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艺术文化]南阳音乐艺术:宗教祭祀音乐

自汉代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迅速流行全国,南阳的各县(市、区)历史上均有佛、道二教流传,寺庙道观遍布全市各地。为了更好地教导僧众道徒,宣传教义,各种宗教的法事(佛教的各种宗教仪式活动)和科仪(道教的各种仪式活动)都与音乐密切结合,并形成了与世俗音乐迥然不同的独立体系和风格,如佛教音乐的清静、平和、深沉、肃静、淡雅,道教音乐的庄严肃穆、从容飘逸、舒展灵活等。但由于自民国初年至“文化大革命”对宗教一直采取排斥、禁止的态度,致使宗教音乐在南阳长期销声匿迹,大量音乐资料没能保存下来,现在我们只能略作介绍。

   一、 道教音乐

  南阳历史上道教非常普及,道教音乐也比较丰富,从可以见到的清代流传下来的三本工尺谱来看,仅道教音乐就有乐曲130多首。从内容和特点来看,道教音乐分为两大类:一是“经调”,如《录经赞》、《叹骷髅》等,是道家诵经之吟诵调,曲与经文一体,似多段体歌曲一样。其曲调旋律性不强,起伏不大,不易掌握,需专职经师念经词,乐队伴奏。二是器乐曲,即道教乐队经常演奏的乐曲。这类曲子很多,又可分为以下四类:① 道曲,是用于祭祀典礼或与其有关的专题乐曲,如《玄真道曲》、《紫清上圣道曲》、《孤魂偈》等;② 大曲,是在唐代民歌的基础上,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大型歌舞曲,也称唐代大曲;③ 牌子曲,是道乐中最常见的乐曲,既可一支曲子独奏,也可数曲联奏,其中大量借鉴、吸收了民间曲牌,如《琐南枝》、《油葫芦》、《银纽丝》、《山坡羊》、《大开门》等;④ 锣鼓曲,也是借鉴民间锣鼓乐和吹打乐,融合道教音乐发展而形成的。以上乐曲多用于庆典、宴会、朝山进香、迎送会社、丧殡事宜等。?

  从南阳最后一个道教乐队――方城县玉皇顶乐队的情况来看,道教音乐演奏使用的主要乐器是笛、笙、管子,其他还有镲、小铙、鼓、云锣、木鱼、铛子、碰铃等。道教音乐的曲子大部分为中小曲牌和民歌,多属宫、徵调式,旋律多用对比、重复等发展手法发展而成,且节奏简单,速度徐缓,善于表现幽雅缥缈之境。?

  上一节提到的桐柏丧葬锣鼓也属于道教音乐,当地人称表演《开路》的艺人为“道士先儿”,只用于丧葬“开路”仪式,是亲属对逝去亲人寄托哀思的一种方法,其寓意是为死者开一条大路,达到尽快升天的目的。其表演乐队一般6人,其中4人手执乐器边舞边击打乐器,使用乐器是铙、凸锣、鼓、大镲,常用锣鼓经《鸳鸯伸腿》、《天下同》、《上下句》等十数支。道士们运用各种技巧,使乐曲给人以悲伤之感。

   二、 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比道教音乐更为复杂,但在我市留存却极少。现今了解的是唐河竹林寺、桐柏水帘寺、淅川香严寺及荆紫关大寺的音乐,除了僧人早课、晚课、上供等念诵的经赞外,主要是寺僧为丧者超度亡灵所奏的音乐,所用乐器有笙、管、铙、镲、钵、木鱼、手鼓等十余种,曲调有《太平歌》、《文赞子》、《武赞子》、《四朝元》、《报坛台》、《清铜亮》等。在做法事时,不管僧人多少,仅一人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手敲小鼓,边敲边念;另一僧则手打小镲,掌握节拍,指挥笙、管、笛、箫等伴奏。所哼经歌多是悲凉阴沉之词,讲究拖腔抒韵,曲调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其中所用管子用杌木制造,长六寸,音孔前七后一,顶端插着芦制哨子。在办丧事时,除在念经中伴奏外,首尾均要奏大、小开门调,中间还要独奏“自由花”、“肚子疼”、“钉缸”、“绣荷包”、“双叠翠”等间奏曲。

   三、 文庙祭祀音乐

  文庙是旧时敬祭孔子的场所。由于孔子被古代统治者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因而文庙遍布全国,祭孔成为官府每年必不可少的主要祭祀活动之一,从宫廷到地方官府均如此,成为定制。祭孔仪式中有乐有舞,称为祭孔乐舞,其乐章舞式是由朝廷礼部颁布的。清修《唐县志》曾记载唐河文庙祭孔乐舞。其舞用六佾之舞,音乐则分击乐、琴瑟、笛管、歌四部,乐器按八音排列,计有19种,乐舞编制64人,场面壮观、神圣,祭仪规整严格,音乐庄严华丽、高雅浑厚,充分表现了对孔子的崇高敬意,并歌颂孔子的盛大美德。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9:43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