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民俗文化 -南阳满族民俗

南阳满族为近30000余人,占总人口的0.36%,居第4位,遍布在13个县(市区)中。其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南召、内乡、淅川等三个山区县境内。

   一、 来源与分布

   南阳的满族来源有三种类型:

   (一)来这里做官,其后代落籍于此。如南阳市的张姓家谱记载:原籍辽东盖州,先祖于顺治三年(1643年)被任命为南汝等处地方总兵,官都督同知,为清代派驻南阳的第一任官员。其子孙后代就在这里落籍,繁衍至今已成为一个大族。南阳市区的关尧欣,其父亲原是吴佩孚第五军中的一个下级军佐,于1917年随军到南阳时留居下来。新野县镶黄旗人特合图,于咸丰十七年任新野县守备,罢官后留居于此。

   (二)因避洪水而流落于此。乾隆年间,湖北、江西沿江地带累遭洪水灾害,为逃难而来。南召、内乡、淅川三县满族的数处碑文记载:他们的先人多数是从湖北省兴国州、大冶县、武昌县、江夏县、蕲水县、新安县等地迁来,另有江姓和詹姓是从安徽省太湖县来。据祖辈相传,他们都是因为临近江河,连年遭受严重水灾后,拖儿带女,一挑两担,流落到这一带,在荒山僻野里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靠开荒种地定居下来。其迁入时间,最早的始于乾隆年间,嘉靖以后再来的为数很少。

   (三) 随军或因工作关系搬迁于此。有少数人,是解放战争时期随军而来的干部或因工厂搬迁、部队转业、大学生分配等原因而来的。

  先后移居来南阳的满族人,待定居以后,变迁较少,但因人口繁衍日增,山凹间的耕地有限,兄弟间分家外迁的为数很多。如南阳的张姓,后分迁到宛城区的潦河坡、东家后、西罗、邱寨和镇平县的乔其营、小江营以及宝丰县等地;内乡县的明姓后代,历年来除分迁本县几个乡以外,还分布到西峡县、邓州等邻县境内,他们的另一支派,当时沿江而下,定居在湖北省均县一带,成为当地一个大家族。

   二、 风俗习惯

   南阳的满族人,因为长时期与汉族民众共同相处,又互通婚姻,其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已经逐渐消失,至今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窥见其与汉民的差异。

  在家庭与婚姻方面,他们一直奉行着由家长包办的一夫一妻制。在过去,曾长期限制与汉族通婚。内乡县城郊乡西坡村满族李姓,在他们迁到这里以后,很长时间不与本地民族通婚。据先人教导说:“来这里居住是为逃避当时的水灾,一旦老家情况好转,还要迁回原籍。”所以不愿与汉族通婚。后来因为人口稀少,才不得不打破这个禁约,民国以后婚姻嫁娶就不再有什么特色了。

  在节庆、礼仪方面,满族过春节的习惯比汉族提前一天。在年三十那一天全家团聚吃年饭,晚上备齐香案请家里亡人回来吃饭。到初一就开始走亲戚,互相贺节,但不叩头拜年,即使父母老人和近族也不叩头拜年。在供神烧香的时候,按照传统都要燃五柱香。上坟祭祖时,所供的方块肉上只插一根筷子,也有不插筷子的。南召县从东北来的郝姓,在上坟时只带三块油豆腐和几块糍粑作为供品,而不用肉食作供。岁末的夜晚,举家团聚话旧的时候,老人往往要讲说一些“满” (蛮)语让儿孙们听。把七月十五作为传统节日,称为“七月半”,而不过具有汉族传统的“十月一”。

  在丧葬礼仪方面,内乡、南召、淅川境内满族的坟墓绝大多数为长形,头朝高坡,脚头垒土较高,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上尖下宽的三角形。有的还把小形墓碑镶嵌在中间,而较大的墓碑是单独立在墓前。从墓碑上看,也是事前请风水先生们确定了向位后才殡葬的。但也有少数人家的坟墓堆成圆锥形。人死后没有报庙的习惯。“ 送路”时只有亲生儿女参加,其他亲戚、宾朋概不参加。
  在宗教信仰方面,满族人不敬菩萨、财神、火神、土地神等神像,但仍然供奉天、地、君、祖和师的神位。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41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