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03-03-27 编辑
[教育文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一、 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 中等专业教育?

  中等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1950年,为适应建国后农业大发展的需要,南阳行政专员公署创办了南阳农业学校。1958年11月在南阳专区卫生训练班的基础上建立南阳卫生学校。1960年创办南阳农业机械化学校。此时,南阳有中等专业学校5l所(其中师范19所),在校学生1.3万人,教职工1 323人。1965年除师范学校外,共有7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 365人,教职工299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部分学校相继停办,中等专业学校下降到2所,学生数降到1 095人。1976年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仅有296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等专业学校得到稳步发展,1978年建立云阳中医中药学校,同年创办河南省南阳粮食学校。1980年建立南阳商业学校。至 1986年,南阳地区共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所,即:南阳农业学校、南阳农业机械化学校、中原机械工业学校、南阳地区商业学校、南阳卫生学校、云阳中医中药学校、南阳地区戏曲学校、南阳地区体育运动学校和南阳粮食学校。开设专业21个,在校生3 760人,招生1 661人,拥有教职工1 557名,其中专职教师552名。此后,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基本稳定。?

   1994年,南阳农业机械化学校更名为南阳工业学校,南阳商业学校更名为南阳经济贸易学校,河南省粮食经济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南阳中医药学校从云阳镇搬迁至南阳市卧龙岗,南阳市政府从多方面努力为这几所学校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全区9所普通中专开设专业47个,在校生8 433人,招生3 491人,拥有教职工2 130人,其中专职教师771人。另外,学科和专业结构也有所改善,工科、经济类专业所占比例持续上升。1997年,普通中专学校进行招生并轨试点工作,这是整个普通中专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被确定为省定招生并轨试点学校,实行部分专业并轨。从1998年起,全市普通中专招生全部实行并轨。这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

  新时期中等专业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教学,强化教学实习,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南阳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奖励。1988年,南阳卫校被卫生部命名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南阳农校被省政府授予“科技扶贫先进集体”,被农业部授予“加强实践教学,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1991年,中原机械工业学校被国家教委、计委、计生委、财政部、劳动部、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南阳卫校、南阳农校、南阳粮校分别被省教委、省计经委、人事厅、劳动厅、财政厅联合授予“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1994年,南阳粮校被国内贸易部评为“国内贸易系统重点中专”;南阳农校被农业部授予“农业中专教育改革先进单位”称号。南阳体育运动学校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体育运动先进学校”;中原机械工业学校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南阳粮校、南阳卫校、南阳农校也分别被命名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

   随着1996年部分高校开始招收五年制大专实验班、1999年普通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中等专业学校面临着生源和学生就业的双重压力,步履艰难。但各学校能够审时度势,找准着眼点,克服困难,奋力前行。?

   (二) 中等师范教育?

   “文革”以前,南阳地区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大起大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增设内乡师范学校,1955年建立唐河师范学校,另改邓县二初中、方城师资轮训班为师范学校,并建立南阳第二师范学校。1956年春将南阳师范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分为语文、数学、史地三个大班进行初中师资培训,当年秋分配到各个中学任教。1957年南阳第二师范学校并入南阳师范学校,邓县师范学校并入内乡师范学校。全区保留师范学校4所:唐河师范学校、内乡师范学校、方城师范学校、南阳师范学校。1958年春,将南阳师范学校、内乡师范学校、唐河师范学校的三年级学生14班,集中于南阳师范学校,进行初中师资培训,当年秋分配到各中学任教。同年南阳专署决定将南阳师范学校并入南阳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增设邓县、泌阳县师范学校。1959年又增设幼儿师范学校和艺术师范学校。后经过调整,县办师范学校缩减。1962年3月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省政府决定裁撤南阳师范专科学校,改为中级师范学校,全区仅留南阳师范学校和内乡师范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师范学校受到很大破坏,停课闹革命。1968年在校学生全部毕业。1972年元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南阳师范学校附设大专班,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进入中师和专科学校学习。?

   1976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中等师范教育得到恢复发展。1977年11月4日恢复唐河师范学校。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新建邓县师范学校。 1985年南阳地区共有师范学校4所,即南阳师范学校、内乡师范学校、唐河师范学校、邓县师范学校。在校学生3 521人,教职工445人,其中专任教师258人。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派遣、调配。新时期,各中等师范学校注意进行教学改革、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986年初,南阳地区对4所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统一命名,分别为南阳第一师范学校(南阳师范学校)、南阳第二师范学校(内乡师范学校)、南阳第三师范学校 (唐河师范学校)、南阳第四师范学校(邓县师范学校)。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恢复原方城中等师范学校,列为南阳第五师范学校。至此,全区共有中等师范学校5所。到1994年,全市师范学校教职工784人,其中教师473人,年招生2 692人,在校生7 264人。?

  中等师范学校为南阳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教育工作者,为南阳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南阳第三师范学校被国家教委授予“优秀中师”称号,1992年和1993年,南阳第一和第四师范学校分别被省教委授予“师范教育先进单位”和“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对各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了充分肯定。 ?

   20世纪末,中等师范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面临同样的困难,各学校为适应形势发展,在改革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五师和二师先后改制为高中,四师和三师先后改制为幼儿师范学校。?

   (三)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中等教育,为各行业、特别是农业培养技术人才。在“文革”前,南阳地区中等专业学校、半农半读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在校学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45%以上。“文革”中,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大都被解散。?
20世纪80年代后,根据上级大办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结合南阳的特点,创办和改建了一大批职业中学。1985年全区共新建和改建职业中学54所(高中 25所,初中29所)。教学班211个,在校生8 962人(高中6 036人,初中2 926人)。共有专业教师627人,其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228人。?

   1986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地委、行署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调整教育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1988年,中共南阳地委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若干问题的规定》。1993年,地区行署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意见》。全区各县(市)按照地委、行署统一部署,以政府统筹,行业、部门主办,教育部门综合管理的精神,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 巩固、发展职业学校?

   1986年以来,全区共改办、新建职业高中30所,其中示范性职业高中13所,内有2所是被国家教委认定的省级重点职业高中,8所是被省教委确定的省级示范性职业高中。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兴办中等职业技校52所。至1994年,全区中等以上职业学校发展到115所,是1985年39所的近3倍。?

   2. 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南阳地区教育局对全区职业学校的专业进行了合理调整,使之紧扣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各学校结合实际,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目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毕业投入经济建设后,很快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生产建设技能。镇平县工艺美术职专,从振兴当地传统工艺需要出发,开设了基础美术、图案设计、雕塑专业,该校毕业生连续6年被县、乡企事业单位聘用一空。省委一主要领导人曾称赞:“镇平县工艺美术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像这样的学校应当多办。”

   3. 改革办学模式,参与科技兴农?

  职业学校积极承担科研项目,为农业高产开发和农民致富服务。1985-1994年,农村职业高中共完成科研项目36项,小发明9项,农田、果林推广应用面积达38万余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从1991年起,农村职业高中开展“校村联姻,共建小康村”活动,学校在当地实行校包村、班包组、学员包户,向农民推广科技。西峡县林业高中为所包村建果园2 600亩,改造老果园1 430亩,改造野生资源1.8万余亩,栽种食用菌1 200多架,使广大农民很快富裕起来。?

  通过以上措施,南阳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效益明显提高。1994年,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级各类技术学校学生占高中阶段的比例,招生数占 62.24%,在校生占55.82%,分别比1985年提高37个百分点、35个百分点。1985-1994年,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达到9万余人,短期培训10万余人。南阳市一职专、南阳县第一职业高中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西峡县林业高中、南阳市二职专、淅川县职教中心、新野县一职高、社旗县职专、邓州市二职高被省教委确定为“省级示范性职业高中”。镇平县工艺美术职专、南召县一职高、南阳市三职专被省教委确定为“预备示范性职业高中”。 1989~1991年间,先后有原南阳市人民政府、西峡县林业高中、原南阳县第一职业高中荣获“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西峡县林业高中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訾新国、朱传义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南阳地区教委、原南阳市人民政府、镇平县人民政府、南阳市第一职业中专、邓州市第一职高被省教委授予“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1994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省委、省政府在《实施意见》中明确了职教发展的目标任务。1995年以后,南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逐步形成一个基本适应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 加大宣传力度,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市教委把每年5月份定为职教宣传月,在该月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和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并在每年7―8月份开展了职教招生宣传活动。宣传活动采取了召开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举办文艺演出,组织宣传一条街,出动宣传车辆,刷写标语,出板报,印刷材料、书籍,在电台、电视台、报纸上开辟专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促进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提高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各级党政领导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

  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同志牵头的“职业教育统筹领导小组”或“统筹协调委员会”,不少县长、市长兼任职业学校的校长。各级领导都积极为职教办实事、办好事。西峡县县长为加快西峡职专建设步伐,多次主持召开县长办公会议和领导联席会议,形成决议,在县城征地77亩,投资1 100多万元。内乡县县长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县职专现场办公,为学校建设解决实际问题。宛城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为解决市四职专实验基地问题,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该校现场办公,为该校征地75亩。唐河县张店镇党委、镇政府无偿为位于该镇的县一职高拨款l0万元,支持学校建设。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南阳市一职专迁建工程进展顺利。?

   南阳市政府为市直职业学校拿出1 376名农转非指标和?2 000?名全民合同制劳动指标,各县、市、区也纷纷出台支持职教发展的优惠政策。西峡县解决100名全民工指标,并征地56亩,筹资80万元建设职教中心;社旗县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规定企事业单位用工必须优先从职业学校毕业生中录用;邓州市决定,从1995年起,市工业职专的毕业生经考试合格,全部按中专毕业生待遇,由劳动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工作,并征地83亩,投入240万元建设职教中心;新野县多渠道筹资600万元用于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南召县多方面筹集资金用于职教发展。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

   3. 采取“三个加强”的办法,巩固、提高职教成果?

   一是加强示范性骨干学校建设。各级政府对示范性职业学校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全市重点职业学校建设投资近3 000万元。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24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6所,省级示范性学校11所。?

  二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各职业学校切实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通过举办各学科专业技能比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99年度,全市职业学校师生在参加省级竞赛中,共有139人次获奖,市职教教研室在数学、种植和养殖3个学科的师生竞赛活动中均获“优秀组织奖”。?

  三是加强职教毕业生就业工作,打通“出口”,带动“入口”。各职业学校均设立了招生就业机构,形成了一支就业指导队伍。全市确立了“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架起立交桥、广开就业路”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各职业学校进行人才预测,深入企事业单位和市场搞调研,采集、储备、筛选就业信息,在省内外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就业网络,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使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 职教改革不断深化?

  改革办学体制,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统筹,部门、行业主办,教育部门管理”的职教发展局面。全市124所职业学校中,非教育部门办学占51.6%。其中,行业、部门、企业办学54所,占43.5%。改革办学模式,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为重点,大胆地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综合考核评估办法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为―体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办学机制,提高了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方面形势的发展,再加上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不足,南阳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课题。市委、市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

   (四) 技工教育?

   技工学校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训和输送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工人。?

   1959年,南阳工业专科学校改为河南省第七技工学校,校址南阳市七里园村,同年又创办南阳专区技校、方城县技工学校和镇平县技工学校,四所技工学校当年招生1 083人。之后,县、社也相继建立技校,至1960年4月,南阳共办技校70所。1961年先后停办。1964年2月省人委决定恢复河南省第七技工学校。之后南阳电厂、酒精厂也创办半工半读学校,当年开始招生。“文革”期间,南阳技工学校被迫停办或转为工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部门积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推动了技工学校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南阳地委、行署均给与大力支持和配合。 1978年8月,省电业局所属的河南省电力技工学校南阳分校创办,归地区电业局领导,后为省、地电业局共管。1984年3月经国家水利电力部批准,更名为南阳电力技工学校,列入水电部部属技校,归河南省电业局直接领导。学校开办两年制的正规班和一年半学制的青工班。1979年,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创办南阳防爆电机厂技工学校,先后开设电工、钳工、车工、钻工、磨工、刨工、铸工、铆焊工和冲压工等专业。同年,兵器工业部所属五家工厂在邓县联办豫西光学技工学校。南阳丝织厂兴建南阳丝织厂技工学校。1980年,兵器工业部河南省炮弹公司创办豫西第一机械技工学校和豫西第二机械技工学校。一技校由红宇厂和向东厂联办,二技校为红阳厂和中南厂联办。同年省政府批准建立南阳地区水利技工学校,归地区水利局领导。1981年6月,经省交通厅批准建立南阳地区公路技工学校,归地区公路总段领导。到1985年南阳共有技工学校9所,在校生2 410人,教职工840人,其中专任教师302人。技工学校的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和加强,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区技工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技工学校根据所设专业性质及社会需要,既招收初中毕业生,又招收高中毕业生,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制一般为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技工学校课程分为文化、技术理论和生产实习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生产实习教学时间与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学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

   由于技工教育是教育不发达时期企业、部门、行业办学的特殊产物,再加上在培养目标上与其他职业教育相似,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技工教育主要履行岗位培训职能。?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南阳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缓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为南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 成人教育的发展

   (一) 积极发展初、中等成人教育?

   1. 农村成人教育?

   (1)扎实开展农村扫盲工作。建国以来,南阳地区的扫盲教育曾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农民教育基本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扫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11月6日,南阳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成立,具体管理职工教育和农民教育。随后各市、县的工农教育委员会得到恢复,为扫盲教育走上健康发展轨道提供了组织保证。?

  在扫盲教育的实践中,各地注意根据成人特点和生产生活需要,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的原则,把扫盲和学文化、学科学技术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使群众既学到了文化,又学到了实际生活中需要的实用技术,调动了广大群众参加扫盲学习的积极性。新时期的扫盲工作比较好地贯彻了“一堵二扫三提高”三个环节一起抓的方针。一“堵”,即抓紧普及小学教育,堵住产生新文盲的渠道;二“扫”,就是对于社会上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抓紧扫除,以便把文盲扫除在最佳年龄阶段;三“提高”就是切实抓好脱盲学员的巩固、提高工作。由于注重扫盲工作同普及小学教育、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堵住了新文盲的产生渠道,扩大了扫盲成果,故而1985年6月经地区验收,南阳市、新野县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无盲县的标准。全区文盲、半文盲率已下降到20%以下,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986年后,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89年,南阳地区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分别成立了扫盲工作领导小组,南阳地区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开展扫盲工作的通知〉的意见》,各县(市)也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深入开展扫盲工作。至1991年5月,全区达到了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扫除文盲单位”标准。1993年以来,各县(市)按照国务院新修订的“基本扫除文盲单位”标准,进一步做工作,至1994年,内乡县、镇平县、原南阳市、南阳县达到基本扫除文盲单位标准。1986~1994年,全区共扫除文盲45.1万余人,15~40周岁的非文盲率由1985年的89.6%提高到1994年的98.74%。1988年邓县人民政府、1991年南阳县人民政府分别被国家教委授予“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1990 年,新野县人民政府被省政府授予“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1992年,镇平县被省教委授予“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

   1995年,南阳市制定了乡镇成人学校建设三年规划。各县、市、区认真按照规划要求,重点加强了乡镇示范性成人学校建设。1996年1月31日至2月1 日,南阳市人民政府在镇平县召开全市扫盲暨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研究制定了农村成人教育“九五”发展规划。会议之后,各县、市、区政府都召开了扫盲暨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县、乡两级政府签订了扫盲目标管理责任书,保证了扫盲及农村成人教育健康发展。1995~1998年,全市共扫除青壮年文盲 11.3万人,1997年全市13个县、市、区完成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1998年,全市各县、市、区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

   (2)强力实施“成教兴农工程”,在普遍开展扫盲教育的基础上,农民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学科技、学知识的重要性。1978年,农民教育由单纯的扫盲开始转向扫盲和文化技术学习并重,并逐步转移为以文化技术学习为主。1979~1980 年,办简易小学、业余中学、农民技校和扫盲班5 990个。办学形式有全日制和半日制,也有分散自学和集中辅导。教学内容有文化技术课、劳动课和政治课。有些学校配备了汽车、拖拉机等大型机械,充实了专用教室,增加了图书、仪器和实验田。共有专职教师1 255人,兼职教师3 359人。为进一步满足农民对科学文化的需求,1981年,邓县、淅川各创办一所农民技术学校。1984年元月15日,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地区教育局发出通知,要求各乡(镇)举办农民技术学校。到年底,县办农民技术学校3所,乡(镇)办27所,有32.2万名青壮年农民进入各类文化技术学校。这些遍布广大乡村的农民学校,成为传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桥梁,对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掌握致富本领,提高思想觉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1987年,南阳地委办公室、地区行署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南阳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明确全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1993年,地区行署颁发《关于改革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从办学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学校建设、扫盲、技术培训、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师资队伍、经费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各县(市)依照地委、行署的要求,结合实际,积极工作,狠抓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到 1994年,经过培养、培训,全区初步形成了60万人的普及型技术队伍,其中1.5万人是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农民技术员。

  在扫盲工作完成以后,南阳市切实把农村成人教育由以扫盲为重点转到以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为重点,按照“发展一个产业,培训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群众,搞活一方经济”的工作思路,一是下大气力抓好实验示范基地建设和科技示范项目建设,让“成教兴农”的星星之火尽快形成燎原之势;二是全面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作用,各级成人学校以“三个一”(一户一个种田明白人,―个自然村一名以上初级技术员,―个行政村―名以上中级技术员) 为目标,积极开展以培训回乡知青为重点的农民文化技术教育,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三是全面启动“5115”成人教育科技兴农计划,即在“九五”期间,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面每年要达到1 000个行政村、10 000个村民小组和50万个农户。各县、市、区把“5115”科技推广计划和“三个一”人才培训计划作为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强力推进,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科教兴宛”战略的实施,取得显著的人才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3)加强基础建设。坚持以乡、镇办学为重点,以开展成人学校评估、验收、达标升级活动为手段,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学校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至1997年,全市乡(镇)、村两级办学面均达100%,219个乡、镇成人学校达省定三类以上标准。其中,一类学校 67所,二类学校73所,一、二类学校占乡、镇成人学校总数的比例达62%。?

   2. 城市成人教育?

   (1)职工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阳的职工教育逐步恢复,并开始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教育停顿。1982年初,南阳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教育局、劳动局、工会办事处和共青团地委联合发出《关于切实搞好职工文化补课的通知》,要求凡1968~1980年初、高中毕业生而实际达不到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以及未经专业培训的三级以下职工,均应补课。全区办起各类职工、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班)58所,培训职工7.6万多名。 1982 年9月12日首次举行全区职工初中文化补课考试,1.6万人参加考试,7 243人领到合格证书或单、双科结业证书。1983年6月后,南阳地区普遍举办各类职工文化学校(班),10万多名职工参加学习和培训。1983年9月1 日成立南阳地区成人教育协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组织全区成人教育工作者、教师和热心成人教育的人士共同协作,以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1982~1985年,全区有23.6万名职工参加各类文化技术培训,全员培训率72%。其中有l0万余人参加全区统一组织的初中文化补课考试,1.7万人参加高中文化课考试,合格率分别为60%、43%,有6 500人取得了单科结业证书。?

   1986年以来,南阳地区认真贯彻国家教委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岗位培训若干问题的意见》,以提高职工实际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为目的,坚持以行业、企业为主的原则,广泛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工作。全区已办较为正规的职工培训学校136所,培训中心92所,干部、职工中专10所。全区共培训干部、职工 150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素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阳地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改革中迅速发展。1986年初,全区有20所,1994年发展到52所(包括函授站)。其中县(市)教师进修学校13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0所,中等会计函授学校14所,卫生函授中专4所,农民成人中专3所,交通函授成人中专、电视函授中专、中建七局职工中专、油田干部职工中专、税务干部职工中专、外贸干部职工中专、供销干部职工中专、公安干校等各1所。1986~1994年,全区成人中专共招生2.58万余人,毕业生达 2.55万人。1991年,西峡县成人中专受到省教委表彰。1992年,地区供销干部职工中专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20世纪90年代以后,职工教育主要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再就业培训为主。

   (2)党员干部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员干部教育主要由各级党校负责,企事业单位建立专门干部学校。1985年,南阳有地级党校1所,县级党校 13 所,地直单位干部学校8所(商业干校、工业干校、粮食干校、税务干校、公安干校、水利干校、银行干校)。从1981年起,南阳地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的要求,制定出《关于干部培训工作规划的意见》,决定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的办法,对各县市、各部门的党员和干部开展正规化理论培训,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共党史、新时期党的建设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等。1985年,全区除在地委党校、教师进修学院等院校开办11个大专班外,又在43所党校、干校、高中分别开办了干部中专班和高中文化补习班,筹办各种形式的刊大、夜大、电大、函授等培训渠道 21种之多,学员达19 420人,其中参加各种大专培训的3 528人,占应培训人数11 453人的30.8%,逐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干部教育网络系统。?
  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围绕解放思想,提高政治理论和管理水平,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开展WTO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群树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观念,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精神,为搞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南阳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党员干部培训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分批选派干部到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接受培训。?

   (二) 强化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

  南阳地区社会力量办学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在积极发展、严格评估、加强管理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各级各类社会力量办的学校由1986年初的67所发展到1994年的125所,共设置专业60余个,在校学员1万余人,结业学员计2.8万余人。1989年,南阳地区教委被省教委命名为“社会力量办学工作先进单位”。?
1996年4月5日,市政府下发《南阳市人民政府转发〈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教委关于整顿我省社会力量办学的报告的通知〉的通知》。经过清理整顿,确认 204所学校为合格或基本合格,停办或撤销了28所不合格学校,全市社会力量办学逐步走上依法办学、规范管理的轨道。1996年7月,南阳市教委被省教委授予“社会力量办学整顿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南阳市教委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办学领导和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设在成人教育科,实行归口管理和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之后,开始对社会力量办学进行采取逐年评审制度,评审结果在《南阳日报》上以公告形式将年审合格学校、新批准学校、限期整顿学校和停止举办的学校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南阳市认真开展了对全市社会力量办学的调研工作,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迅速。到2001 年,全市社会力量办学已发展到510所,其中不具有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高等学校5所,中等专业学校(含普通和成人)11所,高中7所,初中6所,小学 9 所,幼儿园68所,其他(培训类学校)26所;在校生总人数达到61 200人(见表7)。社会力量办学在弥补国家办学不足、缓解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多形式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单靠全日制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干部、职工、农民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愿望。为此,必须采取更为灵活、更为开放的教育形式,多途径、多形式办学。?

  开封师范学院1956年在南阳地区设函授站,文理兼收,学制4年。1960年以后,只招文科。1957年,在教师中举办函授教育,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959年各县(市)设立函授分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函授教育停办。1976年,开封师范学院恢复在南阳招收函授生,以中学教师为主,兼收一部分社会青年。学制为2年制专科。1978年在南阳地革委教育局内设函授站,并招收政治、中文专业本科生。1979年,函授站设在南阳地区教育干校,由该校具体负责。1984年以后,河南大学(原开封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新乡师院、南阳教育学院均在南阳招收函授学员。1985年,招收函授学员610人,共有函授学生815人。1987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南阳师范专科学校恢复举办成人函授教育,招生规模和层次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提高。?

  为加快人才培养,满足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1992年,南阳地区行署以“纪要”形式下发文件,鼓励各高校举办实用人才大专班,高等学校自行确定招生资格,所发学历证书在地区内招工、职称评定中承认大专学历,各高校挖掘教育资源,大力开办脱产和不脱产、校内和校外各种形式的实用人才大专班。1992 ― 1994年,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在南阳地区开设实用人才大专班85个,专业证书班26个,设立函授站34个,为南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缓解南阳人才紧缺压力的同时,部分学校也存在降低学习要求、滥发文凭现象,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这类形式的教育到90年代末自行消亡。

  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于1985年在南阳地区开始设立考点,这种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自学考试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 1992年,南阳地区教委主任马中文作为全国地区级惟一代表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国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讨会,并在会上介绍了经验。1994年全市共有?1 613?人获得本、专科证书,至2000年底,全市已有在籍考生?90 849?人,其中获本、专科毕业证者已达23 439人。自学考试已成为南阳市规模最大、形式最为灵活、经济高效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特别是开展对下岗、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为南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9:00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