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艺术文化]南阳绘画艺术:历代画家极其代表作

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6000多年以前绘画艺术已在南阳出现,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就施有彩绘,图案有方格纹、平行线纹、弧形纹和三角纹等。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收藏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罐残片上就塑有人物形象。在南阳市楚墓中出土有彩绘歌舞和狩猎的漆画。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成功地刻画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像,反映了东汉时南阳高超的绘画艺术。淅川香严寺大雄宝殿内四壁绘有大型彩色壁画,总面积403.93平方米,均为明代作品。东西二墙的彩色壁画,大小相同,分别长16.16米,高9.2米,每幅面积为10.28平方米。画中人物姿态各异,形神兼备,构图严谨,中为原始天尊,余为南、北、东、西四极太皇大帝。据考证,这两幅壁画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彩色壁画。古往今来,南阳画家及绘画名人层出不穷,为我国的绘画艺术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汉 画 绘 画

   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是绘画、雕刻和建筑相融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题材丰富多彩,形象生动逼真,体现了中国绘画的艺术特色,为后代的绘画起到了“奠基搭架”的作用。

   一、 艺术特征

   南阳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意境、线性韵律、画面构成几个方面。?

   (一) 意境?

   意境的创造,先秦是一个发展阶段。《楚辞》中屈原以巧丽的才思与浪漫的想象,用神话、传说、史事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南阳汉画像石继承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刻意追求画像的意境。?

   南阳汉画像石的意境表现从三个方面导入:神秘意识、雄伟意识、和谐意识。?

   1. 神秘意识?

  在全国的汉画像石中,南阳汉画像石的天文内容最为丰富。唐河针织厂汉墓两主室顶部刻制有四环图、太阳白虎图、河伯出行图等;南阳县王寨汉墓刻制有彗星图;南阳县英庄墓刻制有阳乌图、应龙图、雷公图、月神图;南阳市王庄汉墓刻制有河伯图、苍龙图等;南阳市麒麟岗汉墓刻制有日月图、北斗南斗图等。这些画像充满了神话色彩,从科学意义上讲,它反映了汉代在天体观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较早的天象图。然而,在对天体观测的同时往往又以神话传说为依据对画像加以形象化,集科学、现实、想象、意象为一体,创造出神秘的表现意境。?

  南阳县出土的日月同辉画像,画面左右有两图形,其中分别饰以阳乌与蟾蜍,其间填刻云气。在汉人看来,阳乌载日使太阳周转出没。“日月同辉”是古代的吉祥日子,是古人对朔望现象的认识。本来“日月同辉”图是汉人对于朔望更替的天象记录,但是,画面出现的阳乌与蟾蜍,加上云气与星宿,已为画像蒙上了神话色彩,出现了神秘意境。南阳县王庄出土的天帝出行画像,三神人拉一五星座车迅速行进,右刻风伯,张口吹风,中间流云缭绕。左上方斜对四星,形状似云雨星座。下面中间一星应是老人星,画面记叙了天体星座运行时呼风唤雨的情形,以形象化的人物表现了生动的场景。?

   2. 雄伟意识?

   南阳汉画像石具有囊括宇宙、融合天人的宏大气魄,对汉帝国繁荣发展所创造的世界,始终充满坚定的信心与力量。它依据优越的政治、自然环境,把神话、历史、现实进行归纳,以浩大的气势与力量去表现人类征服外部世界的雄心。?

  南阳汉画像石有大量的神荼、郁垒、方相氏等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在南阳的汉墓墓门画像中,常有神荼、郁垒两个威风凛凛的武士,手握石斧,面目狰狞,勇猛雄壮,在密切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方相氏人身兽足,似熊非熊,成为墓室中打鬼头目的象征。桃杌是传说中的猛兽化身,《神异经》载:“桃杌,状似虎,毫长二尺,人面、虎足……”它有辟邪的职能。南阳汉画像石依据神话传说,借助猛兽形状势态,把这些形象表现成十分雄猛的神人,阐发出汉人胸际的磅礴大气、不容邪恶的伟岸意境。?

  蹶张形象在南阳汉画像石中经常出现。作为猛士的代表,蹶张者常高髻短衣、袒胸露臂、两手引弦、两脚踏弓,似有万夫不挡之勇,有时口衔一矢,显示出瞬间动作的震慑威力。蹶张还常强调下部形象,以团块力量均匀向下,反衬出踏弦爆发之力。蹶张形象简单明快,显示出强劲的英雄气概,抒发了汉人非凡的情感。?

   南阳汉画像石对龙的表现,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所出现的龙均舒展劲拔、刚强生动,表达出各种昂扬的性格:蛟龙腾空跃起,应龙驾云飞雾,黄龙踽踽独行,苍龙交尾嘶鸣,龙的形象最能显示出南阳汉画像石的雄伟意境。?

   3. 和谐意识?

   和谐意识是南阳汉画像石的刻意追求。南阳汉代工匠以朴素的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来表现画像中的和谐关系。万物皆秉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都处于一种美妙状态,组成有节奏的生命存在,从而创造和谐境界。?

  首先,人与神和谐存在。南阳汉画像石有大量人神共处的画面。南阳县草店出土的神兽、门吏画像,上刻二神兽,下刻二门吏,神兽与门吏的画面象征着人兽和谐相处。南阳汉画像石的伏羲、女娲形象均人首蛇身,在神的意志下让二者合为一体。另外,画像的许多神兽都为兽身人首,结合得微妙自然。?

  其次,人与兽和谐存在。羽人是南阳汉画像石经常表现的题材。它的出现常伴随着动物,所以给它插上翅膀,让它似飞禽一样翱翔于天地之间。人与兽斗、人与牛斗是南阳汉画像石的另一题材,在兽斗与牛斗中,人丝毫没有惊慌失措之态,反而有玩耍动物的安闲与滑稽,人与兽似为亲密的伙伴。?

   再次,兽与兽和谐存在。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动物表现为主要内容。龙与虎、虎与熊、熊与狮、狮与豹,或者牛与象、象与凤,这些不同类别、不同性格的动物出现在一起的画面很多。它们多表现为争斗与运动场面。但在画面上均以祥云缭绕,呈现出祥和、温瑞的情趣。?

   南阳汉画像石所表现的三种意境,体现出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它改变了商周图案的工整、平谨表现方法,摆脱了写实描绘的客观物象束缚,出现了创作灵感,以完美的意境表现了汉代社会的精神与思想。?

   (二) 线性韵律?

   运动创造了艺术,南阳汉画像石中无论人物、动物、自然现象常以运动的形态出现。

  第一,行如流云的运动。南阳汉画像石以特殊的亲情关系表现动物的运动。无论是凶猛的虎、豹、狮、熊,温驯的牛、马、猪、羊,祥瑞的凤、龟、象、鹿,神秘的麒麟、天禄、辟邪、飞廉,都处于运动状态。为了表现运动的力度,画像常改变立体静止的空间外貌,把它们的孤立形象加入到流动的虚灵空间。这种运动有极高的速度,以飞动的图像与云气交融结合,似为生命与信念神游天人之间。如雷公画像的三只翼虎,形体被高度概括、拉直,似三道闪电出现在空中。狩猎画像中,犬似利箭,马似海啸,它们正疾速追逐拼命逃窜的鹿。迅速运动使南阳汉画像石的动物形象显得栩栩如生。?
  在运动状态中,“速度的改革不仅能够使人们看清物体的表现特征,而且还会使这些物体发生性质上的变化”。(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34页。)飞速的运动感使神话观念盛传不衰。空间所有生灵表现已不能满足汉人对宇宙运动的追求,所以要在前人创造的龙的形象上尽心进行表现,使龙状如贯天的彩虹,行如飘动的浮云,以流线感觉出现在画面中。?

  第二,周而复始的运动。南阳天文画像中,对天体的运动轨迹有初步表现。画面上出现的阳乌、蟾蜍、星座、云气,都在朝一个方向运行。天体、云气的流动、变化,孕育了不竭的生命。南阳汉画像石中经常出现循环流动的天体与云气,某些有象征作用的人或动物形象,也依天体运行轨迹方式表现。循环运动使天文画像石表现出流线感觉。?

  第三,节奏明快的运动。南阳汉画像石的人物形象都富于运动变化。其中舞杂、杂耍的男优女伎形象最为典型。南阳王庄出土的舞乐百戏画像,左方三人,一人挥长袖起舞、一人作滑稽舞、一人作柔道之技。袖舞者体态苗条,戏舞者形体憨朴,柔技者体形柔和,三者形成刚与柔、直与曲的节奏变化。明快的节奏体现出了和谐的运动形式。画像中三个人物的细节都被概括,腰被束细,身体被拉长,舞姿极其讲究流线之美。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形象,也富于明快的节奏运动,他们的身体呈S形,有种力量聚集的内在节奏,形成了S形的运动曲线。?

  第四,点、线、面构成的运动。南阳汉画像石注重画面形式的表现,如“嫦娥奔月”画像,嫦娥、蟾蜍为面,星宿为点,云气为线。点、线、面形成了动势,点附着于线,线推动了面,整体在流动,位置在变移。康定斯基指出:“点是最简洁的形态,”,“点锲入基础平面”,“线是点的运动轨迹。”(康定斯基:《说艺术的精神》,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110页、128页。)点的汇集、点的运动与集合形成了线与面,面是构成视觉形象的最基本因素。南阳汉画像石的图案表现成功地运用了点、线、面构成规律,来表现运动观念。?

   南阳汉画像石的线性表现来源于生命的运动。内在生命力是其产生与发展的决定因素,线的表现形式使形象昂扬激越、灵秀飞动、虎虎有生。南阳汉画像石以宇宙阴阳二气的谐和为根本追求,以气韵生动作为最高目标,线性韵律是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之一。?

   (三) 画面构成?

  视觉造型的画面,广义带有无限空间的含义,狭义是指平面延伸的术语,艺术范畴的画面一般具有平面造型的特点。中国艺术对画面的认识有相当漫长的过程。原始彩陶、三代器物均为循物造型,表现在对器物进行装饰。汉代由于墓室型制与材料的改变,汉画像石形成了完整的视觉平面――画面。然而就画面本身的艺术语言来看,南阳汉画像石比较完全地摆脱了器物装饰图案的影响,每个画面按照视觉规律进行单独的设计与构思。这种画面依存于汉墓墓室的主要构造位置,根据构造部件 ――石材的大小宽窄而决定幅度。有时也有较大的结构石材形成的大画面上,分成若干的小画面。因此,形成了南阳汉画像石鲜明的画面特点:第一,一石一画或一石多画,每画即为一个完整的画面,并置的画面往往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关联性;第二,每幅画面有统一的题材内容;第三,每幅画面有完整的构成方法;第四,画面幅度大小符合形式美的原则。?

  南阳汉画像石画面有横宽、竖长、长方几种形式。横宽与竖长,两条边的比例没有一定之规。横宽画面,一般宽与高的比例在3∶1至6∶1之间,车骑出行等类的长幅画像横宽达4米,而高仅0.35米,宽与高达到11∶1。竖长画面长与宽之比在2∶1至5∶1之间。尺寸比例依照汉墓的建筑规律而确定。由于中国建筑的发展以木结构作为主要技术,竖向空间发展受到限制,所以横向序列展开为传统方法。汉画像石墓模仿地面的木构建筑,因此汉墓高度被限制,宽度得以展开。画面以石构部件的位置进行刻饰,由于这些构件极其讲究建筑尺寸,所以画面大小也符合人们的视觉原则,取得赏心悦目的效果。这些完美的画面尺度与形式不仅为南阳汉画像石增加了视觉美感,而且一直成为中国画的构图款式。在中国画成熟发展的今天,它仍是画面尺度的最佳比例选择。?

   南阳汉画像石的画面通过线性韵律表现了极其深刻生动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

   二、 地位与影响

   (一) 南阳汉画反映了中国的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统等未记载的文字,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想象,在中国远古巫术礼仪与图腾活动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而龙飞凤舞的意徽及动物崇拜,又产生了审美意识与艺术创作的萌芽,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减化与抽象化为纯形式的几何符号。这种由动物形象符号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过程,即为一种象征形式的演绎过程,其形式与民族的信仰及传统观念紧密相连。?

  先秦时期的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当中国北方逐渐摆脱远古巫术束缚,受到礼乐文化的影响时,中国南方楚地尚保留着绚烂生动的远古文化传统。至汉遂形成了楚汉浪漫主义。这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中国古代的一个伟大艺术传统。在这个传统的旗帜下,南阳汉画像石戴着原始艺术的花环,秉承着楚文化的灵气,显示着中国的纯粹艺术精神。?

  南阳在西周时属申吕之国,后又曾为韩、秦之地,但附属于楚的时间最长。地域相近,文化传统相通,南阳汉画像石自然地体现了楚文化所代表的中国纯粹艺术精神。“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富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与同期同类的艺术形式比较,苏鲁豫皖区、陕北区汉画像石重儒家礼乐教化,表现形式规整严密,某些画面简直就是儒家礼乐教化的图解。尽管苏鲁豫皖区的南部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但是从整体上没有突破该区的艺术风格束缚。南阳汉画像石既有楚艺术精神的深厚积淀,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楚艺术精神毕竟是在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比较单一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可以代表中国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但是作为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思想与理念精神代表,尚缺乏历史的实践与认可。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产生于两汉的中心文化区域,它以博大的胸怀吸纳南北文化之精粹,同时又对全国汉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东汉士人常“游戏宛与洛”,洛阳与南阳相距不远,洛阳为“帝城”,南阳为“帝乡”,在文化内涵、文化传播方面都有着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汉画而言,洛阳有富丽堂皇的汉墓壁画,南阳有深沉雄大的汉画像石,后者在民间有着更大的影响。从南阳汉画像石墓的墓制及出土的墓志铭来看,中等阶层人物墓室为数不少,说明南阳汉画像石的普及性与社会观念的认可性。就视觉样式的确定,南阳汉画像石应是汉代文化的集中显示,是汉代艺术精神的主要代表。从远古土著的图腾意识,到楚地崇尚生命运动与活力、强烈向往自由的文化传统,再到南阳汉画像石的绮丽神秘、博大精深的宏伟艺术形式,我们似乎可以理出一条中国纯艺术精神的发展轨迹:它曾经受到青铜饕餮艺术的桎梏,儒家礼乐精神的影响,但是,生命与艺术结合的活力冲破了桎梏与影响,旺盛地发展起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视觉图形演变过程:原始彩陶――楚画――南阳汉画像石,这种艺术的发展显示出生生不息的活力。通过南阳汉画像石的纯艺术精神理解,我们可以确认中国艺术的观察特性与艺术感觉,以扩展我们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再认识,加深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

   (二) 南阳汉画标志着中国绘画的成熟?

   艺术精神转化为视觉样式,南阳汉画像石标志着中国绘画的成熟。中国画的空间章法、骨法用笔、气韵与力度几乎都可以从南阳汉画像石中找到源头。?

  中国画的空间构造,有别于西方绘画几何的透视画法――光影的透视法、空气的透视法,显示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ZW(〗《淮南子・天文训》〖ZW)〗。中国画的对象不是和宇宙虚廓化为一体的生生之气,中国画所表现的宇宙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中国人视这虚空为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认为它具有内在的创造力。所以中国人的画法常由远至近,利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概括地说,中国画的创意是以不动的形象显示画家虚灵变动之心,中国画的手法是以微小的一管之笔,拟现太虚之体。?

  笔法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笔墨表现精髓是“强其骨”。“骨”是落笔入纸时所发挥的一种力量,以骨为质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对 “风骨”的理解:“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骨”要与“风”糅合,“风”引发情感,可以动人。中国画把情感注入骨力,使骨法用笔成为传统绘画的主要视点。?

   气韵与力度是由空间章法与骨法用笔而产生的艺术感觉。毫无拘束的空间表现使中国画于有限中表现至无限,又由无限中回归有限,用太虚与混茫暗示或象征永恒。中国画的笔法是流动有律的线纹,不是静止立体的形象。这种线纹具有极强的生命感,充满着力度,呈现一派动势。?

  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画发展的开始。南阳汉画像石具有中国画起始发展的特征。它的早期画像多在墓门,常以建筑图像饰之。无论厅堂或楼阁都处于通透状态,神与兽、人与灵、植物与神气共存。它表现出中国人的最早宇宙认识与庐舍有关,从庐舍得出空间概念,再用画面的空间章法进行表现。从西汉到东汉,南阳汉画沿着这条艺术道路精心安排画面空间。尽管也表现了“二桃杀三士”、“鸿门宴”这样的历史故事画面,但都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第二十一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朴素空间观进行表现,使画面空间呈现奇异的章法变化。南阳居南北文化交会之地,既得商周钟鼎彝器图案花纹之骨力,又得楚漆器画像表现之灵气,加之始以动物表现为重要内容,因而画面出现了山泽原野与天地大气流衍交融、神禽异兽活动其间的各种流动有律的凝重线纹,是骨法用笔的最早典范。南阳汉画像石极力表现宇宙的秩序与力量,表现天地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与和谐,出现了音乐的韵律及书法的力度。其画面往往以运动状态出现,神兽、羽人插上双翅,嫦娥摆动蛇躯,云气在翻舞飞腾,星体在回旋滚动……画像出现了和谐的气韵与强烈的力度。?

   (三) 南阳汉画反映出民间美术的作用?

  由于南阳汉画像石为民间画工所制,所以它常常被中国美术正史所忽略。其实中国的本元文化即是工艺文化。工艺文化产生了装饰艺术形式,形成了工艺性的绘画,进而工艺性绘画发展为宫廷美术、民间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于魏晋时形成,宫廷美术与民间美术于汉代形成。两者比较,民间美术是宫廷美术的基础。宫廷美术以宫廷壁画作为主要表现题材,然而现在只能靠文字记载去臆想当时情况。而汉画像石的丰富遗存则显示出汉代民间美术的重要作用,南阳汉画像石作为两汉中心区域的民间美术更有其特殊价值。?

  第一,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层人士墓室的装饰,反映了比较普及的民间美术情况。它表示民间美术开始以一种绘画的独立形式出现。彩陶艺术与青铜艺术虽然具有鲜明的民间美术特点,然而图像附着在器物上,是循物造型的一种装饰,其民间美术意蕴因器物实用功能的限制而不同程度地被削弱。南阳汉画像石虽然也是墓室构造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画像只饰在墓室构造石块的某些位置,客观性能已成为墓室空间的一种装饰,画面的意义也和墓室的结构脱离开来,成为了独立的美术视觉样式。应该说,这是一类存在于现实生活的美术图形。迄今在南阳地区发现的两千余块汉画像石,用比较统一的手法去表现丰富的内容,以展现汉人的理想与希冀,表现了其广泛的民间流传性。另外从画像题字看,画像石制作有一人总负其责,也有画刻分工,还有“画师”与“良匠”的称谓。看来,有一批专职民间工匠在从事汉画像石的制作。制作的工场实际是汉画像石民间美术的宣传场地,起到发扬光大美术作品的作用。总之,南阳汉画像石集中地反映了民间美术的早期形成概况。?

  第二,南阳汉画像石应代表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个辉煌发展阶段。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汉代美术表现了民族的纯艺术精神。这个时期民间美术与宫廷美术有共同的审美要求,民间美术真正成为社会的美术基础。随着汉末佛教传入与魏晋南北朝的人文觉醒,佛教美术在社会积极传播,文人士大夫美术也逐渐与宫廷美术并存,而从事民间美术的画师与工匠也逐渐与宫廷美术并存,向文人士大夫美术靠拢,民间美术逐渐失去了在美术殿堂中的重要位置,以至于两千年来,没有把民间美术列入中国美术的正史中。?  

   因此,对南阳汉画像石的民间美术再认识将弥补汉代美术史的研究空白,同时也将更正中国美术史忽略民间美术位置的一贯性结论。?

   (四) 南阳汉画反映东方与西方美术的不同特征?

  南阳汉画像石以表现动物著称,它植根于人类的远古传统。世界美术史的发展,始起的绘画雕刻均以动物为题材。远古人在岩洞石壁上按巫术要求,涂上色彩,绘制动物形象。它们叹服动物的强大力量与狞厉之美,所以很自然地在岩画上增添了巫术色彩。这个阶段,东西方同具有天真童心与浪漫诗情的审美认识。然而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东西方美术却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希腊人决定了西方思想走上了科学的道路。”(L・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西方人不倦地对自身进行研究,对知识的好奇心胜过对自然的同情心,对动物的感情逐渐转移,走上为自身利益而无止境地追求真理的道路。西方人开始欣赏人体美的比例、秩序、和谐、平衡。庞贝古城遗迹壁画,人物如立体雕刻的摄影,沉重静谧。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绘画已经趋于写实手法。?

  中国人在自己的记忆里始终保持原始时期的经验,并把与动物世界的友善关系,从最遥远的上古一直带到文明时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把对生命之物所包含的同情心深深植根于艺术大地上。在这种得到和谐处理的生活之中,有着一个深入人心的神话与传统的世界。中国人对鬼神没有恐惧,对法规没有反感,他们过着凡人的生活,向往着神灵的世界。当然,这种向往一是比较淡漠而随意的,“祭神如神在”,但在宗法社会中,对天地神灵、祖先神灵的经常性的祭祀活动,使人们对神灵、神兽自然而然产生恭敬之情,这就给汉画带来一种人神若即若离、扑朔迷离的情调。西汉时期,中国绘画已有写意追求。?

  若以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与西方古希腊艺术相比较,可以看到东西方美术的某些不同特点。日光明丽的地中海使一切物象轮廓清楚,碧绿的海水使思想游离于清明的逻辑与几何形中,这时神秘奇诡的幻觉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愉快明畅的人生。神殿建筑与人体雕刻成为希腊艺术的两座高峰,表现了希腊人的理想追求。南阳居于汉代中心地区,既承接楚文化神韵,又有东汉开国雄风,汉画像石中始终保存着巫楚与动物亲善关系的传统。丰富的动物形象经常在变幻着姿态,引发着奇异的幻想。南阳人给予动物极其凝重的关注,视作生命的再现,甚至把动物视为人间与更远、更深的神秘世界之间的一个连结物。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汉人不喜欢热切探求事物性质,而以阴阳五行的信念注入到对动物的感情中去。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的动物已不再单单具有动物属性,而具有神化的感觉。因此,南阳汉画像石充满了生命的动感,线条奔放而流畅、气韵和谐而生动。动物被包括进汉人的宇宙生命这一意识中。南阳汉画像石成为与西方艺术交相辉映、保持远古传统的中国美术代表。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9:36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