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古今文学]范仲淹、元好问在南阳的文学创作

宋朝以降,日益浓重的理学气息窒息了人们的创造活力,全国的政治中心也开始向东、向北迁移,南阳失去了后汉以来帝乡陪都、南北枢纽的优越地位,南阳文人之歌吟赋叙似乎显得有些消沉,但帝王文明的熏风并未从此消泯,历代仍有才人出现。知名的如北宋的贾黯(诗文已散佚),南宋的陈鹄、周景,元代的乃贤,明代的李贤、王鸿儒、王鸿渐、李、方九功、彭凌霄,清代的彭而述等,皆以其各具风韵的诗文创作为民族文学增光添彩,续写并孕育着南阳文学的煌煌业绩。

  范仲淹、元好问在南阳的文学创作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幼时父丧母嫁,飘泊异乡,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贫穷清苦的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常划粥而食,刻苦攻读,希望有一天能展平生之愿。1015年范仲淹考取进士。公元1040 年,西夏侵犯延州(今陕西延安),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抗御西夏侵掠,保卫西北边疆。范仲淹虽是文人,但却很善于用兵。他率领的军队军纪严明,作战勇敢,把西夏兵打得狼狈逃窜。故西夏人称他“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百万甲兵”。陕西人称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1043年范仲淹升任副宰相。这一官职,使他有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便和挚友欧阳修、富弼商量向仁宗提出了“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史称“庆历变法 ”。但不久,此举便遭到了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反对,遂被罢去相位,贬到邓州任知州。?

  范仲淹被贬到邓州后,仍志存高远,坚持以天下为己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勤于民事,实施忧国忧民之举。1044年,范仲淹在邓州东南隅主持辟建了“百花洲 ”,兴建了“春风堂”和“览秀亭”,逐步使这里成为环境优雅、风景宜人的读书场所。1046年,这里正式建立花洲书院,成为邓州的最高学府。据史载,范仲淹那首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书院内新建的“春风堂”上挥笔而就的。篇中通过写景以抒情,转而言志,归结到“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后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了范仲淹雄伟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范仲淹在邓州任知州期间,不仅大力兴办教育,而且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经常深入民间,出入田亩,拜询父老,亲自耕耘。重安抚,轻惩罚,废苛杂,倡农耕。他在《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诗中写道:“长使下情达,穷民奚不伸,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作羲皇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袒露出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和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怀。他希望人们都生活在尧舜盛世,过着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带来的欢乐。?

  同时,南阳人民的勤劳善良,南阳民风的纯朴厚正都给范仲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邓州时的诗作《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中写道:“卧龙乡曲多贤达,愿预逍遥九老中。”还在邓州的另一首诗作《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中说:“南阳本佳处,偶得作守臣。地与汝坟近,古来风化纯。”对南阳人民和南阳的民风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范仲淹不但关心南阳人民、热爱南阳人民,而且对南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很有情感。他在邓州的又一篇诗作《依韵答王源叔百花洲见赠》中写道:

  芳洲名冠古南都,最惜尘埃一点无。?
  楼阁春深来海燕,池塘人静下山凫。?
  花情柳意凭谁问,月彩波光岂易图。?
  汉上山公发斫咏,许昌何必诧西湖。

  对南阳百花洲的旖旎景色倍加赞赏。范仲淹热爱邓州这块土地,邓州人民也十分爱戴他。据史载在他调赴荆州任时,百姓遮道挽留,宋仁宗不得不让他又留任了两年。后来邓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百花洲和百花书院的遗址上修建了范文正公祠。范仲淹和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已深深地印入南阳人民的心中。?
?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因曾在遗山(今山西定襄县)读书,又号遗山山人。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5 岁开始读书,7岁能做诗,被誉为神童。二十多岁时作《箕山》、《琴台》等诗,礼部尚书赵秉文读后大加赞赏,于是名震京师,被称为“元才子”。35岁时登进士及第。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秋,37岁的元好问首任镇平县令。次年春夏之交,调任内乡县令。正大五年(1228年),其母张太夫人病逝,辞去官职,服丧三年,先后寓居内乡县的白鹿原、秋林寺(今内乡夏馆镇)。正大八年(1231年)服满后又出任南阳县令。八月调任尚书省掾,遂移家汴梁。不久,除左司都事,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44岁的元好问被元军所俘,从此开始了他的遗民生活。最初他被编管山东聊城,在此编纂金诗总集《中州集》和史学著作《王辰杂编》。元太宗七年(1235年)移居冠县,并编《东坡乐府集选》一书,太宗十一年(1239年)夏秋之间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忻州读书,专事著书,积极从事文坛活动,直到病逝。现忻州城南十里许的韩岩村,有元好问的坟墓和野史亭,城南25里读书山下元家山村有元好问的后裔。?

   元好问一生从政时间大致为九年左右,其中六年就是在南阳度过的。在世67年,共创作了1774首诗词,而在南阳的6年就创作了124首诗词,约占其全部作品的1/13。因此,可以说在南阳这6年是元好问一生的重要阶段。?

  元好问在南阳“三为县令”期间,正是金政权崩溃的前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连年兵祸,国库空虚,赋敛繁重,民不聊生。面对当时一片破败悲凉的景象,元好问非常关心南阳人民的疾苦。他廉洁自奉,劝课农桑,嫉恶时弊,体恤下情。在内乡为县令时,他有一首诗《宿菊潭》,诗中写道:“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古时称一方之霸为“豪右”,诗意是:我就任县令已三个月了,还没能为百姓谋得一点好处,民生凋敝,贫困不堪,难道不是恶霸劣绅的敲诈勒索造成的吗?充分反映了元好问同情人民疾苦的仁厚情怀和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元好问爱护百姓,怜悯百姓,时时刻刻为百姓的徭役沉重、生活贫寒而担忧。在他的《内乡书斋书事》一诗中,作者这样写道:“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薰。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饥鼠绕床如欲语,惊鸟啼月不堪闻。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意思是深夜下班回家,独坐苦思,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用强硬的手段向百姓征收租税自己于心不忍,但高明的办法又想不出,况且收不到租税,军饷供给没有保障,影响战局,自己又问心有愧。反映了元好问在公余小憩或夜半时分也没忘记百姓们赋役繁重的苦难生活。元好问在南阳勤政爱民的事,直到今天还有许多美谈。相传,有一年,春节将至,惦念百姓饥寒的元好问到内乡县城北三里桥私访,见一户门上贴着这样一幅对联:“是亲戚朋友助我过年,是冤家对头登门要钱。”横批:“白进红出”。屋内有一女子啼哭,屋外一男子持刀迎门而坐,好问上前寻问,方知他们父母双亡,债台高筑,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借以抗债。诗人深表同情,遂赠纹银十两以为生计。据《内乡县志载》:元好问在内乡任职五年,清正廉明,体察民情,劳抚流亡,边境宁静,去任后吏民怀之。?

  元好问在南阳任职期间不仅关心南阳的老百姓,而且对南阳的山山水水也非常热爱。在元好问的诗作中,南阳的佳山秀水、自然风光得到了生动地表现。这些景观,有的气势磅礴,雷霆万钧,如《张主簿草堂赋大雨》:“淅树鸣蛙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山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有的鲜艳明丽,异彩纷呈。如《江城子・寄德新丈》:“春风花柳日相催。淅江梅,腊前开,开遍山桃,恰到野酴,商岭东来三百里,红作阵,绿成堆。”有的清新自然,情韵昂然,如《山居二首》:“斜阳高树挂晴虹,肃肃微凉雨气中。一道鹭鸶花不断,蜜香吹满马头风。” “诗肠搜枯怯茶瓯,信手拈书却枕头。檐溜滴残山院静,碧花红穗媚凉秋。”在元好问的笔下,南阳的山水田园、花草树木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在《十日登丰山》中,他称赞今南阳市区的丰山、白河是“丰山孤秀出尘氛……白水悠悠入暮云”。在《被檄夜赴邓州幕府》中,他歌咏南阳的田园、村落是“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在《临江仙・洼尊石》中,他盛夸南阳的山水风光是“桃花三百里,浑似武陵溪”。南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留在了元好问的记忆里。?

  南阳是元好问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山水风光,更爱这里的人民,在南阳这短短的六年时间里,他结识了一大批朋友。他们一起泛舟淅江水,游憩半山亭,饮酒赋诗,歌咏唱和,指点江山,抒发情感。当时和元好问最要好的朋友有张仲经、杜仁杰(字仲梁)、麻田革、王渥(字仲泽)、完颜斜烈(字国器)、移刺粘合等。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元好问诗词看,元好问和他们之间往来相当密切。例如:《留别仲经》、《半山亭招仲梁饮》、《去岁君远游仲梁出山》、《西斋夜宴》、《邓州相公命赋喜雨》(邓州相公指完颜斜烈)、《邓州相公觅酒时在镇平》等诗,反映了元好问与他们之间真诚的友谊。元好问与他们情同手足,他在内乡服丧隐居时,张仲经、杜仁杰、麻田革还随他一起隐居。他们彼此引为知己,在今南阳境内的白河岸边、丰山之巅、丹霞下院以及新野、淅川、邓州、镇平、西峡等地都留下了他们一起游览的足迹。?

  元好问一生经历坎坷:虽35岁登进士及第却已是第7次参加殿廷试,42岁时虽然被提升为尚书左司员外郎,但好景不长,44岁时即被元军所俘。因此南阳这6 年,虽然时间短暂,却是他一生最美好幸福的时光,所经历的一切都使元好问思念不已,1239年,回到家乡,已经到了“知天命”年龄的元好问,回想起昔日在内乡的山居生活时,仍用饱醮深情的笔墨写道:“我在正大初,作吏淅江边。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菊潭秋华满,紫稻酿寒泉。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父老遮道留,谓我欲登仙。一别半山亭,回头十余年。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九日读书》)对南阳的深切眷恋和浓浓情意溢于言表。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9:30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