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思想文化]元明清:元好问的教育思想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因曾在遗山(今山西定襄县)读书,号遗山山人,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北魏拓跋氏后代。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姓元。早年师从陵川郝晋卿。他5岁开始读书,7岁便能做诗,被誉为神童。“肆意经传,贯串百家,六年而业成”。作有《太行》、《大河》、《箕山》、《琴台》等诗,为礼部尚书赵秉文器重,“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有“元才子”之称。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 年)元好问考取进士,继任国史院编修官、翰林院知制诰。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任镇平县令,次年任内乡县令。公元1231年任南阳县令,其后调京师尚书省,任左司员外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44岁的元好问被元军所俘,从此开始了他的遗民生活。最初他在山东聊城编纂金诗总集《中州集》和史学著作《壬辰杂编》。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移居冠县,并编《东坡乐府集选》一书,太宗十一年(1239年)夏秋之间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忻州读书,专事著书立说,从事教育教学事业。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与张雄飞北上见忽必烈,请其保护儒生。此后,致力于金朝典章书籍的搜集、整理,“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秉摭旧闻,有所行,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经过20年艰苦著述,撰成了《中州集》,又为元人修《金史》,为后人了解金朝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元好问一生从政时间大致9年,其中6年就是在南阳度过的。元好问在南阳一地“三为县令”,且正值金政权崩溃的前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连年战争兵祸,国库空虚枯竭,赋敛繁重,民不聊生。面对当时一片破败悲凉的景象,元好问非常关心南阳人民的疾苦。他廉洁自律,劝课农桑,嫉恶时弊,体恤百姓。在内乡为县令时,他写了一首名为《宿菊潭》的诗。诗中写道:“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其大意是:我就任内乡县令已三个月了,还没为老百姓谋得一点好处,民生凋敝,贫困不堪,难道不是恶霸劣绅的敲诈勒索造成的吗?充分反映了元好问同情人民疾苦的仁厚情怀和对贪官污吏的切齿痛恨。元好问爱护百姓,怜悯百姓,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的徭役沉重,生活贫寒而担忧。他在《内乡书斋书事》一诗中写道:“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薰,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饥鼠绕床如欲语,惊鸟啼月不堪闻。扁舟未来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其大意是:深夜下班回家,独坐苦思而陷入深深的忧愁之中。用强硬的手段向老百姓征收租税自己于心不忍,但高明办法和万全之策又想不出来。况且收不到租税,军饷供应没有保障,会影响战局,自己又问心有愧。这充分反映了元好问在公余小憩或夜半时分也没有忘记老百姓们赋役繁重的苦
难生活。

?  元好问在南阳“三为县令”期间不仅关爱南阳百姓,而且对南阳的山山水水也倾注浓情。在元好问的许多诗文中,南阳的佳山秀水、自然风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些景观,有的气势磅礴,雷霆万钧,如他在《张主簿草堂赋大雨》中写道:“淅树鸣蛙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有的鲜艳明丽,异彩纷呈,如他在《江城子・ 寄得德新丈》中写道:“春风花柳日相催。淅江梅,腊前开。开遍山桃,恰到野酴酉糜。商岭东来三百里,红作阵,绿成堆。”有的清新自然,情韵昂然,如他在《山居二首》中写道:“斜阳高树挂晴虹,肃肃微凉雨气中。一道鹭鸶花不断,蜜香吹满马头风”。元好问对南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在元好问看来,南阳的山水田园、花草树木都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即使是离开南阳,回到家乡,已经到了“知天命”年龄的元好问,回忆起昔日在内乡的山居生活时,深情地写道:“我在正大初,作吏淅江边。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菊潭秋华满,紫稻酿寒泉。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父老遮道留,谓我欲登仙,一别半山亭,回头十余年,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

   元好问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观点和辉煌业绩主要有:

   一是强调教育对于巩固政权、维护统治的重要性。元好问认为,作为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政权,强化自己的统治,就必须“修庠序之教”,“风俗国家之元气,学校王政之大本”。只有通过教育,让人们在教育中得到有效的培养,使之成为有用的人才,再加上合理的任用,人才的作用便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因而元好问极力主张尊师重教,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在《赵州学记》和《忻州修学疏》等文献中,充分反映了元好问极力宣传“化民成俗”,培养栋梁之材的思想。二是重视改革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内容中,元好问认为,作为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一定要宽,不能仅仅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特别是不能只限于五经四书等儒家经典,而应该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如衣冠礼乐等社情民俗知识和农事蚕桑等科学技术知识。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三是亲自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他倾其心血,严谨执教,培养出许多门生。由于其在教育领域中的杰出贡献,以文名世,被世人比之为汉代司马迁,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韩愈。他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使之妙”。其诗文俱佳,教育成就卓著,蔚为一代宗师。





最后更新:2023-08-09 21:40:11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