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民俗文化 -南阳节日饮食和待客饮食

南阳人历来重视节日的饮食,有道是“能肯(kēn)(节约)一月,不肯一节”。节日一般都要改善生活,或动荤或过油,总之要比平时丰盛一些。南阳人历来有热情好客的传统。来了客人,一般是先敬烟,再倒茶,其饮食和节日差不多,一般是4盘菜,荤素搭配,饭前要饮酒。旧时所饮之酒以黄酒为主,后来以白酒为主。如今很多人喜饮低度酒、啤酒和各种饮料。饮酒时南阳人习惯要猜拳行令,往往以多饮为尊敬和亲热,直至一醉方休。尤其是红白喜事或起房盖屋,一般要设筵席。南阳民间筵席分前后场,前场多为8个盘,4个荤4个素,有热有凉,供饮酒用;后场多为8个碗或10个碗,蒸、炖、炸、炒样样俱全。有的席面还要上4 个或6个汤以供吃饭时用。饮酒时,主家给客人敬酒。饭食,多为小蒸馍、油条、饺子、大米干饭或小碗汤等,根据各家的经济水准不同,饮食的数量、质量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一、 节日饮食

   节日和待客饮食中包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饮食与节俗、婚俗、丧俗、人生礼俗都有密切关系。在南阳民间,不仅重吃,也重看,许多面食发展成了民间面塑。

   (一) 节日食品

  过年(春节)做各种仪式用面食最多,供祖敬神的有大馍、枣馍、猪头、全猪等等。做年糕,切成近尺方块供神,又做许多面食,储存着留待正月间吃,做圆形面食,上端刻十二凹缺,叫“蒸月”,做圆仓形面食,叫“蒸仓”,做十二生肖面食叫“蒸属”,又蒸鱼、猪、狗、鸡、元宝等形状的面食分置家中各处,供节后食用。有于正月初一吃鱼的,图个“连年有余(鱼)”的吉利;流行范围最广的是正月初一早饭吃水饺,素馅,且包藏枣、栗子、糖、糕、硬币(从前是制钱)等物于饺子中。

   正月初七为“人日”,吃糕,吃面条。

   农历正月初八是蚂蚁神的生日,要炒蚂蚁蛋,这节日食俗之一。民间有炒芝麻、小米、玉米、黄豆吃的习俗,但不能吃完,吃时要地上掉一些让蚂蚁吃。

   农历正月初十是石头神的生日,家家户户烙烙馍。烙馍,又叫“实牢馍”、“十烙馍”,节日食俗之一。吃了“十烙馍”,一年的运气就会实在牢靠。

   立春日吃“春饼”,白面作薄饼,卷菜食之。吃“萝卜”,名为“咬春”。

   正月十一日俗谓“庄稼生日”,要做干饭供天地众神,人也于这一天吃干饭。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自做元宵的,团馅为丸,醮水,用簸箕盛糯米面,置丸其中,反复滚动,曰“滚元宵”。节前用豆面做各式灯盏,节间到处点燃,节后收残灯,切条代豆腐熬菜,味道颇佳。

  农历正月十六,家家户户要蒸灯盏馍。灯盏馍,节日食俗之一。多用豌豆面(也有用白面、红薯面的),将其做成中间凹,边缘隆起的酒盅状,一般做两个。蒸熟后在凹处添上香油,中间插上灯芯点燃,放在门外两边的门墩上。孩子们可以将别人家的灯盏馍抢去吃掉,意为嚼灾去邪,如谁家的灯盏馍没孩子吃,便被视为不吉利,这种习俗称为“抢灯盏”。

   二月二日,吃面条,名“龙须面”。用糖浸黄豆粒,晾干,炒食,名“炒豆儿”、“糖豆儿”或“咬虫儿”。有些地方要把过年(春节)时留的最后一点年糕切成块用油煎来吃,过罢此节即再也没有年糕可吃了。二月二也吃葱油煎饼。

   清明节,吃煮鸡蛋,吃五样粮干饭。此日必吃高粱米稠粥。

   夏至,煮食新麦粒,或以青麦粒磨“捻转儿”吃。

  五月端午,包粽子,煮鸡蛋。粽子,古称“角黍”,南阳民间做的都是甜食,中多包枣,因此又称“枣粽子”,有白米和黄米两种。粽子叶,多用宽苇叶或竹笋叶。端午节煮鸡蛋吃也连带许多风俗,有说此日吃鸡蛋不腰痛的,有说煮熟鸡蛋在小孩肚子上滚动可免除肚子痛的,等等,不一而足。
  七月七日,做小面食,油炸,称为“花儿”,有民谣:“七月七,炸花吃。”七月七或七月十五(因地而异),用木模(子)磕小饼烙食,有的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名为饼、巧果、小果、“花儿”、“巧馍馍”。烙熟之后,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穿为一环挂小儿项间取乐的。面食有多样形式,其中必画剪刀图案一把。其他面塑如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等,无物不可做,做来皆生动,七月初七,乞巧节,简直可以称作面塑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市上卖的各种月饼之外,邓县、新野一带还流行吃干饼。那干饼通体圆形,下一层常做成十二个“月瓣”,“瓣”上插枣,上一层,或做“玉兔”,或做“猴”,又装饰许多面塑染色花果,此物用以供月、赠亲友,好看亦中吃。

   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时各地必于这天蒸枣面花糕,名“菊花糕”,又饮菊花酒,吃菊花火锅。

  冬至,俗称“过冬”,必吃饺子,此俗传说与东汉医圣张仲景有关。一年冬天,精研医术的张仲景见家乡南阳的许多人生了冻疮,他就在冬至这一天和弟子一起搭棚支锅,将羊肉、辣椒等祛寒食物放入大锅内煮,然后将煮熟的羊肉捞起切碎,用面包成耳朵状的食物,称为“饺耳”,煮熟后给生冻疮的人每人两只饺子一大碗汤,人们喝下汤后浑身发热,驱走了寒气。这一活动从冬至日起持续月余,使人们的冻疮得以治好。后来人们竞相仿效,在每年的冬至日都包饺耳吃,后来饺耳又被叫做 “饺子”或“扁食”。至今,民间仍有“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说法。

  农历腊月初五吃五豆,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豌豆等加玉米糁煮粥吃。此俗为宋代文人欧阳修所创。传说欧阳修自幼家贫,他流落顺阳(今淅川马蹬),寄身破庙卖诗度日。一天他进城卖诗,恰被李员外女儿的绣球抛中。后来李员外嫌他贫穷悔婚,但李小姐爱慕欧阳修的才华,执意嫁之。这年欧阳修进京赶考,临上路,李小姐做了一顿五豆饭让他吃。欧阳修科举及第做了大官。有一年的腊月初五,李小姐让厨师做了顿五豆饭,以提醒欧阳修不要忘了原来那些贫困的日子。欧阳修醒悟,遂定下规矩,家中每年的腊月初五都要吃上一顿五豆饭。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遂相沿成俗。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这风俗来源于佛教,佛教传说,腊月八日是释迦牟尼成道日,道徒皆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北宋时诸大寺作浴佛会,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其名即“腊八粥”。从前的上等“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做原料,并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红糖、白糖、葡萄干作点缀。今南阳各县都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俗于此日祭灶时吃糕,且在糕出锅时,用糕涂灶王嘴巴。吃素面汤或杂面汤,饭后又吃祭灶的“糖瓜”。

   “过油”,即用油炸制食品。腊月二十九炸食品的风俗,称为“过油”。“过油”忌生人靠近和说不吉利的话。炸的食品种类和数量都较多,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三十儿捏鼻儿。即在每年的腊月三十(小月为二十九)包饺子吃。农村称腊月三十包饺子为“捏鼻儿”,这天包的饺子一定要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吃。

  二、 待客习俗与悠久的酒文化

   农村走亲访友多当日去当日还,通常客人进门,先招待以荷包鸡蛋,不算一餐,名为“烧鸡蛋茶喝”。主家待客以午餐为主,午餐过后不多时,客人告辞。

  宴席的坐次和格局,各地差异甚大。农民家宴多设在正屋,用方桌,习称“小桌”。面向外方位之左为首位,右为次座,余依次递推,最末座在背朝大门处。饭菜设置,普通为四盘炒菜,四碟小菜;丰盛者则八盘子八碗,或四干果碟、四水果碟、四小菜碟、四冷荤碟、两大碗汤、八大碗肉菜,中间隔四道点心。邓州等地则时兴大盆、大碗。近年,通行四菜一汤,八菜二汤等式。

   上菜的顺序,放置的位置也均有规矩,菜肴称“个”,通常分“八个”与“十六个”两种。席间重鱼,上鱼有定序,“八个”之席,第四“个”为鱼,“十六个”之席,第八“个”为鱼。鱼必全尾,端来以头对主客。上鱼之前满斟酒,食鱼必干杯,过此则可随便。

  敬酒敬菜的礼节,更是多种多样。南阳人豪爽,敬客希多饮、期尽醉。从前宴客只黄白二酒,用酒壶烫后热饮,近年则白酒、黄酒、果酒、啤酒并用,少有热饮者,酒壶亦少见。多数用瓶斟酒。为客斟酒曰“满上”。酒场游戏,由来已久,汉画像石中即有“投壶”图画,该图画可视为酒场早期游戏的滥觞。现乡中酒令多为猜拳(酒令单列于后),一饮一杯曰干,半杯曰“二开”,依次有“三开”、“四开”。给人敬酒自己先喝,曰“先喝为敬”。有的地方饮必双杯,道是双杯吉利。更有置大碗于席上,尽倾酒于碗中,使满,然后依次豪饮,号为“推磨”。

   除了这样一种敬酒敬菜的礼仪形式外,在南阳民间还广泛流行猜枚、压指头、打老虎杠子、报牌、揭扑克、猜火柴棒等敬酒方式。

   猜枚 酒令的一种,也叫“猜拳”、“划拳”。它是酒令中声势最大的一种。方法是两个人手指头对十个数,喝酒双方边喊数边伸指头。口喊之数与双方所伸手指数相加之和相一致的为胜方,败则喝酒,若两人同喊此数为平。

   压指头 酒令的一种,也叫“压枚”、“哑枚”。方法是两个人任意伸指头,大压小,拇指压食指,食指压中指,中指压无名指,无名指压小拇指,小拇指压大拇指。输者喝酒。

   打老虎扛子 酒令的一种。杠子、老虎、鸡、虫四物,一物降一物:杠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啄虫,虫咬杠子,被降住者为输。

   报牌酒令的一种,亦称“猜牌酒计数”。报牌人由酒场众人公举之,一般都由熟知酒场规矩并善于辞令、巧于调解的人担当,起着酒司令和裁判的作用。报牌可分为扑克牌报法和骨牌报法,这两种报牌法都比较复杂,特别是骨牌报法,它是将旧时玩牌术语用于酒场报数的。每一个数字都有一个固定的代名词,两数结合为一句话来显示比数。每次报牌都要将输家放前面。1∶0叫“独吃日头”或“日出东方一点红,一家输一家赢”;∶1叫“日头对月亮”或“英雄并立”或“幺眼一张是个地牌”;∶2叫“二目观日”或“丁三一张是个杂牌”;1∶3叫“日照鞭”或“日照单行雁”、“阿飞一张”;1∶4叫“日照红城”或“杂牌一张,是个神五”或“喝家封着口”;2∶0叫“独吃二目,不成牌”;2∶2叫“两幅眼镜”或“二目对眼镜”、“板凳一张”,“小板凳,两头挺”或“日照鞭 ”;2∶3叫“二目观鞭”或“鞭打二目”、“神五一张”;∶4叫“二目观红城”或“猴六一张,是个杂牌”;2∶5叫“二目观梅花”或“杂七一张 ”;2∶6叫“二目观半天”、“喝家封着门”或“拐八一张”;3∶0叫“独吃一挂鞭,牌不成”;3∶3叫“两挂鞭”或“斜六一张,是个长牌”;3∶4叫“ 鞭打城”或“城头上挂扎鞭”;∶5叫“鞭打梅花”或“梅花树上挂扎鞭”;3∶6叫“鞭打半天”或“喝家封着门”或“沟九一张”;4∶0叫“独占一座城,牌不成”;∶4叫“两座城”或“南阳与方城――城对城”;4∶5叫“城头上插朵梅”或“戴着眼镜观梅花”;4∶6叫“红城对半天,喝家封着门” 或“红十一张”;5∶0叫“独吃梅花”或“独摘一枝梅,牌不成”;∶5叫“两朵梅花对着开”或“黑十一张,是个长牌”;5∶6叫“梅花对半天,喝家封着门”;6∶0叫“独吃半边天,牌不成”;∶6叫“半天对半天,牌成”或“花千一张,是个天牌”;7∶0报法同1∶0,但要说明“日头是假,牌不成”。这种报牌法以6个数为限,有一方先喝够6个时,则谓之“喝家封着门”,再输酒,报牌者不以7以后的数报,而仍以6以内的报法报牌,但需说明是一真一假。如7∶4,7去掉输家原已喝的6个牌酒,仅拐回来倒报1,谓“日照红城”,但报牌者要说明“城”是真的,“日”是假的。

   揭扑克酒令的一种,方法是将一幅扑克放桌上,一个人揭,数点数,数到谁谁喝酒。另一种是每人揭一张牌,先揭者可根据自己所揭牌点数的大小来决定大点喝酒或者小点喝酒,如都同意就比点数的大小,如说大点喝,则最大点就要喝,至少两杯酒,反之亦然。如不同意者,要喝一杯酒,放弃原来揭的牌,重新再揭一张,再根据自己的点数决定大点喝酒,还是小点喝酒。

   猜火柴棒 酒令的一种。一般是桌上几人几根火柴,先由一个人用一只手出火柴,火柴出几根由出者自己决定,然后让大家猜,猜中者喝酒,下面由输家出火柴。

   酒文化的宏富与酒的制作技艺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南阳的历史上,勤劳智慧的制酒师傅们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和独具的匠心,历朝历代不知为人们奉献了多少琼浆佳酿。

   黄酒 即用小米酿制的酒。过去农村多饮用此酒,饮时连糟带浆同时喝下,后来则经过滤去糟后饮用。

   镇平黄酒 产于镇平,以地得名。系用小米、糯米、秫米为原料,小麦作曲,经多道工艺酿制而成。酒色褐而透明,酒味甜甘适宜,醇厚可口。此酒可入药,有治疗跌打损伤、活血化淤及产妇催乳的良效。

   卧龙玉液酒 为南阳天冠集团生产。系精选优质高粱,采用中温大曲人工老窖,低温发酵,双轮底工艺,自然陈酿,精心勾兑而成。属浓香型酒,质地醇厚,具有芳香浓郁,口感好,回味久长等特点。

   赊店酒 为社旗县酒厂生产。赊店酒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明时产量已具规模,并有六家著名酒馆,行销数省。它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通过清蒸续渣、中温麦曲、回沙增香、长期发酵、分段摘酒、精心勾兑而成。

   国公酒 社旗酒厂生产,是一种药酒。系用明清宫廷秘方配制而成。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国公酒中含30味中药及蜂蜜、红糖等物,气味浓郁芳香,酒味醇厚甘美,具有舒筋活络、强身健胃的功能,对风寒湿痹具有显著疗效。

   中国养生酒 本为古代名酒之一,源于秦,盛于唐,产于西峡。此酒系选用优质高粱、山泉水和20余种名贵药材浸制精酿而成。酒质柔和,药味适中,醇厚浓郁有余香。对未老先衰、腰脊酸痛、脾肾亏虚、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有显著疗效。

   张仲景补酒 它是一种药酒。此酒系参考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方,选用多种名贵中药材配以其他辅料精制陈储而成。此酒为低度酒,常饮具有调补气血,抗衰老,预防老年疾病等功效。

   内乡陈年香杏酒它是内乡县马山口酒厂利用本地特产八蛋杏、香白杏为主料,经人工配制、浸泡、发酵后,同营养丰富的中华猕猴桃酵母陈储后,添加植物芳香料精制而成的低度优质饮料酒。该酒色泽杏黄鲜亮,清澈透明,芳香浓郁,杏味突出,醇甜适口,营养丰富,饮之可爽身提神,滋补健身,止渴去痰,开胃增食。

  三、 烹饪习俗

   探讨南阳民间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的南阳烹饪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一日三餐,炒菜做饭,这是家家户户习以为常的民间食俗,看起来极为容易,谁都会做,其实,并不简单。要使自己所做的饭菜色美味佳,富有营养,了解一下烹饪技艺的文化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烹饪是人类吃熟食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生活技艺。它是技能,又是艺术;它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它标志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又体现了社会的一种精神文明。我国的烹饪技艺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先民发明火食,便可视为烹饪的开始。陶器的出现,才有了意义完备的烹饪。

   南阳的烹饪技艺,特别是在城乡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饮食行业的竞争,四方口味的交流,使民间传统的烹调技艺更达到了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新境地。民间家家习以为俗、户户常用为风的烹饪,则有以下几种:

   炒它是民间家庭常用的做菜习俗,即用热油、旺火,将原料投入锅内,迅速翻炒而成。这种烹饪方法较为简便,尤适合家庭烹饪丝、片、条、丁等小型菜料。炒菜根据用油量不同,民间又分为煸炒、滑炒、抓炒。煸炒,用油较少,主料不挂浆糊,先将炒锅放到旺火上,倒少量油打底,放入主料翻炒,待水分溢出,再放入辅料、调料,继续翻炒至熟,如做炒肉丝之类。滑炒,一般先将主料用蛋清、团粉浆好,再用温油滑散,六七成时捞出。再炒辅料,快熟时投入主料,最后勾芡汁,翻炒出锅即成,如做炒糖醋排骨等。抓炒,先将原料切成块、条、丁状,用团粉抓匀,放入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最后用葱、蒜、姜炝锅,投入主料翻炒,再勾入薄芡汁即成,如做生爆鳝片之类。

   煎 为家庭常用的一种做菜习俗,是用少量油煎熟主料的一种常用烹调方法。主料不挂糊,用少量油布锅底,加入主料,用温火煎成金黄色,再用少许调味汁烹饪而成,如做煎鱼之类。

   烧它是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之一,适用于动植物和干货等原料。一般先将菜料切好,经过油炸或煸炒,再用葱、蒜、姜等调料炝锅,勾芡汁,出锅后淋上葱汁油或花椒油,以增加菜肴的光泽。常见红烧菜肴,即借调味品的颜色,使主料经油炸、煸炒,成为红色、酱红色等,如做红烧肉丝、红烧鱼块等。

   炸它也是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之一,也是一种用热油锅炸熟原料的方法。这种技法虽然较简单,但要真正掌握其奥妙也并非易事。炸通常用旺火、大油锅,油温可达200℃~300℃,能使食物表面凝固,结成一层薄膜,内部水分不溢出,从而保持食物的鲜嫩、香酥。炸时先要将原料经过条、片、块、丝、段等刀工处理,而后挂糊“化妆”。炸时火力要旺,尤其炸生原料时,开始油温不可过高,让食物有由外向里传导的充分时间,不致外焦内生。同时,要依原料质地掌握时间,一般生料不可在油锅内停留太长时间,以保持食物水分,不使食物干老,失去鲜嫩。一次炸不熟的原料,要先捞出来,待油温上升后再回锅炸,这叫“重油”。炸时先要把原料在调味品中腌过,有的炸熟后再加些椒盐、辣椒、酱汁之类调味品。炸因原料质地和人们口味的差别,还可分为:清炸、干炸、软炸、松炸、酥炸、脆炸等炸法。清炸和干炸基本相似,要求外焦、内嫩。清炸只用盐、酱等调料,不用挂糊上浆;软炸用水粉糊或蛋清糊;松炸用鸡蛋泡糊。其他炸法基本上用生料,按质地要求挂糊上浆,如炸鸡腿用软炸等。

   熘即家庭常用的烹饪习俗,是一种先经过油断生或蒸煮断生,而后用调味芡汁熘制的一种方法。其做法分为两步:先将原料切好,用油炸或蒸煮断生待用;另起炒锅,用调味、团粉勾成芡汁,或浇淋于食物表面,或将食物倒入芡汁搅拌。熘菜按调味品的不同情况,可分为醋熘、糖醋熘等风味。如熘鸡脯、糖醋鲤鱼等。

   爆也是民间家庭常用的烹饪习俗,因火急油烈而得名。一般原料要先经油炸,然后用芡汁或酱汁烹调,方法较为简便,即选用脆嫩无骨原料,如里脊、肚腰、鸡脯、虾仁等,经过油炸,再用急火烈油烹炒,最后勾清芡汁或抱芡汁,使芡包住原料。其名称可按所用调味品,分葱爆、油爆、酱爆等,如葱爆牛肉丝、油爆大河虾、酱爆鸡丁之类。

   此外,炖也是家庭做汤料的烹调习俗。因为炖菜的原料不易熟烂,需要长时间烹制,一般需要用慢火。如清炖甲鱼、清炖全鱼之类。

   拌即家庭烹调冷菜的习俗之一。它主要适用于能直接入口的生熟原料菜肴。它的特点是:操作简便,所制食品食用方便,鲜嫩爽口。拌菜时,无论生熟原料,都要用水氽或开水消毒,然后用凉开水洗涤后才能调拌。拌菜的调料以酱油、醋、香油为主,然后根据口味,分别加入蒜末、姜汁、辣椒油、芥末糊、白糖、芝麻酱等不同调味,如南阳常见的拌豆芽、拌芹菜之类。

   南阳烹调中对于咸、甜、酸、辣等味道的搭配组合,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民间认为,盐为“百味之主”。相传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厨师姓詹,无论什么原料,只要一经他的手,都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味来。有一天,皇帝问他:“吃什么东西最香?”他回答:“盐最香”。皇帝大怒,说:“谁不知道吃盐,而且盐怎么会香!”遂将他杀了。杀了之后,皇帝又让别的厨师做菜,想试试无盐到底香不香。叫厨师做菜不要放盐,结果无盐确实不香。这时,皇帝想起詹厨师说的话,一点不错,盐是很香的,不由得后悔起来,哀悼之余,便封他为“厨王”,并为他修了庙,塑了像,作为“厨师菩萨”来供奉。

  远古时代,人类祖先抓食掏饮,只能尝到食物的本味,还不知盐这种调味品。只烹不调,饮食是单调的。盐的发现,对于人类文明史来说确是一大贡献。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被认为是五味中的根本。《调疾饮食辨》一书说得更详尽:“酸甘辛苦,可有可无。盐则日用所不可缺。酸甘辛苦自成味,盐则能滋五味。酸甘辛苦暂食则佳,多食则厌,久食则病,病而不辍,其食则夭。盐则终身食之不厌不病。”

   “无盐就无味”、“无盐不是味”、“若要甜,加点盐”,这些富有经验哲理的俗语,都说明盐在调味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形成南阳民间烹饪特色的决定因素。

   甜,也是一种能独立调味的基本味。南阳民间就有喜甜的饮食风俗。南阳菜口味趋甜,配色和谐,清新多姿,时令菜应时迭出,烹制水鲜山珍、蔬菜尤有专长。

  甜味,一般指白糖、红糖、糖精、蜂蜜、红枣、果酱等所含之味,这些都是甜味中的主要调味品。民间习惯在烹调中,用甜味增强菜肴的鲜美,调和诸味,并使其去腥解臊。但是,在烹调中用糖也不可过多,否则会压低其他调味的作用,破坏菜肴本身的鲜味,还会抑制人们的食欲。因此,在调味中甜味用量要适当,做到 “甘而不浓”,恰到好处。

  甜食在民间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中也形成了特殊风俗。春节有“上灯圆儿落灯糕”俗语,就是在上灯时要吃甜馅汤团,落灯要吃糖年糕,表示一年甜甜蜜蜜,年年高升。还有清明吃细沙团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粟糕等,都是世代相传而形成的节令甜食风俗。此外,如结婚吃喜糖、做寿吃蛋糕、逢年过节给长辈送莲子糖包等,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风俗,表示祝贺新人、老人生活甜甜蜜蜜,幸福快乐。

  醋,也是五味之一。我国食醋的风俗也有悠久历史。相传周朝就有醋了。关于醋的最早发现,有两种传说,一说为晋刘伶的妻子吴氏所发明。民间传说“杜康造酒醉刘伶”。刘伶是个很会饮酒的人,吴氏怕他嗜酒败事,要节制他饮酒,每当酿酒时,就用盐、梅和辛辣的东西和在酒内,使其味酸。后人因她最早酿造这种酸的东西,就仿造出醋来。还有一说是杜康儿子黑塔创制。传说杜康发明了酒后,移居镇江,开了家小酒坊。一次,他儿子黑塔看见马喜欢吃酒糟,就特地到江边挑了三担 “龙窝”水,倒在酒糟缸里,以做马料。谁知,过了三七二十一天,缸内的水变得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因为,它是二十一日酉时变的,就称为“醋”。“镇江香醋”也就成了著名的传统土特产。

   因为醋“酸而有味”,民间烹饪也习惯将其作为主要调味品之一,使做出来的菜肴,具有去腥解腻、杀菌解毒、增进食欲的作用。南阳所产之醋,以界中米醋为优。

   生活中中还有不少苦味调料,如杏仁、豆蔻、槟榔、陈皮等。

   苦味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使用得好,会给菜肴增添鲜美味道,促进饮食平衡,有助于身体健康。

   辣,在民间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常言道:“五味调和百味美。”南阳民间的烹饪技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各地物产、习俗的差异,更使南阳饮食形成了不同风格,其中的文化内涵是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的。

   改革开放以来,南阳饮食口味由昔日以北方口味为主逐渐向南北东西口味融合的局面过渡。川菜、粤菜、豫菜、潮州菜等逐渐流行开来。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24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