幅狩猎图,画面表现的是一猎人驱使三犬共同围猎一鹿(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王庄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画右为二犬奋蹄追捕,画左为一犬竭力拦截,幼鹿被围在中间。画中的4个动物身姿各不相同:最右端一犬,在飞奔中四蹄皆腾空,越过身下的小山丘,头部用力前伸,颈部拉得很长,首、躯、后肢几乎成一条直线;其前一犬已追上幼鹿,两前爪着地,两后爪尚处于腾空状态,犬口大张,将要咬住幼鹿的后躯;画左一犬好像是从一侧窜到了小鹿的前方,又回首扑向小鹿,身躯弯成了一条弓;幼鹿在前后遇敌的情况下,露出了惊恐的神情。有一幅斗兽图,画面由二人、二兽组成(南阳汉代画像石编委会:《南阳汉代画像石》图430,文物出版社,1985年。)。画左一人执矛刺向一虎,画右一人挥钺欲砍一熊,虎、熊被围在二人之间。二兽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神情。在左边一人执矛刺向虎的时候,虎仓皇而逃,而熊在左右遇敌的情况下,却毫无惧色,以其两后爪着地,身子直立
,两前爪向左右伸出,作抵挡之势。目视左右及前方,似在寻找恰当进攻时机。南阳汉画中有数幅熊斗二兕图,两只身躯庞大的兕把所有的力气都集中在锋利的角上,向一熊抵去。熊被左右夹击,仍然镇定自若,以其两前爪分别抓着两只兕的角,把兕的头狠狠地向下捺去,欲制服二兕,充分展示了熊的矫勇善战,力大无比。另外,车骑出行图中的马、弋射图中的鸟、双鹤图中的鹤等都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没有敏锐的艺术观察力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优秀的作品的。

  南阳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4种(南阳汉代画像石编委会:《南阳汉代画像石》第50页,文物版社,1985年。)。其一,浅浮雕兼阴线刻。先在石面上雕出画像轮廓,再用粗壮的阴线勾画图像的细部,然后再在轮廓外的空间凿去一层并剔出横、竖纹或斜纹衬底。其二,剔地浅浮雕。在修整好的石面上,先用阴线勾画出图像轮廓,图像部分经过加工修整后,剔掉一层图像外的空间,使图像浮于底上。其三,剔地凹面阴线刻。先用阴线勾出画像轮廓,将画像部分凿成凹面,再用阴线刻画出图像细部,然后在轮廓线外剔出横竖纹底子。其四,平面阴线刻。先用平刀剔去粗糙的表面,然后再用阴线勾画出图像,现在看去,剔削的刀痕仍然历历在目。

  南阳汉画像石大多数采用浅浮雕兼阴线刻的技法,凹面雕和阴线刻比较少见。当地石材比较粗糙,适合浅浮雕兼阴线刻。这种先行打凿,再行刻画的形式比较省工省时,简单易行,但艺术效果并不减弱。特别是样式的简单,决定了造型的概括,加之制作上的原因,为画像石增添了粗放简约特色。汉画像石是一种雕刻艺术,但线条的运用也很重要。线条是构成物象的根本的东西,离开了线条,一切就面目全非了。南阳汉画像石,线条的运用比较熟练。艺术家采用了中国绘画的“没骨”画法,与浮雕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浮雕的边缘用线,增强了图像的立体感;细部施线,增强了画面的起伏层次,这里的线条具有伸屈自如、劲健有力、各尽其妙的韵律(南阳汉代画像石编委会:《南阳汉代画像石》第三章,文物出版社,1985年。)。南阳汉代画像砖在雕刻方面,比画像石显得精细,具有细腻的局部描写特征。这与画像砖的质地有关。画像砖的图像是在尚未干的砖坯上压印或雕刻而成。这种半干的砖坯适宜精雕细刻。但画像砖的内容不如画像石那么丰富,出土数量也不如画像石那样多。南阳汉代画像砖的形制分为9种:长方形空心砖、一侧有凸棱的长方形空心砖、一端呈斗状的空心砖、实心长方砖、实心方砖、小条砖、长方形子母榫小砖、子母榫楔形小砖等。其中,空心砖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四片粘合法,4个面按一定尺寸做成泥片,待泥干后将四片对合,接口处用泥粘合,抹平;二是支撑法,用几块长条木板做撑板,撑板外裹以粗麻布,再在四侧贴泥。实心长条砖和方砖的制作方法是将泥拍打成厚片,按需要切割成坯。长条砖和长楔形砖属模制(赵成甫等:《南阳汉代画像砖》,文物出版社,1990年。)。

  画像砖上画像的制作方法有3种:

   第一种是压印法,用模在半干的泥坯上印出画像。这是常见的制作方法。其模子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简单的画像用一模即可印成,复杂的画像往往用两模或数模交替,反复压印。当然,制作之前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第二种是用尖利的器物在泥坯上刻画阴线,形成人或动物。

   第三种是翻倒脱模法,在木模上贴泥,拍打牢实,翻倒脱模,在制作泥坯的过程中,画像同时产生。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53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