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汉代文化 -南阳汉代官僚集团对教育的重视

南阳是汉代教育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南阳官僚集团重视教育,历任郡守注重发展教育,不仅为南阳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推动了全国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教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官僚集团对教育的重视

   东汉时期,南阳为帝乡,历代帝王都重视教育的发展,南阳官僚助成帝业,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促进了南阳教育的发展。同时,南阳皇亲国戚、功臣故旧不可胜数,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多,所有这一切都使南阳人才辈出。

   刘秀在东汉教育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非常重视教育。《后汉书・儒林传》记载:

  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

  这段记载反映了刘秀时期官学和私学的盛况。刘秀在建武五年(29)初设太学,当时经济还很困难,所以,动员“诸生吏子弟以民以义助作”(《东观汉记・ 世祖光武帝纪》。)。这种倡导儒学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赞。刘秀不仅择高水平的人担任博士,而且还亲自巡视太学。建武五年,刘秀平齐归来,就“幸太学,赐博士弟子有差”(《东观汉记・世祖光武帝纪》。)。建武十九年(43),刘秀巡视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桓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犬),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吹击磬,尽日乃罢”(《后汉书》卷37《桓荣传》。)。刘秀把名儒召集到京师洛阳,范升、陈元、杜林、卫宏、刘昆、桓荣等立为博士,传教生徒。刘秀还把名儒宛人卓茂拜为太傅,名儒伏湛拜为尚书,下诏征用严子陵,以高官厚禄鼓励文人士子就学读书,这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刘秀的儿子刘庄,是为明帝,也尊师重教,他亲幸太学,“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
”,亲自讲学,名儒提问,围观者甚众,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正如班固《东京赋》中所描写:“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顺帝时扩建太学校舍,重建修缮学舍240栋大房,有房1880间,太学生人数猛增。到质帝本初元年(146)学生数增至3万多人。自光武帝到质帝100余年间,太学生由50人增至3万多人,在世界教育史上亦属罕见。这里面也一定有不少南阳籍的学生。

  汉代帝王还专门为皇亲国戚等贵族子弟办学。刘秀就为功臣子孙办学,把新野阴氏、湖阳樊
氏等子孙集中设立校舍,选拔优秀教师,以授其业。《资治通鉴》卷45明帝永平九年(66)记载:

  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莫不受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立学于南宫,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搜选高能,以授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

   南阳新野人邓绥,对教育的发展亦有贡献。她尊师重教,立为皇后后,便把那些不学无术的
王侯子弟70多人集中起来,开办学校,教授经书。据《后汉书》卷10《邓皇后纪》载:

  (元初)六年(公元119年)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尚幼者,使置师保,朝夕入宫,抚循诏导,恩爱甚渥。乃诏从兄河南尹豹、越骑校尉康等曰:“吾所以引纳群子,置之学官者,实以方今承百王之敝,时俗浅薄,巧伪滋生,《五经》衰缺,不有化导,将遂陵迟,故欲褒崇圣道,以匡失俗。传不云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饭,乘
坚驱良,而面墙术学,不识臧否,斯故祸败所从来也。永平中,四姓小侯皆令入学,所以矫俗厉薄,反之忠孝,先公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孙,故能束不触罗网。诚令儿曹上述祖考休烈,下念诏书本意,则足矣,其勉之哉!”

   对皇族和外戚子弟进行教育,显然是为了维护东汉政权的长治久安,但皇族和外戚又多为南阳人,所以,也促进了南阳教育的发展。

  南阳籍官吏不论在中央任职,还是在地方任职,都重视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安帝初年,邓太后临朝听政,南阳湖阳人樊准上疏兴儒学,办教育,据《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准传》载:

  臣闻贾谊有言,“人君不可以不学”。故虽大舜圣德,孳孳为善;成王贤主,崇明师傅。及光武皇帝受命中兴,群雄崩扰,旌旗乱野,东西诛战,不遑启处,然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至孝明皇帝,兼天地之姿,用日月之明,庶政万机,无不简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每飨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虽阙里之化,矍相之事,诚不足言。又多征名儒,以充礼官,如沛国赵孝、琅琊承宫等,或安车结驷,告归乡里;或丰衣博带,从见宗庙。其余以经术见优者,布在廊庙。故朝多皤皤之良,华首之老。每宴会,则论难,共求政化。详览群言,向如振玉。朝者进而思政,罢者退而备问。小大随化,雍雍可嘉,期门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经》。博士议郎,一人开门,徒众百数。化自圣躬,流及蛮荒,匈奴遣伊秩訾王大车且渠来入就学,八方肃清,上下无事。是以议者每称盛时,咸言永平。今学者盖少,远方尤甚。博士倚席不讲,儒者竞论浮丽,忘謇謇之忠,习(讠戋)(讠戋)之辞。文吏则去法律而学诋欺,锐锥刀之锋,断刑辟之重,德陋俗薄,以致苛刻。昔孝文窦后性好黄老,而清静之化流景武之间。臣愚以为宜下明诏,博求幽隐,发扬岩穴,宠进儒雅,有如孝、宫者,征诣公车,以俟圣上讲习之期。公卿各举明经及旧儒子孙,进其爵位,使缵其业。复召郡国书佐,使读律令。如此,则延颈者日有所见,倾耳者月有所闻。伏愿陛下推述先帝进业之道。

   这篇奏章先述光武、明帝重儒术兴教育带来的大治局面,接着提出了兴儒术办教育的具体措
施,就是要重视儒生,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来促进学校的发展,达到兴儒学之目的。史称“太后深纳其言,是后屡举方正、敦朴、仁贤之士”。

   顺帝时南阳人左雄上书皇帝振兴教育,他认为吏治腐败,官非其人,关键问题是儒生得不到
重用,学校无法培养人才,请求“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宜崇经术,缮修太学”,顺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阳嘉元年,太学新成,顺帝明下诏书:“试明经者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各十人。除京师及郡国耆儒年六十以上为郎舍人、诸王国郎者百三十八人。”他上书皇帝,征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禄。汝南谢廉、河南赵建,年龄才12岁,各能通经,左雄并奏拜童子郎。“于是(士人)负书来学,云集京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48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