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思想文化]三国:诸葛亮的统 站思想

一、 孙刘联盟的建立

  (一) 东和孙权的基本出发点?

  两国交兵,争取与国,以孤立敌人,壮大自己的力量,最终夺取胜利是十分重要的一项zengzhi活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把运用外交手段以获胜,置于杀敌致果,攻城夺地之上,外交策略的重要性可以想见。

   诸葛亮在《草庐对》中为刘备制定了“外结孙权”的外交策略,其思想出发点主要是:

   1. “兴复汉室”是最终要实现的zengzhi理想,但是要消灭已拥有百万之众的曹操,刘备是力不从心的,只能一面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面争取友邦,共同对敌。?

   2.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应当与它联合共抗曹操。?

   3. 刘备须先取荆州为根据地,然后再取益州为基业。修明zengzhi,“南抚夷越”,一旦“天下有变”,便可分兵两路进行北伐,与曹操逐鹿中原。孙权作为同盟国家,亦可偏师牵制曹军,共收分军合击之效。?

   (二) 孙刘联盟的建立与变化?

   吴蜀两国缔盟及其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孙刘联盟的建立(公元208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想一举消灭刘备、孙权,荡平江南。刘备率残部仓皇南逃至樊口,诸葛亮见形势危迫,乃向刘备建议亲自求救于孙权。而孙权此时鉴于曹操势大,心存疑惧。其部下又分成和战两派,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经过诸葛亮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终于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建立了联盟。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之后,曹操退回北方;孙权据有江东,并取得荆州部分土地;刘备则乘胜占领长江以南的荆州四郡,三国鼎立的雏形自此形成。?

   赤壁战后的翌年,孙权见刘备势力日盛,又“进妹固好”,双方成为亲戚之邦。这一婚姻自然是zengzhi性质,孙权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抗曹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也有通过妹妹监视、了解刘备动向的意图在内。不久,在刘备的请求下,孙权又将荆州要地江陵借给刘备,实际上则是将这一地区抵御曹操的防务移交给刘备,而孙权得以专力在东线抗衡曹军。这一时期的孙刘关系虽有矛盾,但不占主要地位。?

   第二时期:联盟的动摇(公元214年)

   孙刘联盟的缔结,刘备是最大的受益者,其次则为孙权,曹操乃是一个输家。赤壁战后,诸葛亮的联吴外交思想继续发挥作用,使得刘备得以向益州发展。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进入成都,终于实现了“跨有荆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然而他这时却踌躇满志,骄矜之态日益显露,在思想上对“结好孙权”的重要性则日益淡漠。在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有一个重大的损失,即杰出谋士庞统在雒城战役中阵亡。诸葛亮奉刘备之命率领张飞、赵云西援,荆州防务遂移交给关羽。这样做的不利后果有二:一是削弱了荆州的防御力量;二是关羽虽有“万人敌”之勇,却非一位谋略深远胸怀全局的帅才。所以,在人事安排上是不恰当的。

   关羽傲慢自大,对联吴的外交策略毫无认识。陵轹侮慢,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他与吴国多次发生疆界纠纷,只是由于具有zengzhi远见的鲁肃能够顾全大局,才没有酿成更大的事端。然而吴蜀联盟的裂痕却日益扩大。?

   在孙权方面,因曹操对南方采取守势而连年用兵关中,对吴蜀联盟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发生变化,亟于想夺取荆州领土的意图却日益强烈,于是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了。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督兵二万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也从成都率兵五万支援关羽。正当双方剑拔弩张将以兵戎相见之际,忽传曹操攻入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资治通鉴・汉纪》),孙权考虑曹操对自己的威胁依然存在,不愿把路走得太绝,“复派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资治通鉴・汉纪》)。双方乃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彼此之间的矛盾虽然暂时趋于缓和,但联盟的基础却动摇了。?

   第三时期:联盟的破裂(公元219年)?

   在这之后的三四年内,刘备集中力量进取汉中,击走曹操,巩固了益州的防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死后,吕蒙代理其任,积极为孙权划策,要消灭关羽,“全据长江形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而关羽刚愎自用,对吴国君臣的军事密谋掉以轻心,对脆弱的吴蜀联盟全然不知维护。孙权“尝遣使为其子求婚羽女,羽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三国志・吴志・关羽传》)。姑且不论孙权求婚的真实意图何在,但“拒婚骂使”确实是十分傲慢无礼的行为。不久,当关羽攻樊城,收于禁降卒三万人,军粮奇缺,又擅取孙权的“湘关米”。促使双方矛盾趋于白热化。孙刘联盟的公开破裂,关羽是应负一定责任的。?

   吴国君臣蓄谋夺取荆州,筹划已久。孙权清醒地估计到攻占荆州必将带来很大的风险,吴蜀之间一旦弃好崇仇,以兵戎相见,倘使曹魏再蹈其背进行袭击,则吴国两面受敌将难以支持。因此,为了缓和吴魏之间的矛盾,孙权乃派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曹操)报使修好,誓重结婚”(《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所谓 “结婚”,即订盟修好之意。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都是根据本国的最高利益来决定的。曹操之所以愿意与吴国缔盟,一是为了引诱孙权袭击荆州,以缓解关羽对樊城的围困;二是挑起吴蜀之争,自己坐享渔人之利。当然,孙权对此在zengzhi上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那就是不惜纤尊降贵,向曹魏屈膝称臣,甚至上表请曹操正式即皇帝位。?

   因此,从事物矛盾的变化来分析的话,这时孙刘之间因为争夺荆州的问题,矛盾已上升为第一位,孙曹之间的矛盾则降为第二位。令人奇怪的是,不仅远在成都的刘备对孙权的密谋一无所知,竟连疆界相连近在咫尺的关羽也毫未察觉。终于发生了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亡的事件。紧接着又有刘备的兴兵报仇,吴蜀的夷陵之战。至此,前后维持了十三年之久(公元208年―公元221年)的吴蜀联盟遂全面破裂。诸葛亮联吴伐魏的外交策略也被破坏无遗。

   第四时期:联盟的恢复与巩固(公元222年)?

   刘备亭惨败之后,退守白帝城,头脑又开始冷静下来。而孙权则始终担心曹魏的袭击,公元222年,遂“遣使请和,先主许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这虽然只是休战议和,实际上则是重修盟好的前奏曲。?

   刘禅即位之后(公元223年),诸葛亮主持军国大计,他**远瞩,决计捐弃前嫌,与吴重修盟好。这时他的外交思想主要是:一是要北伐曹魏,必须东和孙权,以免东顾之忧。二是为了分散曹魏军力,与吴互为犄角,是战略上的需要。三是要安定南中,也应与吴国保持和好之局。因为当时孙权正在支持南中的反叛势力,还利用刘璋等人进行骚扰。四是从经济上看蜀国生产的各种物资(如蜀锦),可以沿长江东运,有利于解决北伐军需的困难。因此,不论从哪一个角度考虑,恢复吴蜀联盟都是必要的。于是遂派邓芝使吴,希望恢复盟好关系。

   可是孙权对于吴蜀复交的问题,由于惧怕曹魏借口南侵却疑虑重重。邓芝乃主动表示:“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三国志・蜀志・邓芝传》)经过他的一番努力,终于说服了孙权与魏绝交,“专与汉连和”。这是诸葛亮外交思想的一大胜利。诚然,孙权的同意恢复同盟也是基于吴国的切身利害考虑的。首先,最终威胁吴国的生存者,是魏而不是蜀;其次,荆州已得,与蜀已无领土之争;其三,孙权向魏称臣纳贡,在zengzhi上处于屈辱的地位,是他所不甘心的;其四,与蜀和好,可以建号称尊,专力防魏,无复西顾之忧。

   二、 《绝盟好议》的外交策略

   自从公元223年邓芝使吴以后,两国之间信使往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睦关系。吴蜀联盟始终具有共同抗魏的军事性质。公元224年,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使蜀,得申盟好誓言云:“吴国勤任旅力,清澄江浒,愿与有道(指蜀主),平一宇内,委心协规,有如河水。”(《三国志・吴志・张温传》)意思是说,吴国愿意沿长江一线向北出击,与蜀国共同伐魏,同心协力决不食言,滔滔黄河可以为证。?

   (一) 《绝盟好议》的提出?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遣使至成都,以并尊东(吴)西(蜀)二帝相告,要求蜀国在外交上予以承认。这一事件在蜀汉朝廷激起了一次巨大的冲击波,不少人为之愤慨不已。因为从“天无二日,地无二王”的观念出发,蜀汉君臣以绍继汉室的正统自居,视曹魏为“篡窃”,东吴为藩属。所以,孙权称帝显然是不能被允许的,也被视为一种僭逆行为。为此,蜀汉群臣议论纷纷,“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明好”(《资治通鉴・魏纪》)。诸葛亮经过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得失,决计承认孙权为吴国皇帝,维持吴蜀同盟关系。于是作《绝盟好议》一文,以释群疑。这是一篇反映诸葛亮外交策略思想的重要文献,闪耀着远见卓识的智慧光彩。?

   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着重阐述了争取与吴国联盟全力北伐,以加强自己战略地位的观点。其主要思想是:首先,必须继续与吴保持同盟关系,否则,一旦绝交,“便当移兵东伐”。战端一开,胜负难卜,徒使“北贼”(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实非上策。其次,外交上的分合与否,应该衡情度势,“应权通变,弘思远益”,不能因小失大,争匹夫之忿。其三,往者,汉文帝曾与匈奴和好,以求边境安宁;近者,“先帝”(刘备)也曾与吴缔盟,并让出荆州三郡,才能北定汉中。因此,凡事不能拘泥,须审时知变。其四,针对有人提出孙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的论点,诸葛亮认为这不是断绝邦交的理由,因为孙权并非不想略地广民,只是他的兵力有限,故仅能“限江自保”而已。其五,与吴保持和好关系,即使孙权不肯派出大兵进攻曹魏,而“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魏军为了防吴,亦不能悉锐尽西,仅仅这一点,军事上的利益就是很大的了。?

   (二) 陈震出使吴国与蜀吴平分天下的计划?

   诸葛亮的《绝盟好议》反复阐述了不能断绝与吴国盟好的理由,使得群疑顿消。他在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乃派卫尉陈震出使东吴前往祝贺,表示要“赞述东西,欢乐和合”(《三国志・蜀?志・?陈震传》)。孙权对于蜀汉政府正式承认他为吴国皇帝十分高兴,于是和陈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资治通鉴・魏纪》)。彼此约定在共同消灭曹魏之后,平均分配魏地。尽管这只是望梅止渴的一纸空文,可是对双方精神上的鼓舞作用却很大。?

   首先,盟约协调了吴蜀双方在战略目标上的一致性,即把曹魏作为共同敌人,坚决进行讨伐。其次,进一步密切了彼此间的友好关系。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命运把双方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因而这次盟誓是吴蜀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联盟完全巩固下来,从此之后,双方再未发生任何争端,直至蜀汉灭亡。诸葛亮外交思想的应权通变、远见卓识就表现在这些方面。

   事实上,在吴蜀重敦盟好之后,孙权也确实多次出兵北攻曹魏,与诸葛亮北伐之师遥相呼应。然而,由于当时通讯条件十分落后,关山阻隔,信息不灵,再加上吴国伐魏有其自己的战略目的,并未悉锐以赴,所以双方在军事上的配合并非心手相应坚持有力。不过从总体上看,确实分散了魏国的兵力,既不能专力对蜀,也不能全力对吴,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为了使自己的外交思想得到顺利实现,在选派使吴人员方面是十分慎重的。他所委派的邓芝、费、陈震等人都是不辱使命的第一流外交人才,连孙权也佩服他们的器识与才能。诸葛亮深悉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维护与吴国的同盟关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自从公元223年邓芝使吴恢复盟好之后,在此后的40年间吴蜀相安无事,仅经济上的贸易往来,对两国的生产发展具有很大的裨益和互补作用。

   三、 审时权变

   诸葛亮出山之后帮助没有寸土立足之地的刘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益州开国建业,形成鼎足三分之局,这就充分证明诸葛亮的非凡才智和审时权变的能力。其外交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善于掌握错综复杂的矛盾,分清主次,正确加以处理。?

   (一) 东汉末年各个**割据势力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这期间,几经风云变幻、分化组合,到公元208年,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后,遂挥师南下,这时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曹操与孙权、刘备之间。?

   矛盾有主次之分,然而在一定条件之下,次要矛盾会转化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也会转化为次要矛盾。孙刘联合抗曹的前提就是彼此均面临着被曹操吞噬的危险,因而他们与曹操的矛盾乃是主要的矛盾。草庐决策的外交思想之所以会获得成功,就是诸葛亮已预见到孙刘联合抗曹的必要性,这是当时zengzhi斗争形势所决定的,为了生存,双方必须联合。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舍此别无选择。?

   孙刘联盟的实现,是由三国时期第一流的zengzhi家外交家诸葛亮奠定基础的。他亲往东吴进行折冲樽俎的外交活动,使纷乱不已的动荡局面产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为赤壁之战的大获全胜创造了有利条件。诸葛亮在东吴虽然没有出现像《三国演义》所描述的“舌战群儒”那样紧张热烈的场面,可是其才能智慧、雄论滔滔在史籍上却有生动的记述。他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外交任务,史传上称之为“奇策”,实际上就是对形势作了正确的分析与判断的结果。?

   很难设想,没有孙刘联合抗曹会取得赤壁鏖兵的胜利;也很难设想,没有赤壁之战的胜利,漂泊无依的刘备能取得荆南四郡;更难设想,没有荆州立足点和一定的实力,刘备集团能够进入益州,成就鼎足三分之业,因而孙刘缔盟的决策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二) 孙刘联盟的破裂反映了主次矛盾的变化?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深悉孙刘联合难以骤平,于是对江南采取战备防御态势,而将进攻方向用于关陇地区。曹操南下的压力一旦减轻,于是孙、刘之间为了争夺地盘问题,原已存在的矛盾乃日益激化,并由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孙权与曹操的矛盾反而下降为次要地位。?
  公元217年,具有zengzhi远略的鲁肃突然病逝,旋即由急功近利的吕蒙代理他的职位,吕一再向孙权献计夺取荆州,从而就加剧了吴蜀之间的原来已经紧张的关系。从诸葛亮为鲁肃之死而举哀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深为失去这位力主吴蜀修好的挚友感到惋惜。不久,诸葛亮也离开了荆州西上成都,继其位者为刚而自矜的关羽,双方的矛盾终于日趋激化。从现有史籍看,诸葛亮到成都后,除了供应前线,“足食足兵”之外,在军事及外交方面几乎没有过问,刘备也没有向他征询过多意见。所以,他的“东连孙权”的外交策略思想也就无法得到贯彻执行。《中庸》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孙刘联盟的建立主要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二人,迨后鲁肃病死,诸葛亮又离开荆州,终于出现了“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局面,使得联盟的破裂成为不可避免之事。?

   (三) 分清矛盾性质,正确处理矛盾关系?

   刘禅即位之后,诸葛亮主持国政,其外交思想才再一次获得贯彻。此时吴蜀之间的关系是相当恶劣的。蜀既有荆州被夺之恨,又有“秭归蹉跌”之仇。然而诸葛亮冷静地分析形势,正确地处理主次矛盾,他忍辱负重决计与吴国恢复旧好,其胆略与识见均是非常可贵的。诸葛亮的决策思想是从下列因素出发的:?

   1. “汉贼不两立”,蜀汉与曹魏之间的矛盾始终居于主要地位,是不可调和的。

   2. 蜀国要悉锐伐魏,实现“兴复汉室”的zengzhi理想,就必须与吴国和好,方能免除后顾之忧。赵云说:“**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他的思想与诸葛亮是一致的,要北伐曹魏,就必须争取吴国。?

   3. 吴、魏之间的矛盾具有敌我性质,暂时的和好是以孙权向曹操称臣纳贡为条件的。然而魏国要进一步控制吴国,孙权也不甘心于“委质于魏”的屈辱状态。因而双方的矛盾迟早是要公开化的。诸葛亮派邓芝入吴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重修盟好的任务,就是因为他看清了孙权的思想,既不愿意叫太子“内侍”魏国,更不肯自己被征 “入朝”(魏国)(《三国志・蜀志・邓芝传》),为了摆脱两面受敌的困境,只有与蜀修好。?

   诸葛亮外交思想的独到之处,就是从北伐曹魏澄清寰宇这一最高原则出发,能够**远瞩地分析形势,掌握矛盾的主次性质,及时采取机动灵活的政策,终于巩固了吴蜀联盟,使北伐事业得以持续进行。史称他“达智多变,正而有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其外交思想的光辉将永照三国史册。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0:13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