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艺术文化]南阳音乐艺术:民间音乐

南阳的音乐文化自古就比较发达。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上,刻有申国(西周时期立国于今之南阳境内的一个诸侯国)的音律名称 “则”(律位相当于宗周十二律中的“蕤宾”),这说明今之南阳境内早在西周时期音乐文化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并且对其他地区当时和后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嗣后,南阳出土的大量音乐文物更确证了这一点――1979年南阳考古工作者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中发掘出了玉笛、石排箫、编钟、编磬等古代乐器。其中二号墓出土的一套编钟达26件之多,分上下两层悬挂,音域将近跨越五个八度,音质纯正,十二律俱全;同时出土的13管石排箫,在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同种乐器中是最早的一件。《诗经・国风》收入“周南”诗歌11篇,根据春秋时期“周南”所指的地理位置来判断,其中大部分篇目当是古代南阳民歌的遗存。到了汉代,据张衡《南都赋》记载,南阳人聚会时“弹筝吹笙,更为新生”,可见当时南阳音乐文化之普及;从已出土的大量南阳汉画像石中还可以看到,在当时南阳人的音乐生活中所应用的乐器种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吹、弹、敲击应有尽有,并可从奏弄乐器的生动图像中窥见奏弄者技艺之高超与娴熟。继两汉至明、清,南阳传统音乐文化不断赓续和发展,尤其是民间音乐更为生机勃勃。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阳境内曾是清商乐的重要乐种“西曲”的发源地和流行地(荆、郢、樊、邓)之一,同时,鼓吹(横吹)乐流行。唐代李白在《南都行》中写道:“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这是对当时南阳民间音乐高度发展状况的写照。明、清两代小曲(史称“明清俗曲”)在南阳也十分盛行,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呈南、北两路在南阳相交会的局面。南北小曲与南阳本土民歌相结合、融会,为后来南阳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近、现代以来,南阳传统音乐和新音乐并行发展。南阳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祭祀音乐两大部分。民间音乐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艺术创造,表现着人民群众自己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从内容到形式十分丰富多彩,是传统音乐的主体。其中,南阳民间歌曲(民歌)、南阳戏曲、南阳曲艺音乐、南阳民间器乐等,其艺术水准之高,风格色彩之独特,在中原乃至全国都享有美誉。?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音乐在南阳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占据南阳人民音乐生活的大部分空间,新音乐工作者队伍也随之逐步壮大。20世纪40年代末期以后,南阳先后建立了多个新音乐(舞蹈)表演团体,为新音乐在南阳的普及和提高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一支素质较高的音乐创作队伍在南阳逐渐形成,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断走出“盆地”,在全省甚至全国产生影响。?

   南阳的天地灵气还造就了一批名望卓有影响的音乐专家,他们的业绩和成就在中国乐坛上闪烁着灿烂的星光。

  民 间 音 乐

  民间音乐属于民族传统音乐范畴,它包括民歌、民间器乐、戏曲和曲艺音乐四个类别。鉴于本书对戏曲和曲艺均另设章节进行介绍,故本章从略。

   一、 民歌

   南阳民歌,就其民族属性而言,基本属于汉族民歌;就其色彩(民歌旋律构成要素的各种具体形态和组合方式的差别)而论,则纵跨“西北”和“江汉”两个色彩区;根据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功用要求所形成的音乐表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个体裁类别。?

   1. 号子?

   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歌。在南阳民歌中,号子大体可分两种,一是船工号子,二是工程号子。?

  白河、丹江、唐河、湍河四条河流纵贯南阳全境,自古以来航运发达,这是南阳船工号子产生的环境条件。广大船民常年累月与激流险滩搏斗,在十分艰苦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下创造出无以计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出不朽的精神财富。丹江号子、白河号子、唐河号子等各自成套的船工号子,就是他们艺术创造的精品。在《南阳民间歌曲集成》中以丹江号子最为完整,全套由《起锚号子》、《上水拖号》、《下水摇橹号子》、《穿档号子》、《湾船抛锚号子》等八支号子组成,几乎贯穿了船运活动的全过程。?

   丹江号子表现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直接、简朴。如《上水拖号》根本不唱正词,只有一些诸如“哟嚎咿”、“嗬唠咿”、“嗨哧哈唠咿嗨呀”的衬词。这些衬词结合有力的节奏和高亢的音调,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刻画出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南阳的工程号子,主要是打夯(打硪)号子。它节奏铿锵有力;旋律简单而多重复。歌词是领唱者(通常是劳动者中的一员,有时是专职的领歌师傅)根据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场合、劳动情绪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素材即兴编创的,众人(除领唱者以外的劳动者)以衬词、衬腔和之。这种号子的音乐性格粗犷而沉重。?

   除以上两种号子外还有少量的农事号子,如桐柏的《车水歌》等;还有搬运号子,其中挑担号子《下扬州》是最具艺术特色的一支。它的旋律与小调十分相似,它的节奏弹性和旋律的跳荡性与挑担者的动作十分协调。近年来这首挑担号子已成为南阳音乐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曲目。?

   2. 山歌?

  山歌产生于野外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而悠长,具有直朴、畅爽抒发情感的特性。它是民歌中反映现实最快、最能体现劳动人民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民歌体裁。从山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编唱者淳朴、健康和开朗的性格,感受到他们强烈的爱憎和对生活的态度。

   南阳的山歌大多流行于西峡、淅川、桐柏、内乡等山区。在《南阳民间歌曲集成》中辑录了二十多支山歌,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一般山歌,二是田秧山歌,三是放牧山歌。

  一般山歌,是较典型的山歌种类,集中体现着山歌最基本的体裁特征,诸如节奏自由,“字密腔长”等。如内乡的《弯弯扭扭一条街》、西峡的蒲塘山歌《望望地来望望天》等都是一般山歌的代表作品。在这类山歌中还有一种结构长大的叫做“山歌带滚”的形式。它是在唱完两句典型的山歌歌腔之后,又缀以一系列叙事性很强的垛子句,直到叙述了一个完整情节后,再“甩”一个歌腔结束全曲。这种“山歌带滚”的结构形式在山歌中是不多见的,它的表现功能颇近于说唱音乐。?

  田秧山歌也叫“田秧歌”或“田歌”。田秧山歌主要唱用于插秧、耥稻、锄禾、车水等农田劳动中。在上述农活的繁忙季节,劳动时间很长,人力也需要集中,为了鼓舞劳动情绪,提高功效,就要唱田秧山歌。田秧山歌虽然与号子一样唱用于劳动场合,并有消除疲劳、鼓舞精神的实用性,但它不受劳动强度和劳动节奏的制约,也不需要协调劳动者的动作,因此不同于劳动号子。

  南阳的田秧山歌主要有“桐柏山歌”和西峡、淅川的“打喽吼”(也叫打唠号)两种。其中以桐柏山歌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在桐柏的果园、月河、毛集、黄岗等乡镇十分流行和普及,男、女、老、少人皆能歌之;每当农忙季节,从黎明到黄昏,山野田畴歌声此起彼伏,优秀歌手层出不穷。其代表作品有《石榴开花叶儿稀》、《小小鲤鱼红口腮》等十多支。?

   桐柏山歌的音乐别具特色:五声性六声微调式(加入变官音),旋法级进曲折,上、下句旋律构成“
      。
   5 5 3 5
    。  。

的大跨度上弧型线条,听起来既高亢挺拔,又低回婉转。七言五句的歌词结构是桐柏山歌的又一艺术特征。五句中,前四句以比兴手法写成,第五句以“为楹联加横批 ”的点睛之笔,点明主题。在领唱与和唱的过程中,由于和唱者“破句”陈述歌词的缘故,使音乐结构大大扩充,而成为十个乐句。这种“破句”扩充音乐的手法,在全国其他地方的民歌中十分罕见。?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山野放牧时为吆喝牲畜或问答逗趣而唱的山歌。歌词大多表现农村儿童身边发生的事情,经儿童之口唱出,就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如桐柏的《对歌》、淅川的《对山歌》等。?

   3. 小调?

  小调是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除了号子和山歌之外,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属于小调类。小调的流传和发展反映着城镇和农村音乐文化互相影响和密切关系。小调的创作和演唱者除农民和城镇居民这个主体外,还有职业的民间艺人。职业艺人的活动对小调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由于职业艺人有一定的专业修养,小调经过他们的加工和创造,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所以小调较之山歌、号子,是具有较多艺术加工的民歌体裁(经过较多艺术加工的小调,常被称之为“小曲”);另一方面,由于职业艺人的活动有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就会给小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倾向带来更大的复杂性。?

   小调的题材十分广泛,在《南阳民间歌曲集成》的小调类民歌中,除反映社会矛盾的内容外,还有关于爱情生活、家庭生活、传说故事、嬉戏逗趣、风土人情等题材的,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南阳的小调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具有浓郁的“盆地”风格,如镇平的《绣云肩》、《卖饺子》等;一些边远县的少部分小调受秦、楚文化影响明显,与“盆地”风格相去较远,如淅川的《石榴烧火》、新野的《十劝》等。所以,南阳的小调风格多样,总的看来,不像山歌那样色彩单纯。?

   小调的音乐形式,在民歌中最为丰富多彩,节拍规整,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如新野的《卖货郎》、淅川的《十郎》等。旋律迂回曲折,以级进为主,但也不乏四、五度以上的跳进,如淅川的《开门调》、镇平的《打八条》等。?

  小调的歌词编创手法与山歌大致相同,也多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的序列写法来联缀多节歌词。不同的是对衬词的运用,不像号子那样,将“嗨哟 ”、“呀哩嗨”之类的衬词节奏化,而是将衬词旋律化,“甩”成衬腔。如宛城区的《绣荷包》中的“衣呀儿哇哟”,淅川《观灯》中的“哎哎嗨哟!哎哎嗨哟!哎哎嗨!哟噢!”等,这些旋律化衬腔在小调中的普遍使用,使小调的艺术表现功能大为增强。?

   在南阳民歌中,小调大致包括儿歌、谣曲、时调、叫卖调和灯(舞)歌五种。?

   儿歌是儿童在生活和游戏时所唱的民间小调,内容主要关涉儿童游戏、逗趣和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体会。儿歌音域较窄,乐调单一,结构也不太严谨,但足以展现儿童的心理世界,从中可真切地感受到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和情趣。?

   南阳较流行的儿歌有《月奶奶黄巴巴》、《卖锁》、《月亮走俺也走》等。?

  谣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传唱谣曲的人范围较广,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除苦力劳动者外,还有家庭妇女、儿童、老年人等。他们的文化知识和编唱技能不高,但对社会、人生都有自己的见解,有追求幸福和欢乐的愿望和诉说苦难和心事的要求。有许多谣曲就是这样伴随着他们的生活编创出来,并传唱于人们的茶余饭后、家务劳动、教育子女、纺纱织布、休憩游戏等场合。如镇平的《穷人泪》、淅川的《穷汉歌》、新野的《小女婿》、桐柏的《小媳妇十磨》、唐河的《纺纱》等。?

   谣曲中的一个重要的题材是情歌。在南阳民歌中情歌数量不少。与其他体裁的情歌相比,谣曲中的情歌表现比较细致、委婉,音乐也比较秀丽,并且常是借物寓情,构思巧妙,意味深长。如淅川的《思郎》、新野的《对面黄土岗》、淅川宋湾的《绣荷包》等。?

   另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歌曲、嬉戏逗趣的歌曲等都属于谣曲范畴。?

   时调是一种流传时间久远(从明、清甚至唐宋至今),传唱范围非常广泛(全国各地)的小调。除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演唱外,还有民间职业、半职业艺人在茶馆酒楼、城镇的街头巷尾进行演唱,以换取报酬维持生计。这就使时调的音乐形式更加完整、成熟。?

  在南阳流传的时调有“孟姜女调”(也叫“春调”)、“剪靛花调”(也叫“剪剪花”)、“茉莉花”、“银纽丝调”、“叠断桥调”、“无锡景调”、“泗洲调” 等十余种。拿这些时调与在全国其他地区流行的同名时调相比较,其音乐形态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在行腔方式、节奏、润腔、速度等方面的细节上与南阳本土的音乐风格更相接近,这是因为它们流入南阳的时间久远,被南阳文化同化的缘故。这些时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还产生几个为南阳所独有的变体,如在淅川、西峡一带流行的“开门调”,就是“剪靛花”的变体;在南阳大调曲和南阳曲剧中经常运用的曲牌“双叠翠”和“阳调”,分别是“茉莉花”和“孟姜女调”的变体。?

   上述时调大都被南阳大调曲和曲剧的唱腔音乐所吸收。?

   叫卖调多流行于城镇,是小商小贩为招徕顾客、吸引游人而演唱的小调。其音乐形式简单,结构完整性差。在南阳较流行的叫卖调有“卖针调”、“卖青菜”等数种。

  南阳古来有玩花灯的传统习惯,所以灯(舞)歌流行广泛,遍及13个县市。每年正月十五(灯节),是南阳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届时“沿户张灯为乐”,人们载歌载舞,常常通宵达旦,是民间歌舞大会演、大竞赛的日子。灯(舞)歌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中的音乐部分。

  南阳的民间歌舞主要有九莲灯、云彩灯、彩云舞、高跷、旱船、竹马、推小车等。表演这些舞蹈时演唱的舞歌除“旱船调”、“竹马调”两支曲调外,大多是从谣曲、时调,甚至山歌中吸收来的曲调,如“十想”、“十恨”、“双叠翠”、“开门调”、“卖扁食”等等。对这些曲调在节奏、速度等方面稍作调整就可当作灯(舞)歌演唱;再辅以锣鼓或吹管乐伴奏,便具有健康、活泼、热烈欢快,并富于动感的音乐性格。?

   灯(舞)歌是个包容性最强的歌种,在《南阳民间歌曲集成》中,被列入灯(舞)歌范畴的民歌达124首,占该集成民歌总量的31%,其数量如此之多,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 民间器乐

  器乐是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运用,所表现一定意境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打击、吹管、擦弦、弹拨各类乐器都在南阳流传,其中既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华夏乐器,也有历代传入经过融合改造的异域乐器,可谓是种类齐全。正是在此基础上,历经许多演奏家和艺人的不断承袭、改革和创新,遂形成了极为丰富多彩、淳朴优美的南阳民间器乐,并在独奏音乐、合奏音乐两大部分中都有代表自己特征的乐种和曲目,现分述如下。?

   1. 独奏音乐?

  器乐是伴随着乐器的出现而产生的,因而器乐独奏艺术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南阳的器乐种类比较齐全,并且在吹奏乐、擦弦乐、弹弦乐等方面均取得较高的发展成就。但若按通常的以各种独奏乐器立目而论,则在唢呐、筝、三弦、琵琶、坠胡几种中,更富有特色和代表性。?

   唢呐 吹奏乐器,民间俗称喇叭、大笛、大号等,分为高音唢呐(海笛)、中音唢呐、低音唢呐三种,演奏技法多样,音色粗犷高亢,变化丰富,音量较大,并擅长模拟飞禽走兽之声,在民间很受欢迎。?

   1958年在镇平县北郊发现了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鸿胪序班张逵墓,其中有8个戴红毡帽、吹唢呐迎宾客的仪仗彩俑,可见400多年前在南阳已有唢呐吹奏活动。近百年来,唢呐曲的演奏不断改进,已形成较稳定的形式,一般是4至7人为一个班组,主要伴奏乐器有笙、梆子、小镲等。于婚丧、祭祀及其他节庆活动场合进行表演。?

  南阳演奏唢呐曲的民间艺人众多,最盛时仅邓州市一个市的统计就达865人。其中有很多的优秀艺人,如邓州的赵正阁、张安、芦明儒,新野的钟汉榜、杨祥武,内乡的尚元庆,南阳的白长敬等,都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1982年以来,南阳举办了几届唢呐演奏比赛,一大批青年演奏者脱颖而出,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唢呐艺术的发展。?

  唢呐演奏的曲目比较丰富,除大型套曲外,还有各种曲牌、民间小调和卡戏等。既有欢快抒情的,又有悲亢低回的,还有能叙述故事情节的。常见的有《趟子笛》、《小开门》、《游场》(分快、慢、套笛游场等)、《小闺房》、《朝阳歌》、《武过街》、《凡子调》、《百鸟朝凤》、《云里摸》、《赶船》、《三眼大开门》、《花鼓曲》等数十首。其中《小开门》多为民间艺人传授技艺时的开手乐曲(这也可能是曲牌名称的由来吧),旋律流畅,情绪明快,演奏速度由慢到快递进,在流行过程中又出现了众多变体,是民间器乐曲中一曲多变的典型代表。《百鸟朝凤》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唢呐名曲,艺人们在演奏时,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巧,细腻地模拟各种飞禽的啼啭,神态生动活泼,情绪欢快热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常常能把唢呐演奏的气氛推向高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艺人们在演奏和改进传统唢呐曲目的同时,还常把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戏曲名段和抒情歌曲作为唢呐曲进行演奏,古曲新韵,使唢呐演奏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筝 是一种古老的拨弹乐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俗称古筝。历代的筝有12弦、13弦、14弦、15弦、16弦等多种,经长期发展和改良,现多用21 弦、25弦、26弦等形制。南阳流传的古筝曲,在河南省富有代表性,它们是在大调曲子板头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地方戏曲音调形成的,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新开板》、《高山流水》、《打雁》、《闺怨》、《昭君和番》、《落院》、《上楼》、《下楼》等,这些曲子演奏上要求运指有力,滑音鲜明,按音较厚重,善用大指摇奏,具有泼辣粗犷的音乐性格,和其他地区的筝曲相比,风格有明显不同。《叹颜回》、《哭周瑜》、《山坡羊》等也是我市古筝曲中的传统曲目。此外,我市著名古筝演奏家曹东扶编曲的《闹元宵》等,流传全国,成为古筝曲中的名作。?

  三弦 是一种古老的拨弹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也称“弦子”,其弹奏指法为琵琶指法的一部分。三弦主要用于说唱和戏曲伴奏,三弦独奏曲也是在大调曲子板头曲的基础上,由演奏者充分发挥其演奏技巧和表现性能而形成的,主要曲目有《高山流水》、《思春》、《思情》、《寒鹊争梅》、《苏武思乡》、《打雁》、《大泉》、《陈杏元和番》等。由于三弦在多种曲艺、戏曲中作为伴奏乐器使用,因而颇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喜爱。?

  琵琶 拨弹乐器,公元5世纪传入南阳,经改良后为六相二十四品,音域包括了从A-e?3的全部半音,技法多样,表现力很强。琵琶作为合奏南阳大调曲子板头曲的主要乐器之一,其独奏曲也有不少是在板头曲基础上改编形成的。此外,一些传统的琵琶代表曲目,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夕阳箫鼓》、《阳春古曲》等等,也都在南阳流传,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坠胡 拉弦乐器,也称“二弦”,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南阳流行,后来成为“高台曲”(南阳曲剧前身)的主要伴奏乐器。由于坠胡制作简易,群众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其音色又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所以在南阳城乡极为普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曾涌现了一批演奏技巧较高的坠胡艺人,如赵明新(绰号“浪六 ”)、袁宝忠(俗称“袁瞎子”)、陈同振、霍有志等,他们在长期演奏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和发展了坠胡的艺术表现力。?

  坠胡曲最有代表性的曲目是由板头曲《山坡羊》衍变而成的《大起板》,有多种变体,风格也略有不同。《大起板》的调式为宫调式,曲式结构严谨,对称性强,乐句和乐段划分清楚;大滑、大揉音不断出现,而且模拟锣鼓点绘声绘色,演奏气氛热烈,粗犷泼辣,起伏跌宕,变化多端,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常奏常新,经久不衰。?

   2. 合奏音乐?

  据我国古代史书记载和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乐器来看,我国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了钟鼓乐队。汉至唐代,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交融,乐器品种和乐队组合形式越来越多,合奏音乐曲目也日益丰富,但大多是在宫廷演奏。宋以后,各地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兴起,使民间器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南阳民间器乐合奏曲目大多是明、清沿袭下来的,并在长期的承传和发展中,逐步成熟和丰富,大致包括弦索乐、吹打乐、锣鼓乐、鼓吹乐四个类别。?

  板头曲 阳板头曲是弦索乐中的重要乐种,在全国颇有影响。因它是大调曲曲友聚会时,在开板演唱之前演奏的器乐曲,故名之“板头曲”。由于它在伴奏乐手中流传较广,而且使用乐器与大调曲伴奏乐器相同,故亦称“大调曲子板头曲”。清代初期,板头曲就已开始在南阳流传,清末民初达到高峰。在板头曲中多为“八板” 的变体,少部分是由大调曲中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也有的是吸收南阳民歌的精华,经艺人长期演奏加工而成。? 

  板头曲在南阳流传很广,13个县、市、区均有,其曲目丰富,《南阳民间器乐曲集成》中辑录乐曲113首。其曲目名称有的是以说唱故事来命名的,如以《东周列国》唱段为名的《叹颜回》、《叹子路》;《隋唐演义》唱段为名的《大救驾》、《征西》、《銮铃》、《打雁》等;以《西厢》唱段为名的《上楼》、《下楼》、《莺莺唤红》等;有的保留了以板式命题的习惯,如《单八板》、《双八板》、《花八板》等;有的以描写欢快或低回哀怨的情绪内容来命名,如《山坡羊》、《渔夫乐》、《四季忙》、《闺中怨》、《思乡》、《思情》等。?

  板头曲属于弦索乐类的乐种,主要用弦乐器演奏,使用的主要乐器有三弦、琵琶、古筝等,此外还有击节乐器手板,实为弹拨乐合奏。演奏时三种乐器各自发挥其特色,三弦多用低音区,音色结实饱满;琵琶多用高音区,以发挥其轻盈柔美的音色;而古筝则充分发挥其摇、揉、抹、挑等技巧特点,或奏出个性独特的花音装饰,在三弦和琵琶之间起融合作用。三种乐器都在骨干音的基础上发展,但又在曲调和节奏上相互照应,相互补充,使乐曲既有横的线条流畅美,又有纵的层次立体感。此外,它有时也可加入洞箫、软弓京胡、二胡等。?

  板头曲的长度多为68板(或34板),分快、中、慢三种。慢板类一板一眼,曲调大部分哀怨低沉;中板仍为一板一眼,但速度稍快;快板类则有板无眼,曲调欢快流畅。板头曲曲调优美,委婉动听,影响甚广,像《高山流水》等曲目已成为流传全国的名曲,也有不少曲目被改编或移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板头曲是南阳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吹打乐 南阳流传的吹打乐是由唢呐、笙、锣鼓等乐器所组成,民间俗称“唢呐锣鼓曲”,它兴起至今约有近20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淅川、邓州、西峡、内乡、镇平、新野等县市。吹打乐在旧时多用于朝山(到武当山去拜祖师爷)、祈雨、夸官及庙会,现在则主要用于民间红白喜事及重大节庆活动。?

   吹打乐的乐队编制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双唢呐套曲,乐队由8人组成,其中唢呐大小各一,梆子一副,鼓、大锣、小锣、马锣各一面,镲一副。二是单唢呐锣鼓曲,乐队由10人左右组成,其中一个中音唢呐,一副梆子,两盘笙,鼓、大锣、小锣、马锣各一面,镲一副。?

   单唢呐吹打乐的音调较委婉动听,旋律起伏不大,刻画情感细腻,乐句及乐段划分清楚,既有上下句的对称感,又有起、承、转、合的工整感。所有乐曲都有引子和尾声,充分地表现了吹打乐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征。?

  双唢呐吹打乐是以套曲形式出现的。其多数曲子为高低八度交织在一起的齐奏、间或呼应的轮奏形式,曲调起伏较大,力度较强。锣鼓有时作为曲子的前奏,使曲子显得明快活泼,开场就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有时出现在曲与曲之间的衔接处,使整个曲子十分紧密,层次分明;但更多的是配合旋律同时出现,使得乐曲的音色及节奏更加豪放明朗。?

  吹打乐的曲目很多,总数在50个以上,多数为民间流行小曲经艺人加工发展而成,富有代表性的如《平调开门》、《三眼开门调》、《银纽丝》、《闹五更》、《王婆骂鸡》、《打小秃》、《哭船》、《观灯》、《钉缸》、《蛮腔》等等。吹打乐的演奏形式很灵活,既能行进演奏,又能坐场演奏。其中唢呐是领奏乐器,笙和锣起烘托和伴奏作用。整个由司鼓者以轻重缓急的节奏和刚柔疾徐的手势指挥,乐队各种乐器密切配合,音响效果高亢、明亮,气氛热烈火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锣鼓乐 民间打击乐队何时在南阳兴起,现已难以确证,但据一些老艺人回忆,至少也在150年以上。据现有资料可知,南阳锣鼓乐曲目浩瀚,而且风格五彩缤纷。由于各地打击乐队乐器配备不同,便形成了各种打击乐队不同的风格。根据我市打击乐队编制、配备、风格和使用场合的不同,锣鼓乐可以分为大锣鼓、小锣鼓、擂鼓、丧葬锣鼓四种形式。?

  大锣鼓使用的各种铜器都较大,主要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镲、大锣,也有小铙和小镲,一般由十几人至三十余人组成,其风格特点是节奏舒展,音域开阔,气势宏伟,主要流行在社旗县、方城县、南阳市区和南召县。其中南召县大锣鼓增加了经过装饰后用手举着的板鼓和马锣,而不用小铙,其曲牌节奏稍快,别具风格。?

   小锣鼓相对而言使用铜器较小,而且不使用大铙,乐队人员一般5~20人,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活泼,气氛热烈欢腾。较有特色的有卧龙区石桥镇锣鼓、卧龙区青华乡黑家庄锣鼓、唐河县张湾锣鼓和新野县锣鼓。?

   擂鼓是邓州市流行的民间打击乐形式,乐队由17人组成,乐器有鼓、锣、镲等,其演奏的曲目都保留了原民歌或乐曲的名称,乐句、乐段和乐曲结构都和吹打乐非常相似,现能演奏乐曲5首。

  以上几种锣鼓乐的演奏方法、曲目名称、乐器配备都基本一致或接近,其曲体统属单曲体或曲牌连缀体,也都是在春节灯会和庙会等场合演奏的,或单独表演,或为龙灯、舞狮、旱船等文艺形式助兴,目的是渲染热烈、喜庆的气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群众的感受和感情,所以能为群众喜闻乐见,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丧葬锣鼓是桐柏县境内一种民俗性悼祭时演奏的打击乐形式,属道教音乐,只用于丧葬“开路”礼仪形式。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9:44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