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科技文化]南阳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思想

南阳被历代誉为中州粮仓。北宋王安石过唐州,盛赞南阳“僦船与车,四鄙出谷”。全区盛产小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产超过20亿公斤,年调出5 亿公斤以上;棉花优质,誉满中外,1984年后出口前苏联、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芝麻面积占全国1/10;邓县烟叶历来为全国名优,西峡白肋烟是河南省惟一生产基地;猕猴桃资源丰富,年产量300多万公斤;南阳黄牛为全国五大品系之一;柞丝产量占全省产量70%以上;中药材山茱萸、辛夷花闻名于世,行销国内外,为全国之首,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80%和70%。?

  农业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已有稻、麦、菽农作物种植。春秋,已开始牛耕。战国,已在湍河建楚碣兴水利。西汉,已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太守召信臣在白河、湍河兴建六门堰、钳卢陂等灌浇地百万亩的大型水利工程,与当时四川都江堰、漳水十二渠齐名;蚕桑兴盛已列为全国八大产区之一。东汉,已成为繁茂发达的农区。张衡在《南都赋》中盛赞南阳“冬夏,随时代熟”,城乡一派“既丽且康”的景象。魏晋时期,镇南大将军杜预在南阳一带屯田垦殖,修复召渠,灌田万余顷,农业开始复苏,且被后人称作“杜父”。五代战乱之后,北宋嘉佑年间为又一兴盛时期。邓州知州谢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雍水注钳卢陂,恢复灌田 3万顷。唐州知州赵尚宽,实行招徕垦殖,灌田万余顷。清顺治年间,立垦荒永准为业政策,康熙七年,诏令将明藩王庄田免租交农户耕种(即更名田)。一时社会安定,农业稍有起色。嘉庆以下,水利设施多失修毁坏,农民破产日众。及至民国,军阀混战,农民难得宁日,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南阳地委遵照上级指示,首先领导农民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行了土改。为了迅速恢复农业经济,人民政府对生产尚有困难的农民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扶持。土改结束不久,中共南阳地委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共南阳地委和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了水利、农机具、气象、农技推广部门。山区成功地建造了多个小型水库,平原有效地疏浚了多条河道;胜利100号红薯广泛普及,步犁和解放式水车得到应用,牲畜疫病和小麦吸浆虫得到控制。1954年,南阳地委提出农业增产“五改措施”,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即改低产为高产;改粗放耕作为精耕细作;改造上浸地;改造湖洼地。1962年后,注意加强和改善对农业的领导,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种子工作方面,迅速建立了以县良种场、农场为核心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开展了良种经营;引进、示范了玉米杂交种;对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种子进行了更新更换。同时,恢复建立了植物病虫害测报、检疫、防治机构,健全了植物保护系统。农业部门注意智力开发,在冬春季,广泛开展业务技术训练,每年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000余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几个决定,把南阳农业引上高速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发展农业科技事业,调整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入等方针政策的实施,农产品产量、产值出现了连续大幅度增长。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3年,全区普遍革除了僵化、单一的集体经营模式,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全区恢复农贸市场和小集镇的隔日集市。1983、1984年陆续撤销了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恢复乡级政府组织。这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4~1992年,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指示精神,大力加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高,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健康发展。此期间,地委、行署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结构不合理,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提出了一调(调整产业结构)、二转(实行生物转化和物理化学加工转化)、三突破(实现畜牧业、乡镇企业和林果业新突破,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由单一的种植业、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商品经济转变。为了逐步改变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三低一慢”(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低;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低;在工业产值中集体等经济成分的工业产值低;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状况,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工农业产值比例由 4∶6变为6∶4,粮食生产由中低产进人中高产水平,以山区为重点全面实现脱贫致富),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是本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首先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趋向协调。在粮食生产上,坚持“ 夏秋并重,水旱并举,分区突破”,解决夏粮生产达到中产或中高产水平后,秋季多灾,产量低而不稳,总产上不去的问题,保证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增长。二是在连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痛定思痛,咬紧牙关,勒紧裤带,连年苦战,切实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突出平原地区打井配套、灌区配套和旱涝保收田建设,岗丘区坡耕地改造,山区的治水整地、小流域治理几大重点,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全面实施“科技兴宛,教育为本”战略,主攻“两粗一低”(工业、农业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强力推进科技兴农,依靠科技进步,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状况。

  通过这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施,南阳农业向区域化、集约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的步伐加快。199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33亿元,与1985年相比增长 22.5%,其中林牧渔业产值达到18.4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9%,提高11.5个百分点。工农业产值比由51.5∶48.5调整到64.2∶?35.8;?国民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产值比由51.1∶27.9∶?21.0?调整到36.9∶36.7∶26.4;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的比重由22.2%提高到53.8%,贫困地区的农民80%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

   1992年以来,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全市农村经济跨上了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历程。一是为了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接轨问题,总结推广了6种服务组织形式(专业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加工企业+农户、生产基地+农户、专业服务组织+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实施公司带农户战略,逐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按照“让一部分地方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实施特别试点乡镇战略,选择确定了 40个乡镇为特别试点乡镇,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上先行一步,形成一种40条小龙闹盆地,你追我赶、加速发展的生动局面。三是按照 “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把经济发展滞后的东部岗丘区作为开发的重点区域,加快其综合开发步伐。四是按照“个体起步、股份突破、小区发展、规模经营”的思路,加速发展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股份合作等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五是按照“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系列加工、规模效益”的思路,大力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发展区域规模商品经济。实施“三有富民工程”(乡有支柱产业,村有经济实体,户有致富项目),加快农村小康村建设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六是确立了本市“27字”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把 “农业奠基”摆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发展灌溉农业,积极建设20万公顷以上农业高产高效示范区;实现了农业的连年丰收,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林业以长防林工程建设为龙头,认真抓好绿色通道建设、平原绿化、荒山绿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猕猴桃、山茱萸、辛夷、桐柏大枣四大名产,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搞好林产品加工增值。2001年,经济林总面积发展到24万公顷,经济林总产量达到2.85亿公斤。?

  畜牧业按照“稳定猪、禽生产,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突出发展奶业”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场、专业村。到2001年底,全市肉、蛋、奶总产 113.7万吨,猪、牛、羊、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2%、85%、77%和87%,畜牧业产值达87.2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3%。?

  在科技兴农实施中,特别注意科技基础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区范围普遍开展土壤普查,查清土地资源、土壤类型以及低产土壤的障碍因素;开展农业资源调查,进行农业区划,根据各地优势,将全区划分为盆中平原粮棉油区、盆东岗地粮油烟区、盆西岗丘粮烟油杂区、桐柏低山粮油茶药区、伏南低山粮蚕果杂区、伏南中山粮药果杂区。同时,对农作物品种、畜禽品种、农村能源等亦进行专业考察,做出相应的优势利用区划。1983年开始,在中央、省支持下,充分发挥各地优势,陆续在唐河、邓州、原南阳县、新野、方城、镇平、社旗七县市建立商品粮基地,在原南阳县、新野、唐河、邓州、社旗五县市建立商品优质棉基地,并陆续对宛北苹果、西峡猕猴桃、桐柏茶叶、方城红果、南召辛夷花、镇平林麻油等特产基地进行扩大建设,迅速提高了各基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推广种子包衣、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脱毒快繁等新技术。?

  在生物技术推广应用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重视建立新的良种繁育推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农作物良种繁育,1979年后已逐步由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轨道,转上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轨道。20世纪90年代后,进一步加大了农作物良种的更新换代、良种推广、繁育工作。同时,改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机构分散、政事不分的状况。各县分散的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经作站、农科所和农技培训学校等农技推广机构合并建立县农技推广中心。

  农业科技思想

  农业思想是指农业领域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或同一阶级中的不同社会集团,对农业经济及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从而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对社会发展或起着促进、推动作用;或起着阻碍、促退作用。南阳自古为农业大区,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不同的思想认识,且有很多仁人志士致力于农业经济研究,现摘要加以综述。

  一 、 召信臣、杜诗等人的农田水利建设思想

  金代大文豪元好问曾任过南阳县令。他在《南阳县令题名记》中说:“为县难,为南阳尤难。由汉以来,千百年居是邦者,不知其几何人?独召、杜有父母之称,其余则有问姓名而不知者,可谓尤难矣。”南阳自古为大郡,商遍天下,经济发达,豪强贵族遍布其内,确实难以治理。但西汉中期召信臣和东汉初年杜诗任南阳太守,二人造福于南阳百姓,时人便将二太守并列称为“召父”、“杜母”。“父母官”后来成为人们对勤政爱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的尊称,它源于南阳,也为南阳历史增添了光辉。二位太守的主要功绩在于对南阳农田水利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元帝时被征作谏大夫,升任南阳太守,他的治绩名列循吏,功在地方。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他勤政为民,兴利除害,力求人民富裕。当时,南阳社会风俗是喜欢商贾,追求奢侈,崇尚气力。召信臣便亲自深入到乡村劝民农桑,去末归本,发展农业生产。他亲自勘探郡中各地河流,开通渠道,修筑闸门,逐年增建,扩大规模,闸门多达几十处,浇灌农田达30000余顷。他所兴建的农田水利工程为南阳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深谋远虑为百姓的长远利益着想,制定了一整套制度来防止地方豪强地主把持水利设施,侵害百姓。其中制定和颁布均水约束制度,并刻在石碑之上立在田边地头,以此来防止和减少农民用水发生的纠纷,使农民用水井然有序。召信臣兴修农田水利,极大地促进了南阳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南阳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其业绩可与蜀郡李冰、邺城史起并列于世,光耀千古。当时的荆州刺史上奏皇帝,称召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而受到皇帝黄金40斤的奖赏。南阳百姓为这位良吏修建了祠庙以示纪念,并被南阳百姓奉为“召父”。?

  杜诗(?~38年),字公君,东汉河内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人,年轻时就显示出很有才干,在郡中任功曹,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拔任用,有公平之称。建武七年(31年),杜诗出任南阳太守。由于多次战乱袭扰,原来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已废弃,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杜诗在政治上 “诛暴立威,以严治郡”,坚决打击不法的皇亲国戚和地方豪强地主,以取得人民的信任,杜诗在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使百姓富裕。杜诗在发展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他组织百姓修治陂池,广拓土田,对西汉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时修筑的陂、堰、坎、渠、池加以修复和发展,其结果,南阳郡内陂泽棋布,田间沟渠纵横,南阳郡也因其利而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手工业、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杜诗太守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工业,还用科技促进工农业的发展,为南阳工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南阳郡内“比室殷足”。所以南阳百姓把他和西汉的召信臣太守相比,称赞为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另外,晋朝的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在屯守南阳时为南阳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 畅师文的农学思想

  畅师文(1246~1317),字季甫,南阳人,元代著名的农学家。他自幼聪颖,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不忘。20岁时曾游历全国各地,得到著名学者许衡的教诲,学识渊博,立下了经邦济世之志。至元五年(1268年),他向皇帝忽必烈提出了时政十六策,初露他精通治国之道的才华,得到了当时宰相安童的赏识并聘用他为僚属。后历任地方要职,他尽心辅政,献计献策,造福人民。他关心人民疾苦,博览前任农书,调查各地农业情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资料。在继承前人宝贵遗产的基础上,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经验,写成了《农桑辑要》一书。?

  畅师文编纂的《农桑辑要》总结了13世纪以前中国农业耕作的经验,在推广和传播先进农业生产经验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全书共分七卷,包括典训(前代典籍中关于农桑起源及农桑重要性的记载)、耕垦(耕种操作技能技巧)、播种(谷类和纤维、油料作物等)、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岁用杂事(农家家庭长生的计划)等。内容和《齐民要术》相比,除桑、蚕增加了大量材料外,新添了许多作物种类和栽培方法,原有的野生植物,如茼蒿、百合、薄荷等成了栽培对象,原来在长江流域或长江以南的植物,如苎麻、茶、橙、橘、甘蔗等逐渐向华北平原扩展;尤其是木棉的输入和栽培,更值得注意。书中不仅介绍了关于木棉的种子和栽培技术,而且还记录了脱花去籽和捻纺的加工技术。这些都说明了从公元6世纪到13世纪末,我国植物栽培的进展情况,也反映了800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为了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推广新作物、新品种,《农桑辑要》专列《论九州风土及种萌时月》和《论苎麻木棉》两篇论文,针对风土论者提出的中原的“风土不宜”于苎麻和木棉栽培的论调进行了有说服力的驳斥,前者讲道理,后者摆事实。其主要论点是:?

  一是“九州”自然条件不同,就是一州之内,各地亦不一样;自然各州、各地所适宜种植的作物也就有所差异。二是从土壤条件来说,水稻适宜栽培于涂泥(湿土)之中,只要有涂泥存在,就有种稻的可能,何必仅仅局限于扬州和荆州呢?同样,只要有白壤和黄壤的存在,就有种黍、稷、粱、菽的可能,何必仅仅局限于豫州和冀州呢!只要杂有坟、垆、粘、埴几种土壤中三种的地方,就有种麦的可能,何必仅仅局限于并州、青州、豫州呢!三是从气候条件来说,各州当然不同,播种也就有早晚的分别。 ?

  这样看来,一个地区引进新作物,不是没有可能的。历史上也有些事例,可以说明。比如生长在 “流沙”、“葱岭”(指我国西域地区)的胡桃、西瓜,出产于柯、邛笮(指我国西南地区)的甘蔗、茶叶,都能为中国(指我国中原地区)利用。即使南方的苎麻,也引种到了河南,西域的木棉也移植到了陕西,都能生长繁茂,和它们本土所产的没有什么区别。扩大棉花和苎麻的栽培地区,不在风土差异,而在种植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是:新作物引进的成功抑或失败,关键在于栽培技术。《农桑辑要》还提出,把柑橘从西川(今四川)和唐、邓(今南阳市)向北移植的主张。?

  《农桑辑要》一书的种植技术和方法还流传国外。我国的近邻朝鲜就采用了《农桑辑要》收谷种法、春夏两季种红花法。公元15世纪初,朝鲜艺文馆大提学李行于《农桑辑要》内抽出养蚕法,自为经验,所收倍常,把方子列版于世。后来,朝鲜政府怕民间不懂华语,又命议政府舍人郭存中将本国俚语逐节夹注,刻版广布。后人对畅师文《农桑辑要》一书给以很高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详而不芜,简而有要,于农家最为善本。”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把此书和《齐民要术》、《东鲁王氏农书》、《授时通考》、《农政全书》合称为 “中国五大古农书”。

   三、 陈凤桐、冯紫岗、龚文生的农学思想

   (一) 陈凤桐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思想?

  陈凤桐(1897~1980),原名鸣岐,内乡县人,著名农学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领导人。?
  1917年入保定甲种农校,毕业后先后任开封繁塔和张家口农事试验场技术员。1929年入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33年转赴南昌任江西农学院推广部主任。在农学院期间,曾参加该院“苏区考察团”,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宁都、广昌一带考察土地革命后的农村,撰写了《苏区农业考察报告》,对苏区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生活等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宣传中央苏区土地革命后的巨大变化。1940年,调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农林局长,创办农、牧、林场多处,领导开展作物与牲畜育种、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事业。1942年发起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学会,任首届理事长,创办学术刊物《自然科学界》,指导生产,发展边区经济,协调科技力量,进行边区各项建设工作。陈凤桐在创刊号上曾发表《农业推广和普及科学思想》等论文,对推动边区农业建设起到很大作用。?

   1944年春,陈凤桐转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学习期间,配合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把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经验在《解放日报》发表。先后发表有《北岳区的农业推广》、《怎样研究农业生产技术》、《造林护林是防止水旱灾的百年大计》、《秋耕》等10多篇论文,对于指导晋察冀边区的农业生产,战胜华北地区自然灾害,渡过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物质保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农业所所长。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陈凤桐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农林水利处处长,受命接收国民党农林水利行政机关和科研单位,在北平西郊筹建了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兼任所长、党委书记。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任党组书记、副院长,并先后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副主任等职。在这期间,陈凤桐先后提出了试验室、试验场、农业研究基地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研制成功多种高效广谱化学农药和防治家畜传染病疫苗;在防治蝗虫、控制小麦锈病和牲畜传染病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先后发表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论文和论著,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延安农学界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怎样研究农业生产技术》、《全国冬小麦黄锈病的研究急需统一起来》、《论农业专家下乡》、《全国小麦锈病会议的成就》、《农业科学工作如何结合实际》等论文和《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和《米丘林和他的创造》两部著作。 ?

  陈凤桐在宛西地方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中也有很大贡献。1930年陈凤桐回河南省内乡县省亲,面见内乡地方自治首领别廷芳,向别提出了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兴办学校、禁烟禁赌、放足禁娼、关心百姓疾苦等建议,很受别的重视,也很受别的敬重。陈凤桐向别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大多在内乡地方自治建设中得到贯彻实施。陈凤桐还与其他乡村建设代表人物程炳传、符春轩等人,在别廷芳的主持下,为宛西地方自治编写了《地方自治》、《治河改地》、《植树经验谈》等书,作为学生学习、百姓扫盲、地方自治人才的必修课,对加强地方自治理论教育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家乡南阳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 冯紫岗农业问题研究成果?

   冯紫岗(1900~1943),原名冯克毅,南阳县(今宛城区)人,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

  河南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于1918年入北京孔德学校专攻法语,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留法期间,在北洋政府不平等对待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而发生的 “里大学潮”中,他是参加扣留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长吴稚辉的学生代表之一,被法国政府押送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得到友人资助,遂改名为冯紫岗再度入法国进国立海南农业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历任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安徽大学农学院院长、湖北农专校长、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的合作学院和边疆学院教授、河南省建设厅合作管理处处长等职。1932年12月,回南阳任河南省第三农林局首任局长。1933年春,应南阳军政当局刘振华之邀,在河南省南阳县(今卧龙区)潦河镇创办南阳民众师范,培训自治骨干,进行乡村建设、农业经济等社会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1931年、1932年,冯紫岗在浙江、南京任教期间,利用教学之余,曾先后赴南京晓庄师范访问陶行知,赴山东邹平访问梁漱溟,专门研讨农村问题,并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和实施方案。创办潦河南阳民众师范,实现了他尝试个人乡村建设和农业经济主张而先行培养一批干部的愿望。在教学中,他深入浅出地讲授主要课程,并且组织学员边学、边干,做了一次颇具规模的农村经济调查,经过整理,编著《南阳县农村社会调查》 (河南省图书馆有藏书)一书,该书详细反映出了当时南阳县农村中一个根本矛盾――土地占有不合理问题。《土地占有》一节中明确指出:“南阳有地100亩以上的地主的户数,仅占总户数的1%强,推算他们所占有的农田却几及30%;而占总户数差不多90%的30亩以下的贫农,所占有的农田倒只有 39.42%……”“土地可耕之户数尚占总户数的1/4。这大部分的农民,都是穷苦不堪,终日劳动而不得食的队伍,他们是生活低下的中国生计之最下等,他们做小贩、小商人,他们为地主当牛马,他们也做毫无保障的日工,或者在收获的时候总动员,在田间拾掇一点残余的粮食”。冯紫岗在潦河民众师范的进步作为,深受师生们的拥戴,但却遭到当局的强烈反对,不得不中途离开潦河。在告别师生的演讲中,冯紫岗语重心长地说:“满天撒下自由种,自有花开时”。1933年秋,冯紫岗第二次到浙江大学任教期间,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经济调查。编著出版《兰溪农村调查》、《农民问题概论》(北京图书馆有藏书)、《嘉兴县农村调查》(浙江农业大学图书馆有藏书)等。在兰溪农村调查中,他访问了2045户。该书对旧中国的租佃制度作了比较详尽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农村各类农民的生活水平、住房条件、婚姻状况、性别及其受教育程度均作了较详尽的记述。这在当时我国农村经济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

  冯紫岗设想依靠农民合作搞乡村建设。1938年冬,他应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仲鲁的邀请,离开中央政治学校边疆学院,从重庆回到洛阳,担任合作事业管理处处长。到职后把培训骨干作为重点,认真宣讲事业规划,并着重指出:“乡村都市化、都市乡村化是我国发展的前景,组织合作社是实现此前景的主要途径;农业必须多角化(近似我国20世纪80年代多种经营的提法),这要通过合作社经营才能实现;合作社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合作金库和合作供销联合组织的辅助,如同大车之本体与两轮;合作社的建立必须从一家一户无力解决的关键需要(如培育良种、农田水利、农产品的加工和运销、森林防护等等)自愿结合入手等。”同时,注意经常性的合作宣传教育,设合作函授班,办《河南合作月刊》,并亲自编著讲义、布置审阅作业、答复疑难。先后讲述、论著二三十个专题,后编为《合作理论与实际》专集。在他认真工作和努力之下,河南合作事业有一定进展,河南省部分县建立起农村合作指导办事处、合作事业指导室、合作金库等行政、金融机构,发展一大批社员。1941年重点县合作事业开始向大集镇发展,南阳县成立有黄庄、大桥、中山镇等合作社,并开展一些供销业务。但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他的良好愿望和其他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一样,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挫折和失败。河南省合作金库及合作供销处一直停留在筹备阶段,合作社的领导权落在乡绅们手里,成为他们骗取农民贷款的工具,农民实际上无益可得。?

   冯紫岗一生践行“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治学时不忘探索实际,做官时不忘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他关心农民群众的疾苦,为河南省合作事业的建立和发展鞠躬尽瘁,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实践型学者,他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在当今仍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 龚文生小麦良种培育技术?

   龚文生(1913~1981),内乡县人,农民育种家,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龚文生自幼聪慧好学,有志于小麦良种研究和培育。1949年,内乡县各级人民政府成立,他家分得土地7亩,他立即对农村农民种的白火麦进行严格选育。 1951年夏,政府领导小麦选种,发现他种植的小麦生长整齐健壮,被评选为种子田,收打的小麦全部为附近农户换作了种子,对他鼓舞很大。于是,他收集本县 30多个小麦品种进行种植、观察、鉴别。1953年夏,他运用观察所得,选取南大2419做母本,白火麦、白玉皮、白芒麦做父本进行杂交。经过连续五年实验,于1958年培育出“内乡5号”小麦新品种。此种小麦穗大、粒大、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比一般小麦品种增产二至三成。同时,还培育出“内乡36 号”、“内乡19号”两个小麦新品种在南阳地区内外推广。1960年,国家农业部在内乡召开北方14省农民育种家座谈会上总结了他的育种经验,肯定了他的成果。到1964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10个农业科研单位,1033个县推广了“内乡5号”小麦品种,最大播种面积高达2600万公顷,1976年 “内乡5号”小麦品种被列为中国十大小麦良种之一。?

   1964年以后,龚文生针对内乡岗多地薄这一土地特点,着手培育适宜这类土地种植的新品种。他在分析了几百个小麦亲本材料之后,用 “北京301号”作母本、“内乡5号”作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六年选育,于1970~1973年间培育成功了“内乡171号”、“内乡173号”、“内乡 174号”三个小麦新品种。这些小麦新品种在岗坡薄地上种植,较其他品种小麦增产一成多,群众称之为“薄地犟”。这一小麦良种很快被25个省、市、自治区引种,推广面积达13万公顷,1980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龚文生根据育种实践经验所得,在中国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通讯》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我是怎样选育小麦良种的》、《对小麦选种的几点意见》、《怎样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性能》等几十篇学术论文,有效地指导了小麦种植和育种工作。他提出的多父本杂交选育小麦新品种的方法,适当稀播依靠分蘖夺取高产的指导思想和利用穗行法进行小麦提纯复壮的技术,在生产实践和理论上都有很重要的价值。他创造的“水瓶授粉法”,已载入《小麦育种学》一书。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1:19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