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古今文学]张巡的诗歌

张巡(709~757年),字巡,唐邓州人。《全唐诗》存其《闻笛》、《守睢阳作》两首。这两首诗是作者亲临战阵的真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当时睢阳苦战的记录,因而具有史诗价值。?

   请看张巡的《守睢阳作》: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日晕,分守效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自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开头两句即点明题旨,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旷日持久和面临的危机形势。睢阳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安史叛军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一开始就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从春天开始,一直到这一年的七月,因“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具以拒之”(《通鉴・ 唐纪事》三十五。)。这大概就是张巡自宁陵驰援许远到睢阳时的情况。到了十月,“贼知外援绝,围益急”。到了张巡写此诗时,睢阳城已经到了旦夕可破的危急时刻。当此时,有人建议张巡弃城东走,但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远。”(《新唐书・忠义传・张巡传》。)于是,继续坚守,知不可为而为之。诗中一个“苦”字,包蕴了守城将士多少难以言状的经历啊!据《新唐书・忠义传・张巡传》说:“七月,复围城……至是粮尽,士日赋米一勺……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所以,诗中开头这一“苦”字,既概括了将士们的饥馁之苦,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终日连续作战、裹疮登城的疲劳之苦,客观地反映了睢阳守军所面对的种种苦难。而“孤城”二字则写出了睢阳孤立无援的处境。关于这一点,《新唐书》也有记载:天宝十五年正月,宋州(今河南商丘县)、曹州(今山东曹县)相继陷贼,“谯郡太守杨万石降贼”、“雍丘令令孤潮附贼”,“俄尔,鲁东平(今山东东平)陷贼,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太守高承义举郡叛”。再后来,宁陵亦归敌手。也就是说,睢阳四周郡县先后都由于守将们叛的叛,降的降,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睢阳尚在艰难地维系着。而在这时,御史大夫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但都拥兵自重,坐视不救。正所谓“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日日逼近;一个“危”字展示出孤城将陷的前景。开头这两句诗是对当时战场形势和将士状况的集中概括。?

   “合围侔月晕,分守效鱼丽”,这两句重在勾勒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当张巡自宁陵率3000兵众驰援睢阳之时,会合许远守军也不过6000多人,而贼将尹子奇却有13万之众,20倍于守军。敌军重重围裹,仿佛“月晕”之箍月一般,严实得水泄不通,这就更形象地描绘出了“孤城”的形势。唐军面对强敌,尽管有城池可守,但仍不敢懈怠,于是采用有效阵法,进行警戒和战斗。“鱼丽”,是古代军事上的阵法名称,首见于《左传・桓公五年》,是以车战为主要战斗形式的阵势。根据《左传》对“鱼丽”阵法的介绍和《司马法》的注释:该阵法是以战车居前,以步卒填补空隙,担任牵制和掩护。在周王与郑伯的那场战斗中,郑伯就是采用这种阵法而取胜的。到了唐代的睢阳保卫战时,地理条件和战争形势都变了,战车虽未淘汰,但真正使用战车和运用“鱼丽”阵法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这里说“分守若鱼丽”主要是指在守城战斗时以五人为伍,有如平地对垒的“鱼丽”阵法那样严整而机动灵活。这里透露出唐军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战斗韧性,也显示了诗人作为战场首长那种临危不惧、治军有方的统帅艺术。?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是承接上文而来,极力写诗人对叛军频频进攻的反感厌恶和自己指挥的从容自若。“屡”字写出了敌人进攻的次数之多,“厌”字则表达了自己对敌人的义愤之情和对战尘的厌烦之意。睢阳被围以后,张巡的一切外援被切断,形势异常严峻,而敌人则可以无限增兵。在这种情况下,坚守孤城全凭指挥的正确与斗志的坚韧。《唐诗纪事》记载张巡《谢金吾将军表》云“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47日即有1800余战,那么睢阳保卫战中守军每天要抗击敌军近40次的进攻,可以说无时不在战斗。面对如此频繁的战斗,生出反感厌恶的情绪是在所难免的。但“主辱臣死,当臣效命之时”(同上)诗人想到这是为国家效力,为君主尽命,想到守城的重要意义,仍然无比地自豪,指挥作战仍然是从容镇定。“时将白羽挥”5个字是于血与火之中锻炼出来的轻捷之笔,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而使正义之师的浩然之气上冲牛斗。这就传神地描绘出诗人那仿佛诸葛孔明羽扇纶巾,“指挥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一般的儒将风范,也是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精神的外化。?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是呼应开篇,既写出了战斗的残酷,又是为唐军守城将士雕像。由于战斗频繁,紧张激烈,守备条件又极差,部队的伤亡情况自不必说。这里的“疮”字表明战士们的伤口决非新创,它暗示出军中缺医少药的情况已相当严重,战士们的战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至经久难愈。“裹”字是写将士们不顾伤痛仍旧带伤出战的情态,而“犹”字则是为了展示他们轻伤不下城池的主动性和坚强毅力。“饮血”者自然是重伤号:战斗的创伤痛得他们流下了眼泪,但当敌人攻城时,他们还照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的矮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防守工作。总之,这两句是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当时战地的实况,表现了守城将士与孤城共存亡的悲壮气概和自我牺牲的无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宣言,是民族魂魄的聚结和闪光,将永垂青史,激励后人。?

   “忠信应难敌,坚贞自不移”,这是诗人直抒胸臆,向世人袒露出自己赤诚的胸襟。意思是说:自己忠于君王,又能取信于士卒,应该是不可战胜的。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是永远不会动摇的。据史料记载,张巡等人在雍丘和睢阳坚持抗敌达一年之久,累计消灭叛军近20万人,如果当时守备条件好一点,如果拥兵的藩镇们能伸出援助之手,局面一定会有利于唐军。但是,他们一开始就处于四面合围之中,内无薪水之资,“外无蚍蜉蚁子之援”(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守备条件之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时,曾有人看大势已去,意欲投降,被张巡斩首。“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皇帝,指玄宗)存亡莫之,不如降……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人至,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令孤潮围城之初,亦曾劝张巡投降,“本朝危蹙,兵不能出关,天下事去矣,足下以羸兵守危堞,忠无所立,盍相从以苟富贵乎”(《新唐书・忠义传・张巡传》。)。结果也被张巡大义斥回。令狐潮遣伪使者前往游说招巡,又被张巡斩首。城陷被俘,尹子奇曾问张巡:为什么你每次作战会要眼角破裂,嚼齿粉碎呢?张巡回答:我要吞灭你们这些逆贼,恨不从心。敌人撬开他的嘴巴,发现他的牙齿只剩下三四颗了――可以见出张巡对唐王朝的忠诚是何等的坚贞不移了。就连他的部下也都显示出铮铮的骨气来。据韩愈说:张巡的得力部将南霁云去临淮向贺兰进明求救,由于“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淋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之泣下”(《张中丞传后序》。)。不仅当时亲眼目睹这种场面的人会感激泪下,即使我们现在读起这段文字来,也不禁为之动容。南霁云后来又杀入重围,和张巡、许远共同守城一直到城陷被执,死于贼手。所以说,“忠信应难改,坚贞自不移”,不仅仅是诗人个人衷心的坦白,同时也是所有守城将士赤诚肝胆的写照。一个“难敌”,一个“不移 ”把他们那金子般忠君爱国之心全盘托出,光照日月。?

  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于绝境之中的感慨之辞。但这决不是对个人安危的哀叹,而是一腔报国“心计”无从实现的感慨。诗人对天子要报的只是自己和将士们艰苦守城的经过,想要说明的是,日后城池陷落决非自己主观努力不够,实在是客观条件使然,从而希望天子能够明察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请求天子在他的身后不必进行苛责。事实上,张巡、许远壮烈殉难以后,的确有过不利于他们的议论,张巡的担心和顾虑并不是多余的。因为政治之险恶,人心之叵测,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留下阴影-将士们在前方殊死搏斗,却还要担心身后声名之不保,这确实是一种悲哀。而这种心情又无人向天子诉说。诗的最后一句“心计欲何施”,是说在孤城不日将破,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由实现。到这里,全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从画面进入我们脑际的,既是一个公而忘私、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又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臣贤辅的形象――诗中抒情主人公的身影显得更加高大丰满,更加光彩夺目了。?

  张巡的这首诗除了壮怀激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这一艺术特色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例如,叙述简洁,有点有面,重点突出,叙事中有写景,景中又含情,尤其是对偶手法的运用更具特色。除了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之外,中间八句每两句俱各对仗,而且每副对句又都对仗工稳、自然,且饶有韵致,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张巡的另外一首诗是《夜闻笛》,也是写于睢阳围城之中:

  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这首诗写出了登临危城所见到的围城的形势:胡兵嚣张的气焰、战争的残酷、战斗气氛的浓烈,表达了诗人悲愤的心情和军民戍守、日夜不懈的决心,以质朴的语言唱出了悲凉的战歌。?

  从历史材料和张巡本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像张巡这样忠诚坚毅而又富于军事指挥才能的人,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在当年的安史之乱中,不少人降了贼,但也有不少人经受住了考验,如史子明攻破河阳时,著名诗人元结就组织起义军,保全了15城,为唐王朝立了大功。又如杜甫,唐朝廷虽然没有给他过多的恩宠,但是,当他被叛军俘虏以后,仍然心系朝廷,并设法逃出魔掌,辗转至凤翔,“麻鞋见天子”。这些都是封建时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是忠君爱国的典范人物。张巡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两首诗虽然在艺术上不能算是上乘,但诗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所反映出的精神,以及诗人的功业、人品,都是光照千秋,永垂不朽的!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9:26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