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古今文学]王鸿儒的试问创作

王鸿儒(1459~1519年),字懋学,别号凝斋,南阳县人,明朝前中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少小聪慧,敏悟绝人,官至户部尚书。1519年病卒于任上,身后谥文庄先生。王鸿儒在从政生涯中,勤勉努力,且颇知法度,是故政绩卓著;他更是一位学者,博古通今,且治学严谨,影响到他的为政为生为文的态度:尚实而恶虚,甚至质朴过甚,有些古板。王鸿儒一生积极入世,虽则晚年因病等萌生退意,但他终未归隐。

   关于王鸿儒的创作,今存有清末民国年间南阳文人张嘉谋依古本编修的《王文庄公凝斋集》(四册),可见其作品是较丰富的。从体裁上划分,可基本上分之为诗与散文两大类。

  一、 王鸿儒的诗歌

   王鸿儒的诗包括有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等,颇为繁杂,就其内容可细分为感事诗、咏怀诗和记行风景诗等。?

   感事诗是对现实有感而发的创作,内容上多揭露时政腐败,同情民生疾苦,寄托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思,类如新乐府。在王鸿儒的诗作中,这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此类诗以《过武宁关》等较有代表性:

  西风动边朔,千里尘沙起。枯蓬岂无根,流转何时已。哀哉塞下人,不幸遭驱徙。朝为中华民,暮作胡地鬼。婉婉掌上珠,盈盈机上绮,一旦堕污泥,不复登玉体。君仁岂汝忘,将帅谋多鄙。遂令犬羊郡,纵横摩吾垒。吾闻汉唐时,名将不胜纪。英雄今岂无,谁雪边民耻。

  这是一首写边民生活的诗。王鸿儒在晋为官九年,多次游历河朔边疆,眼见边民受外族入侵、颠沛流离、惨遭蹂躏的灾难,而戍将无能,难以安边保民,退敌卫国。诗人深为忧虑,故为此诗,表达对边民悲惨生活的无限同情,对边地守将的不满及对名将英雄的呼唤。同情边民困苦生活的还有《和山阴分司壁间韵》:

  落日高城鼓角悲,遗民兵后不胜疲。烟尘惨惨浮关口,蒿棘梵梵被水涯。土瘠税租常苦重,年登妻子尚啼饥。壁间秀句休磨灭,万一朝廷要采诗。

   这首诗写的也是边民生活,但和上首重写“战乱民苦”不同,本诗重写“剥削民苦”:土地荒芜,租税苦重,民不堪命。尾联则把解救人民于水火的希望寄托给朝廷,表达了诗人一种无奈的愿望。感事诗除上述之外,还有侧重于指斥时弊的诗,如其《忆昔》:

  末世乏奇节,在位多碌碌。胡广事不理,公孙学复曲。卑体媚权宠,诬士恣贪黩。不顾国事非,焉论身名辱……

   为官者碌碌为政,只知媚上邀宠,贪污腐化,恣意妄为;世风日下,卑污横行……“国事非”尚不顾惜,“身名辱”何足论哉?诗人愤慨地指斥如此世道为“乏奇节”的“末世”!?

  抨击时政,伤悼世风日下;关心民生,同情人民疾苦。此类诗句散见于王鸿儒的很多诗、赋中。如:“怅淳风之既远兮,世日变而趋卑;纷背公而诬上兮,心几亡乎是非。……水与蝗又竟出兮,民卒岁而无衣;困贫贱之苛政兮,孰休息之敢希……欲叩阍而上诉兮,俨虎豹之扦持……”(《幽怀赋》);“去年大水遍河朔,沿江南北淮左右。船行屋脊并树梢,人畜敞川莫能救……至今尚余流离子,满路累累老兼幼……”(《大风》);“不逢良稼如云起,但见饥民似水流”(《燕南道中睹流民有作》);“世竟趋金帛,谁思振纲纪”(《有感》),等等。从这些诗句的字里行间,分明显现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王鸿儒诗作当中最多的还是他的咏怀诗。诗人不满时政,不流时俗,加之晚年多病,故此类诗中,多把叹老叹病、不满时事和思归望隐的情绪结合起来,直抒胸臆,抒情性较强。如其《一日复一日》、《久宦》:

  一日复一日,一岁复一岁。容颜谢旧丹,步履添新惫。自顾非金石,焉能久不坏。既无经世才,又乏入世态。南阳旧业存,先圣遗文在。归哉娱暮年,功名非所赖。?

   久宦寡谐适,频年谋便安。逢人言动错,居世古今难。老免班鸳鹭,归当匣镆千。青山与黄卷,饮罢任情看。

   年老、不流时俗、为政不顺遂、为生多坎坷,使诗人难免向往出居尘外之念。这两首诗中,诗人把为政、为生之艰辛和归隐结合起来,内容复杂些;而在《叹老》、《思隐》中,诗人单纯表达了因年老多病而思隐的心情:

  九月衣裳已著绵,精神足验不如前。志惭老骥思千里,饮异长鲸吸百川。黄纸红旗销旧念,短衣匹马度残年。病来谢客门阑静,卧看金凫一缕烟。?
  八年巡属倦经行,未遂骞裳百念生。忧世固如忧病切,爱官终比爱身轻。枕中富贵谁非梦,壶里乾坤我独惊。指日青山归辟谷,肯教人识休伯名。

   在《雪后》诗中,诗人则单纯直接地表达了归隐之志:

  楼台雪后绝烟霏,院落萧然客到稀。檐滴碎如珠脱串,木冰明似铁为衣。恶声每厌枭东徙,倦翮常欣退飞。千卷旧书田十顷,江山信美不如归。

   雪后客稀,院落萧然,百无聊赖,归隐之念遂生。?

   王鸿儒的咏怀诗成就最高的当属其《京华秋兴》二十首:

  烈烈风声萧萧寒,不胜惕厉一凭栏。居官禄厚诚多幸,作客年深自鲜欢。渐老已思灵寿杖,得归须制隋游冠。南山秋色东篱菊,应待渊明醉里看。(其二)?

   神京再到已三春,无补何颜列缙绅。忍欲忍贫平日志,畏寒畏暖暮年身。飘蓬似梗须知止,从革如金敢避辛。老病自怜非业就,曾持何时报君亲。(其九)

   综观这些诗,可见年老、多病、孤独,这些和萧飒的秋景结合起来,给人以郁闷、压抑的感觉,读来凄婉动人。?

  表达人生感慨、抒发归隐情志的诗句在王鸿儒的诗中还有很多。如:“济时功业远,涉世道途艰”(《自五台山赴崞县中途值雨》);“鬓发光阴速,功名道路长 ”(《自大安驿晓起赴寿阳县》);“衰残已少风云气,寂寞唯思野水滨”(《闲坐写怀》);“何时大泽深山里,野服人呼物外仙”(《乘凉》);“何当行役休,遂此股肱情。得与二三子,终日临池坐”(《游晋祠观叹老泉》),等等。时政腐败,世风日下,加之诗人的愚直而处世的艰难,打击着他的政治信仰与人生追求;尤甚是晚年的体弱多病,更加重了他却仕归隐的情结。然根深蒂固的济世忠心,政治家的责任,使他终未归去。诗人在《二月十六日至裕州,十七日狂风大作,病不能即路,复住一日》中说:“宦情久似浮云薄,争奈君恩未有涯”,足见其忧国忧民而不忍离去的心情。明代杨衍嗣说:“诗如《秋兴》二十首,具见老杜之忠爱”(杨衍嗣:《跋〈王文庄公凝斋集〉后》。)。所以,诗人总在求隐而未隐中煎熬挣扎着,其抒怀诗可见其心迹。?

   王鸿儒的诗作中,亦有不少记行风景诗。诗人一生游宦,大江南北,足迹所至,每兴发即歌咏之。此类诗长于写景,并融注了较为丰富的情趣,最有代表性的是《晓出五台县》:

  晓出五台县,林端散晴旭。忽然白云生,俄而遍岩谷。山灵非恶剧,游子自刺促。须臾峰峦出,远近如新沐。是时秋已半,川原初落木。暗蛰吟豆根,朱枣晒茅屋。杂花谢幽香,佳树凋浓绿。道狭惊眠鹑,草深没鸣犊。天气万里清,禾稼连村熟。黎民尽展眉,行旅频游目。我方抗尘容,归期讵能卜。深情托短谣,不计辞单复。

  诗中描绘一幅晋北中秋原野的自然景色和秋收的美丽景象,流露出诗人爱民、爱田园的情怀;文笔清丽自然,朴素直率。王鸿儒的诗中写景佳句颇多,如:“雪藏涧谷时时白,烟锁峰峦处处苍”(《过武宁关》);“积雪莽亘野,坚冰塞长川”(《灵石道中晓行有作》);“黄花村落鸡声午,红叶关河雁影秋”(《九日三司同登山西省城西南角楼会饮》);“冥冥细雨昼连绵,薄暮俄看霁色鲜。万斛隋珠星丽密,一奁秦镜月清圆”(《中秋对月》);“残英未脱犹蝶,森木全疏尚带蝉 ”(《京华秋兴・其一》),等等。?
综观王鸿儒的诗作:诗意明晰,抒情真挚自然;写景状物,准确生动;语言朴素,风格清新。其诗无深奥艰僻之蕴,无绚烂多彩之姿,内容重于形式,这与诗人一生重求道明理有必然的联系。

  二、 王鸿儒的散文

  王鸿儒的散文数量颇丰。从体裁上来讲,多而杂:有“序”、“记”、“文”、“论”、“辩”、“议”、“书评”、“杂录”、“传”、“墓志铭”、“碑文”、 “赞”等等;从内容上讲,有记实性的、应酬性的、学术性的、史论性的、政论性的,等等。而其中思想、艺术价值较高的当属他的“序”、“论”、“议”、“辩 ”类散文,它们多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及史实的见解,多属政论、史论文范畴。如其《〈三公篇〉序》中,主要阐述了为臣之道:君主代表国家,国治则需君仁、君义、君正,而这一切皆需为臣者“格君心之非”,尽心辅佐君主。因此,要求为臣者不只要精心为政,且要德才兼备。文章表面上是泛论为政之道,实乃隐含对当政者乱政的不满和对时政的警告。在《读〈战国策〉》中,王鸿儒对史书中的“吴败于越,在于不听伍子胥规劝,在越国大饥时济其粮草”的论断进行了批驳,指出了吴国之败,根本在于其国内不治,民心背离。在有些文章中,王鸿儒则直接关涉时政:如《念乱论》中,论述了国家安定的重要性,呼吁世人皆应怀念乱之心,行事以礼,治国安邦。在《〈荒?政・?治盗〉议》中,作者对现实中盗贼横生深为忧虑,并提出了自己的治盗方案:招募勇者,利之以重赏以治盗;或用间谍,施以“ 反间计”以瓦解盗贼。在《治河私议》中,他又针对黄河为患,提出了自己的治河方案……总之,他的政论、史论性文章,皆显现了他为人臣的忧国忧民的拳拳忠心,这可作为其政绩卓著的一个说明。?

  王鸿儒的散文总的来说,表意明晰,务求其理;文风朴素、自然,不事雕琢、铺张――与其诗作风格是相通的。王鸿儒指责辞工而意拙的文风:“自古文士之论,多夸而少实,好骋浮辩而不稽事情。读其辞则是非利害真若指掌,考其实则背而驰焉者,往往是也。此盖其求工于文,故立意造词,务出新见而不蹈故常;其意诚奇,其辞诚工,其实则不然也。”由此可解其散文的特点。董其昌评王鸿儒诗文曰:“其诗文以自得为宗,自然为趣。其才无所不骋,而驭之以法,不为战国之纵横;其学无所不阙,而束之以裁,不为六朝之雕绘;于境无所不收,而以情附境,不为庄列之宏恢;于情无所不摹,而以礼定情,不为屈宋之怨诽。”(董其昌:《重刻〈王文庄公集〉序》。)明代黄臣引用古人语曰:“为文不关世教,虽工何益?”(黄臣:《书〈凝斋集〉后》。)显然,一方面论其创作重于世教,另一方面客观上道出了其诗文“不工”的特点,而黄臣对此加以褒扬。类如黄臣评论的还有杨衍嗣,他在《跋〈王文庄公凝斋集〉后》中说:“虽有作者,非雕绘于词采之末,则摹写于情景之间。又或猎僻以为奇,取俚以为真古,虽博而不洽词,虽华而不可适于用者,间以有焉。以之而进于朝廷,则不足以裨政治;以之而置于词林,则不足以鉴古今;以之而布于学宫,则不足以励风教。亦奚贵乎?”当然,这些评价难免囿于褒美而失于偏颇,但客观上也都反映出了王鸿儒诗文创作的特点。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9:31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