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汉代文化 -杂技艺术

汉代南阳的杂技有飞剑、跳丸、倒立、走索、冲狭、戏车等。

  一、 飞剑、跳丸

   飞剑是指手持短剑,边抛边接;跳丸是指边抛丸边接丸,丸的数量多少不一。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跳丸是舞乐百戏中的主要节目之一,表演时多与其他节目同台。有时是艺人只做跳丸表演,有时则同时做飞剑、弄壶表演。唐河县电厂汉画像石墓中有一幅拜谒与舞乐百戏共同组成的画面,跳丸者跪坐,双手平伸,以三枚弹丸进行表演,两枚飞在空中,高出表演者的头顶,一枚在手中,可见这是三枚弹丸轮番凌空的情景。与其同台演出的有长袖舞蹈、樽上倒立以及一个小型乐队。南阳县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有9个人物进行表演,右起第三人为跳丸,表演者上身赤裸,头戴假面,正跨步蹲裆飞跳四丸,四枚弹丸皆在空中,与其同台演出的是建鼓舞、长袖舞、樽上倒立等。上述两幅画像的跳丸表演者只有一种道具――弹丸,如果说这种表演还不为惊险,没有充分显示出高超技巧的话,那么下面几幅画像的演出则足可以弥补。著名的许阿瞿墓志画像的下部是一组百戏节目,随着琴瑟之声,七盘舞者正翻飞在盘上,跳丸者也把三丸一剑抛向空中。跳丸艺人单腿跪地,袒胸露腹,左手一丸即将抛出,右手尚持一剑,这四丸二剑的表演使这幅百戏场面顿时紧张起来。可以想见,要使这四丸二剑不落于地,其节奏该有多快,而表演者的技艺又该是多么娴熟。把丸与剑结合起来进行表演,这在汉代称为飞剑跳丸,张衡《西京赋》有“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的句子。丸剑同时表演,这无疑增加了难度。唐河县发现的王莽天凤五年画像石墓中有一幅百戏图,左边是吹篪、摇鼗伴奏,右边是七盘舞、倒立和跳丸表演。跳丸者下肢粗壮,大腹裸露,左手弄壶,右手跳二丸,这是跳丸与弄壶相结合的表演。弄壶也是汉代的一个百戏节目,是从扛鼎演变而来。扛鼎是一种力量的显示,发展到弄壶,则是力量与技巧的有机结合。将跳丸与弄壶结合一人表演,使表演难度进一步增大。艺人既要有使弹丸上下翻飞、抛接自如的技巧,又要有使壶在手上、臂上、胸前、背后滚动的技巧,而完成这些动作的前提则是人的力量,所以,这幅画像中的跳丸艺人给人一种力大无穷的感觉。
吐火抛丸

  在南阳市王寨汉画像石墓的一幅百戏图中,跳丸表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左起第二人为跳丸表演者,他头戴假面,右手摇鼗鼓,左手抛接12枚弹丸,这 12 枚弹丸分为两行六排出现在画面上,以手为界,上下各有6枚,皆在运动之中。一手抛接12丸,这在汉画像石中是不多见的,在杂技表演中也有较大的难度。这幅画中的表演者一手拿鼗鼓,一手抛接12枚弹丸,应是一种节奏极快的表演,鼗鼓响声点点,弹丸翻飞不已,杂技艺人自奏快速的鼓点以促使双手加快变动速度,只有在这快速的变化中,弹丸才形成了凌空翻飞的动势。一人跳12丸,这并不是南阳汉画像的夸张之作。《后汉书・西域传》李贤注曰:“大秦国俗多奇幻,口中吐火,自缚自解,跳12丸,巧妙非常。”这里虽然说的是西方国家的奇技异巧,但汉代自武帝开通西域之后,与西方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情况明载于史,西方的杂技艺术诸如安息五案、吞刀吐火之类已在中国进行表演,跳丸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南阳汉画像中的跳12丸表演应如同其他难度较大的杂技节目一样,是汉代百戏苑中的奇葩,这幅跳12丸的画像,还改变了过去认为汉代最多能连续抛起九丸的说法。

  二、 倒立

  南阳汉画中的倒立表演常在酒樽上进行,表演者多为女伎,往往和乐舞同场演出。她们头挽高髻或双髻,穿紧身衣裤,窈窕细腰,身体倒竖,两腿上举,抬头凹腰,体态轻盈,有的双臂倒立,有的单臂倒立,有的头顶碗盏,有的手中擎物。有的由樽上跳下,有的欲由地面跃上酒樽,演技娴熟,姿态优美。

  三、 弄壶

   弄壶是从扛鼎发展而来的,一般画面刻一人粗壮有力,头上戴帻,赤膊着裤,左手摇一鼗鼓,右臂平伸,臂上置一壶。张衡《西京赋》中有“乌获扛鼎”的句子,乌获为古代著名勇士,传说力能扛鼎。扛鼎是举重,而弄壶则更多的是显示技巧。

  四、 冲狭

   冲狭,类似今天的钻刀圈。画像的冲狭图,中部为狭圈,下有支座,狭圈上插有尖刀,圈右有一女伎,高髻,穿紧身衣裤,体轻似燕,纵身腾空,正欲冲向狭圈。圈左一女伎衣带飘动,似刚冲过狭圈,着地未稳,两边有舞乐伴奏。女伎从插满刀的狭圈中冲过,其惊险程度可想而知。

  五、 吐火

   吐火是古代幻术之一,汉画中的吐火者,头戴帻,髻上饰有羽毛,穿长衣跽坐,口中喷火。据史书记载,吐火这种幻术来自古罗马。

  六、 走索

   走索是指在绳索上走动。南阳汉画的图像中有走平索的,也有走斜索的,表演者多为女伎,技艺高超,如履平地。

  七、 戏车
戏车

   戏车分为3种:一是斜索戏车;二是平索戏车;三是双索戏车。3种戏车皆用奔马挽引,前后各一辆。车上树(木童),两车间用斜索或平索相联,伎人在疾驰的戏车上、在空中履索、倒挂、倒提、寻(木童)。这是把几种杂技糅合在一起的难度极高的综合艺术。

  最有代表性的戏车画像是在新野县出土,由新野博物馆收藏的戏车图。

  该画像砖虽断失三分之一,但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绝妙非凡的车上杂技表演。右起,一骑者肩旗导引,缓辔前进,左旁另有一骑者侧身回首,飞马张弓似在作马戏。两骑之后有戏车两乘,各一马一(木童)。车中皆二人,一为驭手,一为乘伎。前一戏车的驭手纵马飞驰,马四蹄腾空,仰天嘶鸣。车中(木童)木顶端置横木,横木右端一伎倒挂,两臂平伸,手掌向上,两掌心各置一丸,左手托一伎,叉腰下蹲于丸上,情态悠然;右手亦托一伎,屈臂亮掌,单腿独立,悠然自若,状似金鸡独立。后面一戏车,(木童)顶之上蹲一伎,上身右倾,左手紧握索端,与前车拉索之乘伎遥相注目,协力一致,紧扯斜索。后车驭手仰视斜索,勒缰控制车速,以使两车之间的斜索始终保持直线状态。斜索中段,有一伎两臂屈伸正向上递步履索。由于软索与飞车联索,倾斜56°,履索难度远超平地设的平索,堪称杂技之精粹。关于戏车,张衡《西京赋》中曾有这样的记述:

   “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亻辰)(亻童)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纟圭)(挂),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木童)末之技。态不可弥。”李尤《平乐观赋》载:“戏车高(木童),驰骋百马;连翩九仞,离合上下。”这样惊险绝妙的车上履索杂技,世人极为罕见。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50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