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汉代文化 -南阳汉代民风士俗

南阳地处中原与荆楚交汇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楚、韩、秦地盘,而属楚时间最长,
既受中原风俗的影响,又受楚风俗的濡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士俗。

  一、 经商之风

  南阳经商之风较盛。《史记・货殖列传》载:南阳与颍川原来同为“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江、汉、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今谓之‘夏人’”。《汉书・地理志》讲得更明确:“其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御也。”韩地被迁南阳的“不轨之民”究竟是豪强、贵族,抑或是商贾,不得而知。这些移民给南阳风俗带来了变化,确为事实。如大梁 (今河南开封市)以铁冶致富的大商人孔氏被迁往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之利”,并与南阳“游闲公子”交往,因而名气更大,赢利更多,“ 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史记》卷129《货殖列传》。)。战国时南阳工商业已比较发达,宛地制作的铁兵器以其锋利而闻名天下。南阳宛地冶铸的生产工具在新疆就有出土,在陕西永寿县出土有南阳郡生产的有“阳二”铭文的铁锸,长安城内就有“南阳工官”铭铜弩机的出土。在南阳还发现有大量的汉代铸钱遗址,所见钱范数量之多,分布地区之广,是除长安之外他郡所不及的。如,南阳市城区东关外小庄村出土阴文“半两”青石质钱范4块;宛城东城河岸
冶铜遗址;郡国五铢钱范3件:南召县出土阴文五铢铜范1件、方城县收五铢阴文铜范1件、宛城区收集1件;宛城区出土王莽时“大泉五十”“大布黄千”等铜母范;邓州、社旗等地也有王莽时期的钱范出土,还有更始五铢钱范和建武十七年铭铜母范。这说明南阳宛城有规模可观的“造币厂”,也反映了南阳汉代商业经济的发达情况。《史记・货殖列传》说:“秦、夏、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桑弘羊曾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桑弘羊为洛阳商人之子,时为御史大夫,自然熟悉各地商业情况,而首列宛,可知南阳经商之风的确很盛。西汉宣帝时,召信臣任南阳太守,他针对“南阳好商贾”的风俗,“富以本业”,即劝民耕稼,他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劝农功兴水利,二是禁止奢靡之风,提倡俭约,使民风大为改观。但是南阳到两汉之际,仍是农商并重。刘秀曾贩谷于宛,他的舅家湖阳樊氏“世善农稼,好货殖”。宛人李通“世以货殖著姓”,“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东汉时南阳为“帝乡”,奢侈之风屡禁不止,富商大贾遍行全国。从南阳汉画中众多的车骑出行、宴饮歌舞的场面,也可以看出皇亲国戚、富商大贾的豪华生活。

  二、 粗犷豪爽之风

   汉代南阳人粗犷豪爽,崇尚力量,淳朴无华。这从南阳汉画中众多的斗兽场面可以体现出来。
斗牛

  斗兽就是人与兽斗,它包括斗牛、斗虎、搏狮等,它展示了人的力量、智慧和勇敢。南阳汉
画馆展示一块斗牛画像石(见图13):画右刻一人头戴面具,袒胸露腹,右手伸出,左手持短剑,力斗左边一牛。牛俯首翘尾,仓皇逃窜,四蹄扬起,有尘土飞扬之势。《南阳汉代画像石》图版29《斗虎》:画上部中间刻一人,双臂按动与二虎搏斗;下部左刻一虎,张口向前,中刻一人,执棒搏虎;右刻一人,臂上举,是斗虎者。南阳汉人敢于与牛、虎相斗,反映了南阳人的勇气和力量,体现出了粗犷豪爽之风。

  三、 积极进取之风

   汉代南阳人志向远大,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斗争,决心干一番伟业。

  南阳人宁成说:“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汉书》卷90《酷吏传》。他认为当官要做到郡守,做生意财产要达到千万,否则就羞于见人。他先后任济南都尉、关都尉,治民“如狼牧羊”,后被治罪受刑,自解刑具逃回南阳,致力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家产达到数千万,出骑从数十,威严超过郡守,被汉武帝任为骑都尉。郭丹到长安求学,买符入函谷关,曾感叹地说:“不乘使者车,终不出关。”12年后,更始政权灭掉王莽,进居长安,任郭丹为谏大夫,持节安抚汉南,乘高车出关回到家乡南阳。仅两汉之际游学京师长安的南阳人就有刘秀、刘、刘嘉、刘隆、邓禹、朱佑、卓茂、张堪、阴识、郭丹等人,他们都成为刘秀官僚集团中的文臣武将,为东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刘少有大志,自王莽篡权,常愤愤有复社稷之志,于是起兵于宛,联合绿林农民军,攻占宛城,建立更始政权,推翻了王莽新朝统治。邓晨率宾客与汉军汇于棘阳,小长安战役失败,妻及三女皆遇害,新野县令烧其房舍,但终无悔恨之色,仍追随刘秀征战不已。新野阴识在长安游学,听说南阳刘氏起兵,“委业而归,率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信往从伯升(刘)”。邓禹“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李通首劝刘秀起兵反莽,并发动武装起义未果,其兄弟门宗64人被杀,但仍忠心未减,终于助成刘秀帝业。岑彭坚守宛城,汉军攻之不下,粮尽而降,刘伯升以其“执心坚守,是其节也”,封为归德侯,借以表彰他讲义守节。

  张衡的一生是勤奋不已的一生,是不断进取的一生。然而,与他同时代的某些人,曾对此提
出过怀疑。关键在于他们对“进取”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早在安帝时,张衡就担任了太史令。后来他离开了这一职位。顺帝初,他已年届五旬,又回来担任该职,这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按照张衡的体会,是“观余去史官五载而复还,非进取之势也”。可见,当时士人的俗见是以仕途晋升、官位日高为“进取之势” 的。而张衡所理解的“进取”,是和他们不同的。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他写了《应间》,自信地宣称:“惟衡内识利钝,操心不改”,声明自己没有也不会“失志 ”。毫无疑问,张衡所理解的“进取”,是探索,是创造,是不断地钻坚克难,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这是他毕生坚持不懈的。他的一生,就是艰难而又卓绝地进取的一生。

  四、 讲义守节之风

  汉代南阳人崇尚名节,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南阳郡治“宛为大都,士之渊薮”(《后汉书》卷34《梁冀传》。),士人很活跃。新野(今南阳新野县)人邓彪,是邓禹的宗亲,“少励志,修孝行”(《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与同郡宗武伯、翟敬伯、陈绥伯、张弟伯同志好,南阳号曰‘五伯’”(《后汉书》卷44《邓彪传》。)。与邓彪“同志好”的宗武伯诸人,自然也是道德方面杰出的人。樊英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安帝以其有才华特征到京师洛阳,欲任以要职,他拒不接受,连安帝对他也无可奈何,只得尊樊英以师傅之礼,不敢夺其志节,听其还归南阳,表现出他刚直不阿的独立人格精神。张衡的独立人格意识,主要表现在不媚俗,不盲从,不随波逐流,维护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的权力,不向任何真理以外的力量屈服。张衡对图谶所做的批判和抵制,就突出地表现了他的独立人格意识。张衡并不是不谙世务,但他为了扶正压邪,甘自履险,上疏皇帝,要求“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他还坚决反对图谶作为太学考试的内容。张衡品性高洁,从不阿谀奉迎,苟且偷生。他在《应间》中说:“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歙肩。”在他一生中,“干进苟容”的机会是有的,但他终于不能违背自己的人生信仰。他在《应间》中还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他在《思玄赋》中说:“愿竭力以守义兮,虽贫穷而不改。”由此可以看出,张衡淡泊名利,不慕高官厚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青年时代,就“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甚至对于炙手可热的大将军邓骘的赏识和征辟,也始终不就职。张衡不是不想做官,而是要走正道,不愿故作姿态,欺世盗名。他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崔瑗在《河间相张平子碑》中称赞张衡:“ 然而体性温良,声气芬芳,仁爱笃密,与业无伤,可谓淑人君子者矣。”(《全后汉文》卷54。)南阳安众(今南阳县西南)人宗慈屡辞征辟,后为修武令,因看不惯太守收受贿赂而弃官还乡,“南阳群士皆重其义行”(《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宗慈的儿子宗承,“少而修德雅正,卓然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楚国先贤传》。)。据说,曹操时年少,“屡造其门,值宾客猥积,不能得言”,等到宗承空闲之机,“往要之,提手请交,承拒而不纳”(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楚国先贤传》。)。《世说新语・方正》记此事说:“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45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