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汉代文化 -南阳汉代饮食风俗

一、 饮食结构

   汉代南阳人饮食丰富,结构多元化,形成了独特的饮食风俗。

   (一) 主食

   南阳地处我国中部的江汉中游地区,恰当秦岭、淮河这条南北自然分界线的衔接地带,生长着复杂多样的农作物。

   1. 稻谷 张衡在《南都赋》中记述南阳一带“其水则开渎洒流,浸彼稻田”,清楚地表明
当地水稻生产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利设施作保证。这部著作还说:“皋香(禾亢)”,皋是指水(今沙河)之泽,指粳稻,沙河从伏牛山北麓流出,那里也有水稻种植。至于书中“冬(禾余)”、“黄稻”的记载,说明当地稻谷的品种尚不一致,(禾余)即糯稻,黄稻就是黄米(秫),又称黄糯,加上粳稻,有三四种之多。

   . 豆类豆类作物在先秦时代韩国故地曾有大面积种植。据《战国策》卷二十六,韩国之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豆类可作成豆饭和豆汁汤,为一般人的主食,播种面积相当大。战国初期,南阳之地隶属韩国,尤其是西边的卢氏、淅川、西峡地处丘陵,在一定程度上,南阳的豆类生产与韩国其他地方应有相同的情形,也就是说种植面积广大,在粮食作物中占的比重较大。《南都赋》曾说南阳的原野上有“菽麦稷粟”,菽是放在第一位的。嘉靖《邓州志》也说邓州“ 菽粟之所出可他州比”,看来不仅多菽,而且质优。

   3. 粟粟即谷子,去皮后称小米,河南称为粟谷,它是南阳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与粟类相似的旱田作物较多,有黍、稷(通称糜子)、稗、(禾参)等,在农艺上一般称作粟植物。谷物是粮食的总称,但历史文献中,不少场合单称谷有可能就是指粟。《南都赋》讲过南阳原野上种有粟,还说“若其厨膳则有华芗重”,华芗是指好看的香草,是指黑色的黍,这种黍稃内皆含两粒米,故称重黍。《后汉书》卷一载,王莽地皇三年,南阳发生饥荒,刘秀在新野县避乱,又到宛城卖谷,此处的谷即似应为粟。由此可见,粟是南阳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

   4. 麦子 麦子在《南都赋》中

   也有记述,所谓“冬夏”,是指冬季的糯稻和夏季的麦,一年两熟,实际上就是水旱田轮作制。

   总之,在汉代南阳以稻谷为主食,辅以其他杂粮,正如《南都赋》所述:“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黍。百谷蕃芜,翼翼与与。”

   (二)副食
宴飨图

   汉代南阳的副食也丰富多彩。据张衡《南都赋》载:

  若其园圃则有蓼蕺荷,蔗姜(韭番),菥芋瓜。乃有樱梅山柿,侯桃梨栗,穰枣若榴,穰橙邓橘。若其厨膳则华芗重,皋香粳。归雁鸣NFEB5,黄道鲜鱼,以为芍药。酸甜滋味,百种千名。春卵夏,秋韭冬菁。苏紫姜,拂彻腥。

  由此可知,汉代南阳盛产的蔬菜就有苦菜、蕺菜、黄、莲菜、甘蔗、姜、大蒜、大荠、芋头等,还有夏天的嫩笋,秋天的韭黄,冬天的蔓青等,还有除膻解腥的调味品茱萸、紫姜等。南阳盛产的水果有樱桃、梅子、柿子、山桃、香梨、栗子、大枣、石榴、柚子、桔子等。汉代南阳的肉食品更是多种多样:大雁、沙鸡、黄籼鲜鱼、春天的鲜蛋等。这些美味佳肴在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上也有表现。据《南阳汉代画像石》图版222《鼓舞宴飨》画像,在一案上刻有一条鱼,头尾大部伸出盘外,上有3只肥鸭,还有串肉和其他炮制好的食物。《南阳汉代画像砖》图版19、20、21、22的庖厨、伏羲女娲图上,有一横架,架上挂有猪腿和鸡鸭一类的肉食。在南阳发掘的汉代墓葬中,也出土有大量的随葬动物陶俑,是供死人冥界享用的,但也反映出死人在生前食用的肉食品,据《南阳汉画像石》和《南阳汉代画像砖》二书的统计,主要有鱼、鸭、鸡、狗、猪、牛等。

   (三) 饮酒

   南阳汉代饮料就现今见到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主要是酒。张衡在《南都赋》中说:“酒则九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径寸,浮蚁若。其甘不爽,醉而不酲。”说明南阳酒的质量是较高的,有酝酿9次的甜(酉丰)酒,有百日酿出的香清酒。这些酒酒膏寸厚,蚂蚁上去若
坐浮萍,入口香甜而不伤人,即使过量也不得病。东汉末年,曹操在他一篇奏书中记述了南阳“九酿酒法”的工艺过程:

  臣故县令南阳郭芝有九酿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清曲,正月解冻,用好曲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日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差甘易饮,不病。
投壶图

   这种酿法,在酿造过程中,连续投料,分批追加原料,以保持糖份的浓度,使酵母菌充分发酵。酿出的酒味淳厚,度数也可提高。贾思勰对这种方法酿出的酒给以很高的评价:“香美
势力,倍胜常酒。”(林剑鸣:《秦汉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第316页。)汉代饮酒之风颇盛,特别是官僚贵族的饮宴都把饮酒作乐称为“嘉会之好”,民间饮酒也很
普遍,或“宾昏酒食,接连成因”;或“因人之丧,以求酒肉”;或“舍中有客,提壶行酤”;
或“论道饮燕,流川浮觞”。总之,婚丧嫁娶,送礼待客,无不用酒。饮酒场合很多,有“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汉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之说。汉代无名氏的一首
乐府古辞云:“东厨具肴膳,椎牛亨猪羊。主人前进酒,弹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奕并复行。朱火烟雾,博山吐微香。清樽发朱颜,四坐乐且康。”生动地描绘了汉代贵族的饮酒场面,而且饮酒时还佐以酒令助兴。南阳王公贵戚也不例外,饮酒之风更浓,在考古发掘的画像中,有不少反映饮酒的画像,饮酒作乐时还以投壶、六博为酒令赌具。南阳汉画馆藏的“投壶饮酒图”:画面中置一壶,旁有一酒樽,上放一勺。壶左右各一人,全神贯注,执矢投壶。右边一人似为司射。左边一人,已酩酊大醉,被侍者搀扶离席(南阳汉画像石编辑委员会:《南阳汉代画像石》图版223,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投壶在历史文献中也有记载,《后汉书》卷二十《祭遵传》说:“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说:“雅歌为雅诗也。”《礼记・投壶经》曰:“壶颈修七,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矢以若棘,长二尺八寸,无去其皮,取其坚而重投之,胜者饮,不胜以为优劣也。”《西京杂记》记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恶其矢跃而出也。郭舍人则激矢令还,一矢百余反。”由此可以看出,汉代这种以投壶为优劣饮酒作乐的活动,在南阳也是存在的。其次,看一幅六博饮酒图:画面14人分为3组,上层一排4人,自左至右一人正襟危坐,人侧身跽坐,似在讲述什么,另二人,一个举手似摇鼗鼓,一人鼓瑟,其间置二壶。中层刻5人,一人不知手持何物,一个鼓瑟,一个合掌,一女伎作长袖舞,一人似伴唱,中间置一酒樽。下层5人,左立一人为观棋者,另二人对奕,中置博局及酒樽,持箸六博。一人右手扬起作赌注状,似正在投棋(南阳汉画像石编辑委员会:《南阳汉代画像石》图版第28,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楚辞》王逸注:“投六箸,行六棋,故为六博也。”六博是古代一种游戏,始于商,至汉盛行不衰。博局分12道,6黑6白,每人6枚,行博时先投箸,后行棋,得箸多者为胜。这幅画面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南阳人六博饮酒的场面。

  二、 饮宴陈伎助兴

   南阳汉代贵族在饮宴时,往往伴以舞乐百戏来助兴,起到了重要的娱悦功能。《南阳汉代画像砖》图版第19、20、21、22《庖厨、伏羲女娲图》:在一个大瓮前,两个奴婢各执棒、勺劳
作,右有执鸠杖的长者。大瓮之旁有横架,架上挂有猪腿和鸡鸭一类的肉食,一个跽跪伸手取肉。架右方,两奴婢端盘、执物作走动状。《南阳汉代画像石》图版第 222《鼓舞宴飨》,画面上部左刻一人,跽坐,右为鼓舞。下刻一案,案上有一条鱼,头尾的大部伸出盘外,另有两个耳杯,三只肥鸭,还有肉串和其他炮制好的食物。图版第28:画分上、中、下3层。上层左二人对坐,中一人仰面举手跽坐,手中似端有杯盏之物,其右置二壶。右上一人为鼓瑟者;中层5人:左3人奏乐,中置一樽,樽右一女伎作长袖舞,右端一人似为伴唱者;下层左立一侍从,另二人对坐,中置博局与樽,二人持箸对博,右二人对坐。这种饮宴陈伎风俗在历史文献中也有记载,《汉书・张禹传》说,张禹弟子戴崇位至少府,列九卿之一, “禹将崇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奏乐”,与画像反映的何其相似。张衡在《南都赋》中对南阳人饮宴陈伎的场面也有详尽的描述: 

   及其纠宗绥族,祠蒸尝。以速远朋,嘉宾是将。揖让而升,宴于兰堂。珍馐琅湟缭卜健W粒ㄍ踔埽┽蛄裕鹨绽拧J陶吖泼模FEB7鲜明。被服杂错,履蹑华英。儇才齐
敏,受爵传觞,献酬既交,率礼无违。弹琴(扌厌)龠,流风徘徊。清角发徵,听者增哀。客赋
醉言归,主称露未。接欢宴于日夜,终恺乐之令仪。

   从张衡的描述可以看到,汉代南阳人合家相聚,或祭祀祖先、或招待亲朋好友都要举行隆重的宴会,不仅有美味佳肴,而且陈伎助兴。伎人姿态迷人,吹笛弹琴,翩翩起舞,阿娜多姿,通宵欢宴,尽情尽兴,真乃其乐无穷!这又好像是对汉画像画面的描述。

  三、 饮食器具

   (一) 食具

  从南阳考古发掘的汉代墓葬出土的随葬器物和画像砖(石)来看,南阳汉代的食具主要有箸、勺、碗、樽、杯、案、鼎、壶、敦、瓮、盘、盆、魁、案、罐、豆、洗等。箸在先秦时期称作“”或“”,即现代的筷子。原先进餐时多用手取食,只有食菜时才用箸,汉时可能已用箸进餐。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 (石)有持箸进餐的画面。

  鼎、壶、敦在战国时期都作为饮食器具用,在南阳出土的这些汉代陶器已属于礼器。陶鼎的
制作模拟战国时期铜鼎形制,腹部饰有宽弦纹。鼓面盖上附有小钮3个。足为马蹄形,足之上端鼓面处皆印有人面。大鼎模印长须老人面像。中鼎模印八字须壮年面像。小鼎模印无须青年面像。模印老、中、青三种不同年龄人的面像,用以区分鼎的大小,可能有尊老爱幼之意,在我国其他地方较为少见。较早的南阳赵寨和杨官寺画像石墓中均有出土。陶壶为敞口、高领,肩和腹部皆饰有宽弦纹两周,在扁圆形带有子口的壶盖上,饰有鸡冠形小钮3个,其制作特征类似战国时期楚墓中的随葬陶壶,显然是受楚文化的影响。出土的陶敦,器身和器盖几乎等高。鼎、敦、壶是战国墓中的随葬陶礼器的组合,供死人在阴间使用,而南阳汉画像石墓中仍葬这些礼器,说明南阳在汉代贵族的生活中仍使用这些礼器作饮食器具。

  杯又称耳杯,得名于杯上有耳形把手。常用于饮酒,也可作食器。从南阳汉画像石墓出土的
随葬陶耳杯来看,两侧都有月状耳,而大小不一,有的长径10厘米、高2厘米,有的长径12、 6厘米。在汉画的饮酒画面上也多置有耳杯画像。

  案,是汉代人进餐用的食案。当时人进餐时席地而坐,所以食案又分为无足和矮足。从南阳
汉代墓葬中发现的陶制食案来看,主要有二种,一是长方形的,二是圆形的。长方形浅盘,中间稍鼓,底部两端有一凸起的横带,上安四足,长24、5厘米、宽 13、2厘米、通高7、2厘米、足高4、8厘米,还有长方形案长65、5厘米。圆形案平面呈圆形,边周突起方棱,底边缘附有蹄形足
3个,通高58厘米。也有无足的长方形食案,四角各有一圆孔,长46厘米、宽30厘米、沿高0 、5厘米。汉代无足的食案类似托盘,又称作“(木於)案”,可以连同放在上面的食器一道端起来。矮足的食案就相当于现在的桌子,上面可摆放食品和食器。从南阳汉画的食案画面看,上刻有鸡、鸭、鱼食品,还有耳杯、酒壶等饮具。

  樽是汉代主要的酒器或水器。它分为盆形、形两大类。盆形樽有三足,圈足二种,以后者居多。形樽也有三足、圈足两种,而以前者居多。从南阳汉画来看,饮酒画面所置樽,大多为三足樽。

  勺,南阳汉墓出土的陶勺与现在用的勺相差无几,前为椭圆勺,后有圆柱形柄,柄端折成钩
状,柄上有彩绘,长20厘米左右。勺主要是用来舀水或汤类的。

  盘,是用以盛食品的,南阳汉画上有盘上刻鱼的画像。从南阳汉墓出土的陶盘来看,长方
形,四边有边棱,大敞口,浅腹,平底,有的盘内模印有扫帚、勺等器物,口径约20厘米。看来盘也可以用来盛其他物品。

  瓮、罐都是盛器,鼓腹,平底。

   (二) 炊具

   汉代南阳的炊具主要有灶、釜和甑等。

   灶是以柴草为燃料煮饭、炒菜的工具。南阳汉墓出土的灶,类型多,工艺先进,充分反映了南阳人在汉代的饮食生活和烹饪技术。从形状上看,有立体长方形、椭圆形、半椭圆形等灶。
从灶口数量看,有灶面1个锅口,2个锅口,3个锅口,3个锅口置3釜、釜之上有甑,4个锅口等。拱形火门,分落地和不落地2种。灶后壁中间的烟囱分为圆形和柱形2种。灶的前后有遮烟隔火墙。这种灶型几乎与现在农村的灶型无多大区别。灶面同时开数个锅口,使人们可以一方面做饭,一方面煮菜,同时兼作菜肴食品,既省时又省燃料。烟囱有利于拔风起火,隔火墙高出灶台之上,以遮挡烟火,可以避免烟熏火燎之苦。釜相当于现在的锅,一般用夹砂陶制成,呈红色,扁圆腹、圜底,可套在灶的火眼上。甑也多为陶制,放在釜上,敞口,外折平口沿,底部有透入蒸汽的孔,需蒸的食物放在甑中。南阳汉墓出土的釜有大小两种,形制略同,小釜一般口径7厘米、腹径12厘米、高10厘米。一般是大口、鼓腹、平底。  

   (三) 食品加工器具

   汉代南阳食品加工器具主要有臼盘和磨等。磨是用来磨面,臼盘是用来加工米的脱壳工具。这是汉代先进的粮食加工工具,它也反映出汉代南阳的饮食文化。

  磨是农村主要的食品加工用具,在电力磨面加工机器出现之后才退出历史舞台。从南阳汉墓
出土的陶制磨型看,一般分为上下两扇,上扇的顶面凸起并有凹槽,槽内分两格,每格一磨眼,磨面刻有凿槽,磨下有方池磨盘,安有4个熊足。有的上扇顶面有两个相对的半月形粮槽,槽内各雕一磨眼,磨面有辐射状沟槽,中心有磨脐,下扇与圆形磨盘连接为一体。磨盘边沿突起,其下有足。

  臼盘,是用来加工米的。从南阳汉墓出土的陶臼盘看,一般作凸边长方形,盘内侧有一臼形圆窝和两个杵架。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52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