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古今文学]张继的《枫桥夜泊》

张继,生卒年不可考,唐诗人,今南阳人。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流传下来的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最初被选入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以后历代诗选都选录此诗,至今影响深远。诗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在吴越漫游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诗篇。?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的景色与感受。诗的首句说明了季候。写出与午夜时分有密切关联的三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半夜里已经月落,想必是在深秋的上弦,整个天幕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乌鸦大约是由于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叫,月落夜深,寒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们对于夜凉的感觉来得格外敏锐。“霜满天”的描写尽管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霜华在地而不在天),但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觉。“ 霜”字在这里当体会作严寒,说“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深夜浸透肌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栖居的小舟,使他感受到身外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这一句,诗人的感觉正是描写了所见、所闻、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把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羁旅者的孤独寂寞感觉和谐地统一起来,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写“枫桥夜泊”的景象与诗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之中,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看到模糊不清的“江枫”和星星点点的“渔火”,这些景物,因为四周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格外地引人注目,动人遐思。这里的“江枫”与“渔火”,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江边,一江中,景物的搭配组合颇能见出诗人的用心,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枫桥泊舟的旅人。这里的“愁眠”,是指江中船上的睡眠,当然不是愉快的睡眠,而是带有羁旅之愁的睡眠。这一夜的睡眠又无人作伴,只有江边的枫树与渔家的灯火与旅人相对。因此说,“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但它又不像“伴”外露显豁。这里确有孤独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之时的那种萦绕于心的缕缕轻愁,但我们从中也仿佛体会到了诗人旅途中面对幽美风物而流露出的微微惬意――从那个似乎很客观的“对”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景物之间有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两句布景密度很大,14字写了6种景,后两句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之时所得到的最深刻、最鲜明、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夜半的钟声。在前两句中,诸多景物固然已从多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其神韵。一般说来,在暗夜之中,人的听觉上升到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这静夜的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仅反衬了夜的静谧,而且显示着夜的深永和清寥,同时,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自然在不言之中了。?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座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彩,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所以用这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是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这一情景的神韵就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而这一首诗的意义便不再只是停留在枫桥秋夜景物画的单一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了的艺术境界。?

  张继生前此诗已传遍国中,与他同时代的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就已选录此诗。至于评价他的诗“清迥”,虽不是专论《枫桥夜泊》,但从此诗的意境和后世的诗评看,移以评之也颇为得当。但确切地说,对此诗的赏析应当与诗话的历史同时算起。欧阳修可算是《枫桥夜泊》的第一位直接的评论者。他在《六一诗话》中写了一段褒中带贬的评论,于是无意间引发了惊动诗坛又持续千年的关于“夜半钟”的考证史,撇开对“夜半钟”的考证,单从赏析的角度来说,自欧阳修开始,根据对诗境诗艺阐释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宋人拘泥于“夜半钟”的考证,明人开始转向对诗艺的欣赏,而清代则重在对诗境诗艺的阐释。在这三个阶段中,对张继此诗的评价也存在着前后继承的三种态度:第一种认为句佳理不通,美中有不足,这是欧阳修的观点。《六一诗话》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这里排除了对“夜半钟”的挑剔,欧公首先在艺术上肯定其是“好句”、“佳句”,只是认为有“语病”,只是“美中不足”,并未全盘否定。第二种认为张继诗是有根据的,欧公并未深察。如宋代的王直方、陆游、张邦其、叶梦得、朱长文、龚明之等十余家,或引前人诗句,或作实地考察,反复证实“张继诗不为误,欧公不察。而半夜钟亦不止于姑苏”(《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第三种认为对张继此诗的评价不应只停留在对夜半钟的争论上。明人胡应麟、清代袁枚可以为代表。《诗薮》外编卷4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所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随园诗话》云:“唐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佳矣。欧公讥其夜无钟声,作诗话者,又历举其夜半之钟以证实之,如此论诗,使人天阏性灵,塞断机括,岂非‘诗话作而诗亡’哉?痴人说梦,势必至此。”胡、袁二人从“神韵”、“性灵”的诗学观出发,直截了当地把对“夜半钟”的争论双方斥为愚弄后人,是 “痴人说梦”。总之,以上三种观点,不论对“夜半钟”的态度如何,包括欧阳修在内的所有评论家,也都认为《枫桥夜泊》是一首历久弥新的佳作。尤其是胡、袁二人的 “神韵”、“性灵”说,把此诗引向以审美的眼光阐发其诗学奥秘的正确轨道,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古代诗歌美学逐步成熟的过程。?

  最后说到后人对《枫桥夜泊》的摹写与点化,据研究张继此诗的学者概算,张继以往,唐宋元明清五代,在枫桥作题咏的人不少于20家,诗逾30首。仔细比较起来,包括孙觌、陆游、高启、唐寅、孙枝蔚等人,都或多或少受着张继《枫桥夜泊》的影响。范成大《吴郡志》云:“枫桥,在阊门外几里道旁,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在历代的“枫桥题咏”诗中,对张继此诗的借用应始于宋代,也以宋代最多。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首并且有一定质量的诗要算是北宋时孙觌的《过枫桥寺》:“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归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犹闻半夜钟。”对此诗,明人朱承爵《存余堂诗话》云:“张继《枫桥夜泊》诗,世多传诵。近读孙仲益(觌)《过枫桥寺》诗云:‘白首重来一梦中’云云,亦可谓鼓动前人之思矣。”孙觌之后,有胡埕的《枫桥》“朝辞海浦千人石,暮宿枫桥夜半钟”;陆游的《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夜半钟”。以上三首对“夜半钟”似乎是情有独钟,也许写的就是当时的实景。而在孙觌与陆游之间,句法上似乎又多了一层传承关系。?

  明代苏州籍大诗人高启《高青丘集》中属“枫桥题咏”者近10首,直接借用张继此诗的则以《将赴金陵始出阊门夜泊二首》其一最为明显:“乌啼霜月夜寥寥,回首离城尚未遥,正是思家起头夜,送钟孤棹宿枫桥。”其二中的“烟月笼沙客半眠”则是明显借用了杜牧的《泊秦淮》的意象及诗句。由此可见,高启的这两首诗是自觉地“鼓动前人之思”的作品。?
  清初擅长七绝而提倡“神韵”的王士祯在28岁时游吴门泊舟枫桥,写了两首诗,题为《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其一:“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舟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其二:“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帐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西樵、礼吉是王士祯的兄长士禄、士福的别号,在这两首诗中,能明显地看到王氏对《枫桥夜泊》的借用。但首者先写夜航,后写夜泊,后者则在旅怀之外加上对亲人的思念。所以与张诗不同,而是更多地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感受情怀。较之宋、明人的借用也是灵活巧妙得多了。?

  以上是对张继诗的直接借用,那么对张继诗中意象的扩展也可以看作是受了其影响的。所谓意象扩展即指将原诗中某一关键意象或佳句或名联铺写充实从而扩展为一首诗。这方面最明显的要数高启的五绝《闻钟》:“日暮远钟鸣,山窗宿乌惊。枫桥孤泊处,曾听到船声。”仔细品味,可以感觉到这首诗就是由“夜半钟声到客船 ”扩展而成的。?

  与意象扩展相反的是意象的凝缩,即把分散几句中的重要意象凝缩成一句,从而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作品的韵味。清人陈廷桂《枫桥泊舟》可以说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山寺昏钟隔水清,溪烟渐暝阖闾城。吴波不动酒船出,终夜月明闻橹声。”写明月之夜,水波不兴,泛舟载酒的静谧,与张继创造的意境不同,虽然“山寺昏钟”可能是当时风景,但也可以理解为对张继诗后两句的凝缩,这样意味更浓些。?

  对《枫桥夜泊》的脱胎点化则是由此而翻新出新的意象,创造出新的诗境。如北宋人赵摹逗退揄淌孪隆芳幢皇凹颐侨衔堑慊恕斗闱乓共础贰!盎窗陡⊥及胍刑欤缴σ牙氤驹怠K晒啬核奕思#┓胖由牖!背卵堋端问肌肪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9:29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