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艺术文化]南阳舞蹈艺术:道具舞蹈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南阳民众,创造着独特的艺术文化,舞蹈便是南阳艺术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朵奇葩。?

  两汉时期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贵族地主的好尚,使舞乐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代统治者大都来自楚地,楚文化源远流长,因此汉代楚歌、楚舞十分流行。上自帝王,下至斗食之吏,庶民百姓,常常即兴歌舞,抒发自己的感情。西汉中期以后,宫中、府内、豪人之室“大都蓄养倡伎、优伶,少则十几个,多则成百上千,于节庆喜宴或日常生活中演出。每有宾客,必有歌舞款待”(韩养民著:《秦汉文化史》)。“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盐铁论・散不足》篇)。东汉时,舞乐艺术发展得更为迅速。?

  汉代舞蹈基本属于楚舞体系,其特色是飘逸。南阳汉画中舞者“云转飘忽”的长袖,“体若游龙”的身段,给人以潇洒的美感。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云: “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绕摩地,扶于阿那,动容转曲,便娟拟神,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骋驰若惊。”乐府机构成立以后,乐工人数急剧增加,分工更为精细,乐器日臻完备,节目日益增多。这在南阳汉画中留下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其时的画像砖(石)和张衡的《西京赋》、《南都赋》都有着生动的反映。《南都赋》曰:

  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翩绵绵其若绝,眩将坠而复举。翘遥迁延,蹩(足薛)蹁跹。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

   明代中期,南阳的唐定王府置设过“乐师观”,从事大型歌舞演出活动,歌妓、舞妓、乐妓多达百人。?

   南阳民间舞蹈的繁盛期是在清代和近代,创作的舞蹈超过汉、唐、宋明时期的总和。旱船舞、竹马舞、高跷舞、秧歌舞、霸王舞等,在民间十分盛行,广为演出。?

  南阳解放后,人民群众翻身作了主人,又从解放区传入了腰鼓舞。“文革”中,舞蹈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情调,被当作“四旧”而销声匿迹,忠字舞和芭蕾舞曾在南阳大地上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后,春节、元宵等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各地集镇上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或庙会时,基本上都有大型民间舞蹈演出活动。舞蹈起源于劳动,是民众劳动情景的艺术再现,南阳大地上孕育的舞蹈,这一特征十分明显,不论是“庄稼老汉送闺女舞”、“登丰赶会舞”、“姜公背婆舞”,还是“打夯舞 ”、“怕老婆顶灯舞”、“骑驴舞”等,都充分显示了这一特征。生活的鲜活可爱给这些舞蹈注入了灵性,舞蹈内容的真实可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所以很受观众的喜爱。几十年来,文化部门在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继承发展方面做了不懈努力,全市各级文化局、文化馆广泛动员,深入基层,深入民间,挖掘整理,编印出《南阳地区舞蹈志》,并利用调演、会演等手段,让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新的舞蹈节目。南阳人创作的舞蹈节目主要有《九莲灯》、《星光》、《校园》、《送别》、《心中的歌》、《山妞妞》、《牛背上的孩子》、《鸿雁颂》、《丹江汉子》等。1956年,南阳地区举行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从中产生的优秀舞蹈《九莲灯》、《云彩灯》分别到省会和北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周总理称赞道:“片云、朵云、五色云、云后雨、雨后龙,标志着大自然的丰收。”《九莲灯》还被介绍到当时的苏联演出,其主题曲《编花篮》成为南阳、河南的代表性民歌,在全国以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舞蹈又是人们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反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自由、解放,追求生活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近年来在社会上流传了迪斯科、交谊舞、霹雳舞。为适应群众的需要,各县市文化馆,一些企事业单位、宾馆、群众团体纷纷开设舞蹈训练班,建立舞场、举行舞会。文化主管部门,也经常举办舞蹈汇演和比赛,传统的民间舞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再一次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近年来,南阳在全省、全国音乐舞蹈大赛中也频频获奖,其中,群舞《丹江汉子》获文化部1999年“群星奖”铜奖,实现了我市在全国舞蹈大赛中零的突破;《喊月亮》等获全省八届音舞大赛银奖。?

  南阳市音舞协会副主席吴秀婷同志在舞蹈创作,培训、推动群众性舞蹈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1995年10月,她在南阳市率先举办个人舞蹈作品专场演出,2002年,又在市区主要街道举办个人舞蹈作品展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还成立了南阳市第一个少儿艺术培训基地,培育舞蹈学员近千人。又组织成立了卧龙中老年舞蹈队,编排演出舞蹈节目近百个,在省以上举办的中青年舞蹈大赛中屡屡获奖。南阳文化艺术学校的李凯、库少辉,市群艺馆的杨新羽、李平均,卧龙区文化馆的朱小力以及大中专院校的舞蹈工作者,近年来深入生活,不断实践,编排出了一批优秀节目,在南阳各类大型文艺演出中一展风采,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在全市城乡广泛兴起的广场文化活动,更为群众性舞蹈活动提供了场地和载体,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群众在广场文化中自娱自乐,自我陶醉,自我提高,活跃身心,锻炼身体,交流感情,体验舞蹈艺术的乐趣。据不完全统计,仅南阳市区就有各类群众性舞蹈场地百余个,交谊舞、集体舞项目繁多。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单位的业余艺术团也十分活跃,如工行艺术团的《红梅赞》在省大赛中获金奖。?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02年南阳市“两节一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的舞蹈场面,气势磅礴,欢快热烈,绚丽多彩,促人奋进,创下了多项“南阳之最”。其中一项大型群众舞蹈场面,动用演员近6000人。从头至尾贯穿全场的“星光舞”、“编花篮”、“壮士舞”、“盘鼓舞”、“白河舞”等等,红火热烈,自然流畅,整齐美观。变幻出的各种画面,排列出的各种造型,产生出撼人心魄的美感,无数次调动起全场观众发自内心的激情和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真是“以大地为舞台,以日月为追光,舞出大自由的欢喜,舞出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舞出沧海桑田,地老天荒”。特别是“白河舞”的编排,场面宏大,震撼人心,由近千名演员手舞蓝绸带,组成奔腾不息、后浪推前浪的白河,象征着南阳的今天和未来,象征着南阳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大舞台。担任三场大型群众舞蹈导演的14位同志,如夏汉图、吴秀婷、杨新宇、秦青、李平均、朱小力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总导演的意图化成几百、上千人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他们在图纸上千百次地画出上千人的方位坐标,按这些方位坐标千百次地训练演员,从一个个分动作到最后总舞蹈的合成,场面之大,演员之多,效果之精彩,在南阳舞蹈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南阳舞蹈史册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道 具 舞 蹈

  南阳地区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历代民族民间舞蹈家和劳动人民共同提炼、加工、创造的艺术结晶。它通过特有的舞蹈语汇,表达了南阳地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面貌,反映了多色多样的风土人情和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南阳地区的民舞中的风格各异、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使用道具来强化舞蹈的表演技巧,渲染舞蹈的感情气氛,美化舞蹈的艺术形象,提高舞蹈的欣赏价值,这是南阳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色之一。如灯类舞蹈,所使用的道具是各色各样的花灯。通过演员动作和各种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来表现光彩夺目的迷人景象,描绘栩栩如生的动人场面。拟兽类舞蹈,无论是狮、牛、蛇、虎、竹马、犟驴等,均利用精工制作的各种狮头、牛体、虎皮、蛇形作道具,演员熟练地操纵着这些道具,摹拟各种动作,表现各种形象,刻画不同的性格。神话寓言类舞蹈,有的手握云帚,高举花篮,或是足登彩云,腰系琼楼,翩翩起舞如水上浮萍,恰似神女腾云驾雾于仙山琼宇之间,飞舞飘逸在碧空彩云之中,舞出了她们幽居仙境寂寞孤苦的千种愁绪和羡慕人间美好生活的万般希冀。船类舞蹈,是演员驾着各类船形、鱼形道具来表达水上水下的人情故事。造型舞蹈,把演员扮成艳丽的人物形象,再现古今人间的美妙传说。总之,使用道具是南阳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美化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这是南阳地区劳动人民在创造文化艺术的漫长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传统经验。

  一、 鼓舞

  鼓舞是一种且鼓且舞,节奏感很强的舞蹈,发源于楚地,在建汉后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流行舞蹈。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建鼓舞图是在曾侯乙墓中,在墓里出土的鸳鸯盒上有鼓舞图,图中央高植一建鼓,鼓边有一鼓者正扬槌击鼓,一舞伎正应鼓点而舞。在《仪礼・大射仪》中称:“建鼓在阼阶西,南鼓。”把建鼓和南鼓联系在一起不是偶然的,建鼓很可能是富有楚国特色的乐器,建鼓舞也是发源于楚地的舞。在全国已发掘的汉墓中,有许多反映鼓舞的画像。而在深受楚文化影响的南阳出土的画像中,反映建鼓舞的内容则更多。

   二、 小车舞

   传说是古时车行在节庆时的独特表演形式,也是民间受群众欢迎的一种舞蹈。?

   主要道具是一小车,由木制或竹竿、彩纸扎制,坐车的扮旦角(一般为男扮的小媳妇),推车、拽车的扮丑,两边有一男一女伴舞,做各种相仿动作,打击乐伴奏。?

   解放前表演者多为古装打扮,现古装、时装均有。1949年前,此舞多在春灯节及庙会活动,现多在春节、灯节演出。

   三、 鹤蚌舞

  该舞一般内用竹篾结扎,外用彩纸裱糊,能自由开闭,内壳有系绳和手柄,另有一只纸竹结构的白鹤。舞时有一花旦打扮的人身披蛤蚌壳,或开壳戏舞、或合壳护身,旋转如飞,跳跃自如。再有一老翁打扮的头戴竹笠草帽,手提鱼网作撒网扣蚌的各种舞姿,白鹤则用嘴叨蛤蚌,蛤蚌灵巧地躲网,并用壳夹紧鹤嘴,架鹤人口衔竹哨,作鹤哀鸣之声。舞蹈动作自由活泼,富有变化,舞姿轻盈优美,很富生活气息,伴奏乐器有锣、鼓、钹。近年来,该舞也被装上电灯泡,夜晚表演,很有意趣。

   四、 独角兽舞

  独角兽舞是社旗县大冯营乡的艺人朱中良,根据一个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相传宋朝包拯错断颜查散,颜查散被铡后,冤气不消,死尸不倒,肚子乱鼓,并从脖子里伸出一只脚,表示颠倒了天理,包公惊异,复查此案,终于昭雪了冤案。人们为了提醒当官的不要自以为是,草菅人命,就创造了独角兽舞。?

  表演方法是:一人手提灯笼在前引路,扮演独角兽者双手朝上,抓一只大鞋从一条大裤筒里伸出来,好像脖子长了一只脚,腰里系一件上衣,做假胳膊假手,肚子上画一个假脸,利用呼吸时的一起一伏,作出各种神怪表情,绕圈表演。寓严肃悲怆的主题于风趣幽默的舞蹈之中,很能启发人们的联想。

   五、 骑驴舞

  用竹子和彩纸结扎,裱糊成毛驴模样。表演时由一名打扮成丑旦的人骑驴,再用一个头戴A型白毡帽、身穿兵衣的小丑绕驴作牵、拉、推、追、打、拦等各种舞姿,丑旦也配合以相应的动作。表演够一个循环后,还由锣、鼓、钹、二胡、唢呐、笙等民族乐器伴奏,边唱、边走、边舞、边奏。行至商贾门前或十字街处,爆竹一响,就停下来,唱一个段子,再起乐行动。

   六、 火中取栗舞   

   “火中取栗”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舞蹈。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外地民间艺人传入内乡县王店乡周营村于营。此舞蹈不适宜庙会演出,逐渐衰落。 1982年春节灯会期间内乡县王店乡周营村老艺人于振兴又把它挖掘出来,根据他记忆的形象动作、唱词重新整理加工,传授给新一代,奉献给观众。?

   此舞的具体内容是:模拟动物,化装成一只猴和一只猫,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把忠厚老实的猫怎样受狡猾刁钻的猴所欺骗的事,用形象生动而又滑稽可笑的舞蹈动作表演出来,使人观后回味无穷。?

  表演时扮猴子的在锣鼓声中上场,做一些“翻筋斗”、“走步”、“东张西望”、“抓耳挠腮”等动作,扮猫的左肘挎篮右手执钓鱼竿出场。猴唱:“自称大王占山岗,爱睡爱玩爱浪荡,一日三餐果栗肉,一年四季无存粮。”猫唱:“风和日暖寻食忙,瓜果也能充肚肠,捕鱼捉鼠称能手,心灵手巧人夸奖。”猴、猫同时发现火中有栗。猴子用甜言蜜语骗猫,让猫拾取火中之栗二人分之。猫经不住猴子奉承,真的从火中把栗子一个一个取出来。猫在前边设法取栗,猴在后边剥吃,猫将栗子取完,回头要与猴子分栗时,不料猴子竟将栗子吃完。猴子欺骗了猫,不劳而食反以为荣,高兴地唱:“浑身轻又松,肚子圆膨膨,这样的美味实在好,还是我猴精灵。”猫上当后唱:“烧坏我捕鼠爪,腹饿如刀绞,劳而不食受它骗,惭愧谁知晓?”猫踉跄下,猴使鬼脸后向相反方向下。

   七、建鼓舞

  建鼓舞,是以建鼓为主要乐器的男子双人舞。在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的建鼓舞图中,两壮士分别于鼓的左右执桴击鼓,且鼓且舞。舞者举臂跃足,矫健奋发,欢欣鼓舞。据说,“鼓舞人心”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画面上羽葆飞扬,人物形象刻画得舒展轩昂,它虽没有战场上的硝烟迷漫,却有临战时的旗鼓峥嵘。这种舞蹈,是对刘邦兴汉灭秦,广土斥境,提封万里的武德的颂扬。

   八、 竹马舞

  竹马舞在清代就已流传,用竹竿竹片扎成马形中间立,外用彩纸糊成。用一个身穿骑士服装的人站在中间空处,将竹子两端用绳拴牢,系在骑士腰间,骑士右手执马鞭,左手拉缰绳,不时摇响竹脖子下的铜铃,不断做出蹿、跳、伏、卧等骑马动作。无乐器伴奏,最宜在晚上演出,也有即兴编些祝福的歌谣唱的。1983年春节灯会上,桐柏县就有人编了一首十句的《竹马歌》。

   九、七盘舞

   七盘舞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样式较多,名称各异,广泛流行于宫廷和民间,也是汉代最常表演的舞蹈。根据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的七盘舞图, “七盘舞”可以盘为主,鼓为陪衬,也可以鼓为主,不用或少用盘,盘和鼓数量差别很大,有的仅有一鼓,有的盘鼓数量可多至八九件,并且排列方式也不尽相同。由于盘鼓数量不等,放置灵活,舞者在排列有序的盘鼓之间,或盘鼓之上,飞扬长袖,翩翩起舞,画面有四盘三鼓,一双髻女子长袖飘举,正纵身从一鼓跳向一盘。只见她在音乐的伴奏下,脚面绷直,脚尖落盘,画面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七盘舞“机速体轻”的特点和舞者“身轻若燕”的功夫。 

   十、踏跗舞

  踏跗舞是以旋转为特点的女子独舞。跗,是一种形状像鼓,外面围皮,里面实糠的道具。在踏跗舞中,右二人击手为节,左二女子身轻体捷,在鼓上跳跃翻飞,舞者应和音乐节拍,时而倾斜向下,时而旋转摇曳,舞姿优雅,给人以强烈动感,仿佛舞蹈者已远离这喧闹的世俗,“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9:41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