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科技文化]大众传媒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

伴随着共和国50多年前进的步伐,伴随着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嘹亮号角,南阳广播电视技术突飞猛进,传输技术从有线到无线,从模拟到数字,目前,各种技术水平在全省均处领先地位。全市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广播和电视并举、有线无线结合、各种形式、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6%和9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南阳电视台

  广播作为新生事物,在南阳开始时的发展比较缓慢。从1950年淅川县建立第一个收音站开始,两年内其他12个县市相继建立了收音站。1953年底又逐步开办了有线广播,掀起了建设有线广播的高潮,有线广播进村入户,发展较快,一些深山老林,如:西峡县距县城300公里的伏牛山主峰老界岭上,都通了有线广播。到1976年,全地区原人民公社放大站发展到210个,在转播上级台站节目的同时,有条件的还开办了自办节目。无线广播以1959年6月南阳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成立为起点,经历了1961年因国民经济困难停播,1962年改为试验台,1982年改建为中波台,直到1986才又恢复南阳人民广播电台等阶段。与此同时,各县市区都成立了广播电台,在进行有线广播的同时,积极开展无线广播。?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声像并茂多姿多彩的电视问世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南阳人民第一次看到电视节目是在1972年4月。1980年4月,全省第一个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在南阳电视转播台投入使用,从此以后,南阳人民可以收看到彩色电视节目,掀开了南阳广播电视新的一页。?
  1983年国家广电部召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在全国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建设方针,从此南阳广播电视出现了振兴发展的热潮。?

   1984年南阳地委提出了建设有线广播“三化”县的号召,经过5年努力,西峡县、原南阳县、原南阳市先后建成“三化”县市,全区有线广播入户率达70%以上。1990年南阳地委又提出“奋战三年建成有线广播‘三化’地区”的决定,当年又建成“三化”县4个。到1992年底,有线广播的村通播率达到 85.6%。此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电视普及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广播发展陷入低谷。从1995年开始,采用新技术大力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以电视促广播,使有线广播网得到巩固提高,保住了这块阵地。目前在山区县,广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广播相比,电视在这个时期发展较快。1985年1月,第二部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的投入使用,使全区各地通过差转台、转播台都可收看到彩色电视。 1985年6月南阳电视台正式成立,并开始自办节目。改革开放为南阳的电视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了满足日益繁重的宣传工作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地区广播电视局投资270万元,建立一座高182.5米的自立式发射铁塔,1990年5月投入使用,为转播中央一、二、四套节目,扩大河南台的覆盖面,发射好南阳台自办节目提供了条件。到1993年初,南阳电视台发射频道已经达到6个,功率达到22.1千瓦,在全省地市级台中独此一家。与此同时,各县市也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设备,到1992年底,全区13个县级电视台,共拥有发射机25部,使全区中央一套、二套和省台电视节目的覆盖率分别达到61.9%、25%、82%。?

  有线电视作为无线电视的补充和延伸,一经产生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984年河南油田建立了南阳第一家有线电视台。1993年9月,原南阳地、市有线台相继成立,拉开了大上有线电视的序幕。到1994年底撤地设市前的10年间,全区已建成12个县级有线电视台、10个乡镇有线电视站,终端用户10万多户,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有线电视网络。

   1994年11月,南阳撤地设市,广播电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播电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使广播电视信息传播功能、传播方式、传播机制等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开始了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发展。南阳广电局抓住机遇,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使南阳广电事业呈现出新的局面。?

  第一,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传输手段,扩大覆盖率。针对全系统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按照现实需要和长期发展规划,从1995年开始,市局进行了 2万平方米的基础建设工程,先后建成了全省面积最大的电视演播厅和电视台办公大楼、广播大楼、有线电视大厦、局培训中心,部分县(如南召、唐河、方城等)也相继建起了广播电视大楼。在此基础上,1999年以来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技术改造的投入。南阳电台投资50万购买第二台10kV发射机,进一步扩大功率,提高覆盖率,设立了数字音频工作站,并由原来的一个台发展到现在的以人民台为主,以交通台、经济台为辅的综合台的格局。南阳电视台自办节目由原来的3套发展到现在的4套,并更新了采编播设备,全部实现了数字化。2003年6月,电视台又投资近600万元自己设计安装一台高性能电视转播车,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为更好地服务南阳宣传打下了坚实基础。有线电视网络传输的节目也由原来的28套增加到现在的39套,宣传的手段和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二,狠抓城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南阳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发展有线电视意义重大。1995年11月,南阳城区两个有线台正式合并,开创了南阳有线电视发展新局面,有线电视得到迅速普及。2000年市委、市政府把城区有线电视光缆改造工程列入为民办的9件实事之一。市局抓住这一良好机遇,组织精兵强将,强力施工,工程进度迅速,到2002年年底,城区已修建主干道90公里,子干道全长1500公里的广播电视地下光缆宽带网络,使城区光缆、电缆干支线总长超过1万公里,发展8万多用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

  第三,大力发展市县乡光缆联网工程。随着形势的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1999年时全市已形成300多个区域性网络,在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些网络规模较小,封闭运作,自成体系,不能形成规模经济。针对此情况,市局果断地决定兴建市到县光缆联网工程,把各县市区的网络都联起来,打造全市广电大网。经过长期努力,到2003年5月底,全市13个县市区总长共600多公里的光缆联网工程已全部竣工,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其规模和标准质量在全省数第一。该网络的建成,不但能确保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的安全播出,而且为承建政府办公自动化工程、打造“数字南阳” 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为做强做大广播电视事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为了使乡级网络与市网联网,又大力开展县乡村光缆联网工程。至2003年7月全市有 80多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光缆联网,县乡有线电视网络总长达3000公里,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近40万户。?

  第四,强力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村村通广播电视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但南阳山区面积大,人口多,“村村通”的任务十分艰巨。2000年市委、市政府把“村村通广播电视”列入为民办的9件实事之一,作为目标任务下达给有关县,大大推动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在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广电职工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全市837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提前半年完成省定任务,村村通的数量居全省第一,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

   “自然村通”是“行政村通”的延伸。为了让边远山区的群众听到广播、看到电视,根据南阳的实际情况,市局于2002年又提出实施广播电视自然村通工程,这在全省又是一个创举。2002年“自然村通”工程被列入市对各县市区的目标任务,并完成了淅川、西峡、内乡、桐柏、南召、方城共计675个自然村通工程的建设任务,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南阳市面积较大,地形复杂,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一直徘徊在85%~90%之间。1999年以来,市广电局提出事业建设的重点在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在边远山区,并采用小功率、多布点等方法,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到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市级电台、电视台为中心,以县级台为支点,以乡镇广播电视站为基础、以“村村通”为延伸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广播电视覆盖分别达到96%和95%,高于全国、全省覆盖的平均水平。 ?

  全市广播电视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镇平县、西峡县被命名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在全省四个国家级先进县中,南阳市占有一半。省局对市广电局的工作多次给予表彰,市委、市政府还授予其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治安模范单位、拥军拥属先进单位、小康村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1999年以来,该局年年被南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单位建设先进系统。?

   声屏连万家,事业灿如霞。南阳广播电视既有着辉煌的过去,更有着灿烂的明天。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27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