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科技文化]南阳工业科技:纺织工业技术

汉代,南阳境内已可加工丝绸。明以后全区开始种植棉花,出现木制织机、纺车,能纺织土线土布。清末,丝绸业兴盛,仅南阳城内即有加工点800余处,有织机千余具,生产南阳绉、龙纹绉,均为手工操作。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出现针织作坊。1913年,南阳实业工厂首次使用铁木织机纺制棉织品。此后,由于军阀混战,棉织作坊受到严重影响,1932年,多数倒闭。其后,国外纺织品大量流入,冲击国内市场,丝绸业渐衰。1936年,新野张福熙、镇平刘化吉、方城赵国彦、唐河牛荣辉等开始使用铁木织机。当年,全区纺织作坊达43家。后由于日军侵华影响,到民国30年,纺织作坊减至23家。1945年,日军西犯,棉织、丝绸业基本停产,针织业依赖家庭织袜活动维系。次年,棉织业有所恢复,作坊增加到72家,生产线呢、提花呢、印花床单、毛巾被和平布等。其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生产受到影响,纺织业逐渐衰落。?

   1948年,南阳各地相继解放,各县人民政府扶持纺织业扩大生产规模。次年,全区开工作坊822个、纺织厂3个。到1954年,全区纺织业作坊发展到 5394个,从业19212人,形成缫丝、织绸、纺纱、织布、针织、印染等行业。其后,开始对纺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相继建立南阳染织生产合作社、唐河手工业棉织生产合作社、新野县城关针织组、镇平县合一炼染厂。到1956年,全区建立棉织社11个,缫丝、织绸、炼染社8个,针织印染社(组)12个,弹轧花社5个,有社员2360人,可生产柞丝绸、棉布、印染布、袜子、毛巾等产品。1958年,基础较好的生产社升级转为国营纺织厂。当年,全区建成国营纺织厂23个,其中棉织11个、丝织7个、针织4个、毛纺织1个,有固定资产161.4万元,年产值217.6万元。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除国家投资、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丝织厂、棉织厂仍保留其全民所有制性质外,基础较差的针织厂、印染厂退转为集体所有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64年,国营纺织企业仅有南阳丝织厂,镇平丝织厂、炼染厂,南阳市针织厂、棉织厂,有固定资产182.2万元,职工1145人,年产值695.5万元。当年,全区另有纺织生产合作社34个。此后,由于主要产品由国营企业生产,纺织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仅限于微利或保本的低档布料,逐步转产、合并或关闭。至1965年,纺织生产合作社仅剩7个,社员437人,年产值91.97万元。?

   1970年,受兴办五小工业的影响,纺织厂增至11个,有职工2908人。同时,手工作业开始更新为半机械化生产,初步形成以棉纺织、丝织为主,色织、针织复制俱全的生产体系。1978年,唐河县柴油机厂转产纺织机械,1979年,镇平县羊毛衫厂开始生产羊毛衫,纺织工业门类增加。1981年以后,乡镇纺织工业兴起。同时,纺织工业生产计划由指令性开始转向指导性,并以市场变化调节生产。1983年,纺织品调价,纯棉、涤棉、涤纶滞销。次年,棉纱、棉布大量积压。1985年,全区有纺织工业企业5l家(不含棉花加工),其中全民所有制棉织企业2家,丝织企业4家,色织、毛纺织企业各2家,针织复制企业5 家,化纤纺织、合成纤维、人造毛皮、麻纺、纺织机械企业各l家;集体所有制企业7家,乡镇办22家,预算外全民所有制2家,可生产棉纺织、丝织、色织、化纤纺织、针织复制、毛纺织、麻纺织、合成纤维和纺织机械9类产品。

   1986年,南阳纺织工业面临原材料不足,产品价格不稳,资金短缺,市场疲软,限产压库等重重困难。在南阳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全行业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涌现出南阳棉纺厂、新野棉纺厂、镇平袜厂、方城化纤厂和南阳色织厂等一批先进企业。?

   “七五”期间,用于技术改造、科研资金2.5亿元,其中省级以上项目10个,投资1.5亿元,新建了南阳一棉、邓州市一棉和新野二棉3个棉纺厂。“八五” 期间,计划技改项目57个,总投资12.7亿元,棉纺行业引进西德、瑞士等6个国家的清钢联、喷气纺机和自动络筒等9种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丝绸行业引进意大利剑杆机及配套设备;针织行业引进南朝鲜、意大利袜机和日本电脑绣花机;毛针织引进日本电脑机;化纤行业引进瑞士高强低伸工业用丝生产线。?
“七五”和“八五”期间,纺织行业有12个厂建立了科研所,5个厂成立了科技性情报站,有60%的企业与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两个企业成立了丝织技校和纺织技校。科研机构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使纺织行业在产品产量和质量上了一个台阶。纺织、丝织产品达1000余种,产品7种获部优,24种获省优,获省纺织新产品奖68个,获省、地科技进步奖30个,两家企业获省纺织产品免检企业。?

  南阳纺织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2001年南阳市纺织行业现有预算内国有纺织企业18家,资产总额达22.3亿元,拥有棉纺织、化纺、毛纺、绢纺、色织、针织复制、丝绸化纤、纺机纺配、印染、服装等十多个门类的产品,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相对完整的行业体系。纺织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有新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南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该行业拥有纱锭、织机、丝织机、袜机数量居全省前列,年销售收入20.31亿元,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实现税利2.07 亿元,居全省同行业第二位,综合经济效益由全省同行业中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面对新形势,南阳市纺织工业狠抓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发展潜力,全面总结“九五”技改工作经验,召开了行业技术改造工作座谈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及早预见,超前谋划,编制出《南阳市纺织工业“十五”计划及 2015年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在建项目管理,2000年纺织行业审查论证技改项目9个,上报9个,新开工项目7个,完成技改项目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4055万元,同比增长208.8%。“十五”期间,南阳纺织工业将以棉纺、丝织为重点,以南纺、新纺为龙头,以高档服装面料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扩大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和最终产品的生产能力,扩大出口创汇,争取到“十五”末达到年产棉纱10万吨、棉布5亿米、服装面料3000万米、服装 1000万件、产业用布及装饰用布800万米的生产能力,并使高档丝绸产品达到80%以上。

   一、 丝织

  汉代,南阳境内已可纺制桑丝绸。唐开元年间,丝布、绢和丝已成为贡品。清咸丰年间,南阳县开始大量仿制汴绸、春绸,镇平县则从山东省引进桑丝绸织造技术。清同治年间,南阳知县殷汝壁倡导改良桑绸制品。改良后的丝绸色泽鲜亮,柔软无比,质地精良,产量较高,有“殷缎”之称。其质量略高于汴绸,却又逊于春绸。清光绪初年,镇平县出产的八丝绸、花丝葛、湖绉等桑绸制品经炼染后销往西安、洛阳等地。同期,柞丝绸也开始销至上海等地。后因蚕茧欠收,柞丝短缺,柞丝绸产量减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南阳县令潘守廉从山东、湖北及苏州请来丝绸匠人指导缫丝印染,并仿制杭宁绸缎。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石佛寺工匠聘请苏州、杭州技术工人传授缫丝、织绸技术。此后,南阳丝绸织造水平有所提高。1917年以后,南阳绸商为牟取暴利,将下丝量由每匹重 30两至 20两减至9两,将黑湖绉由每匹0.75公斤改为0.5公斤并在炼染环节掺假兑杂,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桑丝绸生产由此衰落。20世纪20年代,柞丝绸兴盛,至1930年,镇平、南召两县年产柞绸达24万余匹。其后,国外廉价纺织品倾销国内,影响柞绸销售,成品积压严重,加上蚕种退化,产量下降和使用旧式木机,费力费时,效率极低,严重制约丝绸业的发展,柞绸加工业就此衰落。1938年以后,日军入侵,桑园毁坏严重,桑丝绸生产量锐减。同时,交通阻塞,柞绸外运困难,造成产品积压,基本停产。?

   1948年7月,豫西解放区六专署决定在石佛寺建立裕民纺织厂,次年迁至南阳市,改名为南阳染织厂,生产手织柞绸、柞桑交织绸,年产量3万米。至1952 年,全区陆续建立石佛寺工人炼染厂,镇平合一炼染厂等企业。1956年,工人炼染厂与合一炼染厂合并建立公私合营镇平炼染厂,生产炼染柞丝绸、染色土布。 1958年,建立镇平县第一、第二丝织厂,南阳第二丝绸厂,南召县南河店、董庄丝织厂。当年,全区丝绸生产企业达7家,有职工813人,年产值173.4 万元。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全区仅保留南阳丝织厂、镇平炼染厂和由镇平县第一、第二丝织厂合并建立的镇平丝织厂,其余全部关闭。?

   1978年以后,为适应市场变化,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同时,开始淘汰旧式铁木织机,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及设备,扩大生产规模。1986年,全行业国有企业生产厂有南阳丝织厂、镇平炼染厂、丝织厂和南召缫丝厂4家。有职工2911人,固定资产1500多万元,产值2850多万元,主要产品有被面、提花绸、里子绸、宽幅丝织绸等。1986年以来,该行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新产品有奥斯缎、威斯缎、美乐绉、金光绢、电力纺、富春纺、棉花缎、 6321/2手织染色柞绸、柞丝、绢纱和柞毛线丝等近200个新产品。?

  南阳丝织厂前身为建于1948年7月的石佛寺裕民纺织厂,生产毛巾、蚊帐、绑腿布,次年1月转产丝绸。7月,由石佛寺迁至南阳市察院街。1950年迁至今南阳市建设路。经扩建,手拉脚蹬木织机由铁木织机替代,生产26、28柞绸,28柞桑交织绸等6种产品,供出口。次年改名为南阳丝织厂。1954年,增设缫丝车间,生产开始转向半机械化。1978年以后,铁木织机被淘汰。同时,注重开发新品种。1980年,线绨被面和8051柞绸获省人民政府优质产品奖。 1984年,柞丝彩格纺获国家经委金龙奖。同年,又制成涤花绸、涤丝纺、尼丝纺等产品。至1985年,全厂已有丝织机246台,印染、整理设备40余台,可生产纯柞蚕丝及交织品、人造丝及交织品、合成纤维及交织品3类产品,主要品种为29?#、45?#、36?#、8041、8051、8081柞丝绸及翠绉、彩格纺等。1992年南阳丝织厂加强内部改革,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意大利剑杆织机24台,当年创历史上质量第一、销售第一、出口量第一的新纪录。 1993年,该厂利用剑杆织机先进设备,生产出电力纺、双绉、真丝绫等6种较高档次的出口产品,创利税48万元。1999年南阳丝织厂被兼并组建成南阳纺织集团。

  二、 棉织、色织

   1913年,南阳镇守使吴庆桐主办实业工厂,利用2台脚踏铁机、30台手拉脚踏织布机加工帆布、斜纹布、斗纹布、手巾、裹脚布、床单布。1915年,新野县劝业局成立贫民工厂,加工毛巾、平布、袜子。同时,镇平、邓县、源(今唐河)、南阳、方城等县均有作坊生产土布。此后,农村开始使用铁木织机织布。 1923年,南阳民生工厂建立,有木制织布机30台,铁制织布机4台,生产毛巾被、宽幅印花布、白平布及印花床单、毛巾等。1925年,玄妙观方丈李宗扬主持创办南阳中山平民工厂,接收原实业工厂脚踏布机2台、手拉脚踏布机12台,自制手摇络纱机、打纬车、轮经车20台,生产稀平布。1936年,区内部分县官办及私营织布厂发展到13个,有职工682人,织机209台,年产棉布355.6万米。1945年春,日军入侵,厂、坊多数停产。日军投降后相继恢复生产。1947年、1948年,因通货膨胀,生产跌落。?

   1949年6月21日,南阳建立纺织生产供销社,次年11月与织袜生产组合并更名为布袜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各县人民政府也相继接管原织布厂,恢复生产。 1952年,南阳布袜社改为染织工业生产合作社,布袜停产,集中生产染织品,下设5个分厂。其后,镇平、西峡、淅川、唐河等县陆续成立纺织生产合作社。 1957年,南阳市5个棉纺织社合并,建立染织手工业生产合作联合社,有职工343人,织机129台。1958年,南阳市染织手工业生产合作联社转为南阳市棉织厂,新野县染织生产合作社改为县棉纺织厂,淅川县棉织生产合作社改为淅川县棉织厂,唐河县针织社、棉织社合并建立棉织厂,方城、桐柏、邓县、镇平、内乡、西峡县分别建立起棉织厂。次年,生产厂(社)达12个,职工2223人,均为地方国营,生产线呢、白平布、条格布等60余个品种产品。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除南阳棉织厂外,其他全部停产。

   1969年,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将省纺织工业技术学校实习厂下放至南阳,改称南阳市纺织漂染厂(1978年改称化纤纺织厂)。次年,南阳、新野县棉纺织厂建成。1971年,开始生产纯棉纱。1973年,南阳市纺织漂染厂转产中长纤维、涤棉布。?

   1980年,新野县针织厂改为棉织厂,生产棉织品。1983年和1984年,棉纺织品滞销,南阳、新野县棉纺织厂产品严重积压,经济效益下降。1985 年,全区有棉纺织企业11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有南阳县棉纺织厂、新野棉纺织厂、新野县棉织厂、南阳市色织厂、南阳市化纤纺织厂,可生产棉纱、化纤纱、棉布、化纤布等产品,其中棉布均为白坯布。棉纱一等一级以上品率98.1%,超过纺织工业部规定的一档水平;棉布一等以上品率91.67%,化纤印染布一等品率70.48%。?

   “七五”期间,全区把棉纺作为发展的重点,1987年新建邓县第一棉纺厂、南阳市第一棉纺织厂、新野县第二棉纺织厂等三家企业。“八五”期间,棉纺行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使新野和南阳棉纺厂成为规模、效益位居省同行业前列的两家大型企业。在狠抓技术改造的同时,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产品,大力开发新产品。共开发高等纱、苎麻纱、J40×40仿羽麻绸、涤麻呢巾、纯棉揩巾和麻餐巾等100多个产品,其中10种产品获省新产品奖。1991年南阳第一棉纺厂完成5万纱锭的配套工程,形成年产万吨纱的规模能力。南阳色织厂450万元投资技改项目开始实施,并进行麻棉系列产品研制试验,同时顺利通过省级检查验收,成为纺织工业系统首家省二级企业。1992年,南阳色织厂的磨毛生产线已经形成,棉麻纱染色生产线得到完善,研制的8080床单获南阳地区新产品奖;南阳市第一棉纺厂新增56″织机500台,75″织机100台,精梳机2套。1993年,南阳色织厂投资43万元,购进大吨位染色机等先进设备,实行技术改造,又引进应用麻棉染的新技术工艺,至年终生产95吨,产值182万元,该厂还成立色织研究所,进行科技开发研究,所生产的元贡呢获部优产品称号,纯棉装饰布、劳动布获省优产品称号。该厂已被国家批准为自营出口企业。1996年,南阳棉纺织厂晋升为大一型企业,其纺织改造项目和压缩纱锭引进织机项目开始实施。新野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气流纺生产线改造项目、纺织改造项目和96年压锭改造,邓州市第一棉纺厂50台剑杆织机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都相继开始实施。1997年,南阳绢纺织厂利用外资96万美元兑120支绢纺生产线的关键工序进行了全面改造。南阳棉纺织厂利用市外贸资金800万美元,对丝造生产线进行了改造,新增了先进的喷气织机及配套设备,新野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意大利先进的剑杆织机,开发高档次、高水平的色织产品。?
南阳纺织集团

  南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原南阳棉纺织厂)兴建于1969年,1999年市属企业以南阳棉纺织厂为核心,收购破产的原市一棉,兼并市丝织厂、市色织厂、市轻纺公司,组建了南阳纺织集团,使集团固定资产达到4.5亿元,解决了原企业单兵作战,投资分散,竞争实力不强的问题,为企业申报“纺织压锭重组项目” 奠定了基础。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现有纱锭22万枚,各种织机1800台,其中190、230、280、340型无梭织机315台,固定资产7亿元,年产棉纱5万吨,棉布8000万米,产值7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税利1.2亿元,综合经济效益连年位于河南省和全国同行业前列。企业先后荣获全国和河南省棉纺织行业排头兵、河南省优秀企业、河南省纺织知名企业、河南省50家重点骨干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00年通过 ISO9002 质量体系认证。集团公司下辖5个分厂(子公司)、12个三产公司,拥有当今世界一流的清钢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等先进设备,技术力量雄厚,测试手段齐全,生产各种规格的精梳和普梳纯棉、涤棉、麻棉、氨纶包芯、竹节纱、蛋白纤维等纱线和系列化多规格平纹、斜纹、仿羽绒、弹力、贡缎、提花等功能性装饰、工业和服装面料坯布。该公司有16个产品获部优、省优,纯棉32支精梳纱获省免检产品,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1500万美元以上。?

  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新野县城北关,始建于1969年8月,设计纱锭17136枚,线锭2280枚,布机480台。1970年11月投产,有纱锭 13056枚,布机353台,生产平布、沙卡等产品。1980年,春燕牌21S细纱获省人民政府优质产品证书。1981年,布机生产达设计规模。同年,开始扩建,拟增加纱锭24128枚,线锭9880枚,精梳机8台,投资1130万元。1984年,扩建工程竣工,扩建后可生产棉纱10种、棉线4种、棉布5 种。经过32年的发展,新纺公司是全国520户重点企业,河南省50家重点支持企业之一,2001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8252万元,利润4400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2.2%、9.5%,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全省同行业第一,跻身全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前10位,成为全国纺织功能性产品开发基地。公司下设6个生产分厂,约2/3关键纺织设备是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固定资产6.2亿元,现有员工9035人。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纯棉纱、涤棉纱、线、布、色织布及毛巾、床单等系列产品,年产纱4万吨,布7200万米、色织布700万米。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和企业发展为工作重点,着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九五”期间,共投入资金3.2亿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376台套,如德国的清钢联和精梳机,意大利和比利时的剑杆织机,日本的喷气织机,香港的染色机等,均是当今国际一流设备。2001年公司继续加大技改投入,共投资8100万元,实施了5个较大技术改造项目。一是引进剑杆织机和染整设备,加快了色织服装面料生产线技改步伐,现已达到160台剑杆织机的生产规模。二是引进10台气流纺设备,配套国内先进的前纺设备,对气流纺生产线进行扩建改造。三是引进清钢联、自动络筒机、精梳机等设备,对纺织分厂生产线实施技术改造。四是引进剑杆织机,新上一条高档牛仔布生产线。五是对生产的关键工序进行提升改造。目前,企业装备已有2/3以上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企业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企业的设备、工艺、技术等关键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具备了开发高、精、尖产品抢占市场的能力。公司近年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先后开发生产了麦饭石功能纤维、大豆纤维、多纤维混纺交织物等近百个新产品,形成了具有新纺特色的产品结构,高新技术产品在经济效益中比重明显增加,年增效益1500万元以上。“十五”期间,新纺公司以入世为契机,紧紧抓住国家扶持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机遇,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全力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纺织企业。到“十五”末,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亿元,创汇8000万美元,力争把企业建设成为以高档服装面料为龙头的国内特大型一流纺织企业集团。

  三、 针织

   1901年,南阳县开办习艺所,制作针织品。1912年以后,又建立丝织袜厂、协和织袜厂、德厚织袜厂,生产丝袜、线袜。因长期亏赔,1923~1925 年,先后倒闭。此间,家庭织袜技术从武汉等地传入,南阳、新野、邓县、镇平等县织袜匠增多。1932年,南阳王光顺从武汉购回两用针织机,制作套服、汗衣。?

   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积极引导纺织业发展生产,南阳市及各县制袜作坊相继开工投产。1954年,新野县建立城关镇针织互助组,生产线袜。同时,新野县棉织社改为棉织厂,针织互助组并入。1955年,南阳市成立针织生产合作社,1959年,转为全民所有制针织厂;同年,新野县棉织厂改为全民所有制棉纺织厂,镇平县建立针织厂。后因国民经济调整,多数企业关闭。到1963年,生产厂仅剩南阳市针织内衣厂。1964年,新野县在棉织厂内筹建针织车间。 1970年1月,镇平袜厂投产。1976年,新建新野、镇平针织厂,针织业再度形成规模,除生产线袜、内衣、床单、毛巾被外,还生产毛巾、浴巾。1978 年,镇平袜厂开始生产锦纶丝袜、弹力袜。1981年以后,全区陆续投产提花枕巾、面巾、毛巾被、沙发巾、童巾被。1986年,全区针织复制品厂有5家,职工1900多人,固定资产近800万元,拥有毛巾织机80余台、床单丝织60台,棉毛台车16台,电动袜机267台。主要产品有毛巾、针织内衣和弹力袜、锦丝袜等。1994年,针织复制品厂发展到6家。?

  镇平县袜厂具有20多年袜子生产历史,系河南省最大的织袜厂家,国家中二型企业。有职工2000余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15%,拥有20世纪80年代国产型袜机200台。1990年引进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全电脑自动控制袜机60台。1992年,投资2220万元引进韩国双针筒棉线运动袜机120 台,新增国产袜机110台。先后同外商建立了“镇平鑫发针织有限公司”和“泰隆针织有限公司”两家合资企业,年产量3000万双。主要产品有“蝴蝶花”牌弹力袜、锦纶袜、高弹袜、交织袜、真丝袜、工艺袜、棉线袜等7大类84个品种,400多个花色。1986~1991年连续6年获“河南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和省行业“二状元”称号。1987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同行业首家省一级先进企业和省文明单位。1989年获省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1991年经济效益跨入全国同行业前3名,1992年完成工业产值2610万元,销售收入1885万元,税利181万元。1994 年,拥有固定资产4160万元,年产量达3077万双,年产值1亿元。

  四、 毛纺织合成纤维

   1979年,镇平县云母矿改建为羊毛衫厂,生产腈纶衫、尼龙衫,设计年生产能力5万件。次年,方城县制药厂改为羊毛衫厂,转产羊毛衫,两厂均为全民所有制。1985年,新野县建成人造毛皮厂,为集体所有制。当年,全区有毛纺织厂3个,安装针织横机106台、梳棉机5台、编织机10台,年产腈纶衫、尼龙衫 17.54万件,人造毛皮23万米。毛纺织行业有镇平羊毛衫厂、方城羊毛衫厂和新野人造毛皮厂3家企业,拥有针织横机218台,毛纺锭1600枚。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羊毛衫25万件,毛线200吨,人造毛皮70万米。1994年有职工806人,固定资产原值1659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823万元,实现税利32万元。镇平羊毛衫厂生产的丝针织衫、柞丝元领衫获省纺织厅优秀新产品奖,珍珠提花女开衫、机可洗羊毛衫和885涤毛腈纶衫荣获省厅“百花奖”。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32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