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11-04-05 编辑
南阳古今名人录[内容详细]


 1、刘秀
 
    字文叔,汉南阳郡蔡阳(一说在今宛城区瓦店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王朝创立者,自公元25年至57年执政,在位32年。
    王莽末年,连年灾荒,刘秀之兄刘掩在舂陵、刘秀在宛城,同时起兵反莽。公元23年,绿林军人推刘玄称帝,刘掩任大司徒。刘掩因恃功
与刘玄争权,被刘玄谋杀。时任太常偏将军的刘秀正征战在外,闻听兄长被杀,遂驰奔宛城,忍辱负重,乃以韬晦之计,主动向刘玄请罪。刘
玄见其无反意,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行大将军事,命其持节征伐河北。刘秀平定河北后,力量迅速壮大。建武元年(公元25年),
遂在(今河北桐乡县)称帝,后移都洛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卒,葬原陵(在今河南孟津县境),谥光武,庙号世祖。
2、刘玄
    字圣公,汉南阳郡蔡阳(一说在今宛城区瓦店以南)人。西汉末更始皇帝,刘秀之族兄。王莽末年,四方绿林起兵反莽。刘玄参加绿林军
,公元23年被推为天子,在育水之滨(今南阳城南)登坛称帝,年号更始。其后,绿林军节节得胜,昆阳一战,歼灭王莽主力军。刘秀兄弟
指挥绿林义军,以少胜多,大败莽军主力,威名大震。刘玄担心他们是榻旁之虎,遂将刘秀之兄谋杀,翦除心腹之患后,他遂令分兵两路,一
路北进洛阳,一路西进武关。两路乘胜进军,势如破竹。攻克洛阳后,王莽败亡,刘玄移都洛阳。攻占武关后,长安人起兵攻入未央宫,杀王
莽,收取皇帝印绶,并将王莽头送给时在南阳的刘玄,刘玄把王莽的头悬挂在宛城街市上示众。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迁都长安,入居
长乐宫。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乘更始政权内哄之机,攻占长安,刘玄投降,被封为长沙主,后被赤眉军绞死。
3、张衡
     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人,是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著《灵宪》,制浑天仪,造地动仪,在历法方面也
有研究。此外,他还是一位机械技术大师,才情高远的大文学家和画家,对后世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全面
发展的天才。
    敏而好学 。其祖父张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后汉书》载张堪由于品学兼优,被时人誉为“圣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学的熏陶
,祖父的品行业绩对他的垂范作用,对张衡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后来祖孙二人同被列传于《后汉书》,一起名垂史册

    崔瑗是张衡少年时在洛阳结识的学友,著名经学家贾逵的高徒。他文思敏捷,爱好天文、历算。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两人交流见解,共同
磋商,一直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在南阳期间。张衡仔细研究了西汉杨雄著的《太玄经》。他反复阅读 思考,并与崔瑗书信往来,互换心得。最
后,两人都写出了自己各具特色的《太玄经注解》。
1)著《灵宪》
第一,论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结构。第二,月食的成因。第三,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第四,测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第五,重制载
星三千的新星表。第六,五星的运动。
《灵宪》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的里程碑,虽然其中还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
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
2)研创浑天仪
张衡对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另一杰出贡献在于他创制了浑天仪。张衡设计制作的浑天仪,是为了辅以其天文学说---浑天说。
3)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除此之外,他还制作过指南车、记里鼓车和木雕。
4)才高德劭 高山仰止
张衡是一个罕见的全面发展的人物,他除了在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等方面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外,在哲学、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
很深的造诣。
在文学史上,张衡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大文学家。如辞藻华丽、气势辉宏,把汉代的辞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另外,他还首开抒情小赋之
先河。代表作《温泉赋》格调清新,言辞淡雅,令人读之忘俗,是汉代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张衡在文学上的第三个主要成就是创制了以
《四愁诗》为代表的新体七言诗,给后来的七言诗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张衡也是东汉的大画家,他绘制的《地形图》一直流
传到唐代,被唐代张彦远列为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4、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
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5、张释之
       字季,汉南阳郡堵阳(今方城县)人。汉代名宦。初以家资五百万选为骑郎,为汉文帝之侍从官,十年得不到升迁,因不知名欲辞归。
中郎将援盎知其贤,遂向文帝推荐,得到文帝召见。他向文帝陈述秦灭、汉兴之原因,得文帝赞赏,始迁谒者仆射。他力主务实,反对善辩,
凡事善讲原则。文帝重用他,拜为中大夫,再迁中郎将。后升任为廷尉,位列九卿。
6、邓禹
      字仲华,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他少时在长安就学,聪敏好学,十三岁能背诵《诗》,与刘秀为学友
。王郎起兵反汉,刘秀自蓟至信都,命邓禹征集将士,得数千人,攻占乐阳,首立战功。邓禹长于推荐贤能,所举之人皆才干出众,才尽其职。刘秀非常赏识邓禹识才、举才和用才的贤德,每任命和调整将领时,多听取他的意见。刘秀即位,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侯,食邑万户,并
诏扬他“极有忠孝之心,与光武帝谋划营帐之中,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为显著。”邓禹率兵渡汾阴河,入夏阳,击败更始
十万兵将。建武二年,他被更封为梁侯。
     建武四年,他奉命率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王匡南攻,收降刘嘉,击败延岑。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邓禹被定封为高密侯。后被免除
将军职,以特进行朝拜之礼。他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天下已定,常思远离名誉和权势。邓禹还教子有方,不置产业。后来,他的
子孙皆称名天下。中元元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感其功高,拜为太傅。永平元年,病逝,谥元侯。永平中,显宗追念邓为开国勋臣
,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
7、许攸
     字子远,南阳人,三国时期谋士。许攸少年时与袁绍、曹操都是好友。汉献帝初平年间他随袁绍在冀州。官渡之战时,他向袁绍提出了不
要和曹操相攻的建议,但袁绍自以为强大而不纳,此时许攸深感已不可与袁绍为谋,便投奔了曹操。后来曹操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许攸发
挥有一定的作用。由于许攸自恃有功,常戏谑曹操,对此曹操嫌恨之。一次,许攸随曹操至邺城门时对左右说:“不是我的功劳,你们都不能
出入此门”。有人将此话转告曹操,许攸遂被杀害。
8、文聘
     字仲业,南阳宛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名将。文聘原为荆州牧刘表的大将,曹操南征荆州时,他为刘表之子刘琮以全州之地投降而痛
哭流涕,故深受曹操的赞赏,称他“真忠臣也”,以厚礼待之,并任命他为与东吴接壤的江夏郡太守。他在江夏的数十年间,“有威恩,名震
敌国”,使“贼不敢侵”。后赐爵关内侯。文帝时进爵长安乡侯。因累立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 文聘死后赐号为壮侯。
9、黄忠
     字汉升,南阳人,三国时期刘备部将。黄忠早年先在荆州牧刘表部下任中郎将,与刘表侄儿刘磐共守长沙的攸县(今湖南攸县东北)。赤
壁之战后,刘备收江南,黄忠投归刘备。
      建安十八年(212年),黄忠由葭萌(今四川广元县西南)受命回军进攻益州牧刘璋。他常常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其勇毅名列全军之首
,为刘备攻占成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益州平定后,他被任命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随刘备北上进军汉中时,陷阵勇毅,老当益壮
,奋力迎战魏将夏侯渊等。夏侯渊的部众很精锐,黄忠每次都是冲锋在前,鼓励并率领着士兵们,全军金鼓震天,欢呼呐喊声撼动山谷,终于
在翌年夺得了战略要地定军山(在今陕西勉县)。由于战功卓著声名大振而晋升为征西将军。刘备立为汉中王后。黄忠又被任命为后将军,与
前将军关羽齐名,赐爵关内侯。第二年黄忠去世,追谥刚侯。
10、魏延
     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魏延原系刘备的亲信将领“曲部”,后随刘备入蜀,因屡立战功,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提升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掌管汉中地
区的军务。刘备这一任命,使“一军尽惊”,魏延成为蜀汉的第一员大将。
    刘备称帝后,魏延升为镇北将军。刘禅即位后封其为都亭侯。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任魏延为丞相府司马,并担任凉州刺史,统率前锋
部队。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以符节,并被进封为南郑侯。
    魏延以勇猛过人、善于用兵著称,但他性格有些高傲,故当时的人们都对他很客气,避免冒犯他,只有杨仪对他毫不忍让。诸葛亮死后,
杨仪不听魏延的主张、亲率大军南撤时,魏延便率兵抢先南归,互相攻击对方为叛逆,告急文书纷纷上交到朝廷。无能的后主心中无数,结果
使魏延被杀,造成了蜀汉历史上一大冤案
11、邓艾
    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人,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魏甘露元年,他以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封列侯。翌年升为征西将军。魏景元四年年他同钟会大举伐蜀,使姜维一退汉中,再退四川
德阳。这时,他拒守剑阁,冬天十月,又走过七百多里无人之地,凿开山岭,开通道路,修筑桥梁阁道。山高谷深,极为艰险,又加上运输困
难,粮食快用完时,邓艾就用毛毡将自己裹住,沿山坡向下滚,将士们也都攀着树木贴着悬崖一个个接着前进,最后终于袭取成都,为翦灭蜀
汉立下汗马功劳。后被诏为太尉。 邓艾向朝廷建议,应在继续推行民屯的基础上于淮河两岸推行军屯。这个建议得到了曹丕和司马懿的支持。
邓艾在淮河流域“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使淮河两万余顷土地粮食丰收。此项工程既有利于农田的灌溉,又便利了交通漕运。曹魏政权能在
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起有一定的作用。
12、甘宁
     字兴霸,南阳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名将。甘宁早年先依附刘表,因不被重用,转而投身黄祖,而黄祖又以普通人看待,在这种情况
下,他投奔了东吴。
     甘宁入吴后即向孙权分析天下形势,并规划了统一全国的大计。这个取荆图蜀、一统天下的方略是符合当时客观形势的,成了孙权立国图
谋天下基本国策的一部分。吴国也很快实现了擒黄祖,尽获其士众,立足江东的第一步。后来曹操进犯濡顺(在安徽省含山县西南),甘宁为
前部督,受命出兵砍杀敌人的前营。后官至折冲将军。
    甘宁是三国时期颇有政治见解的人物,同时他还粗犷凶猛,喜欢厮杀,性情豪爽开朗,轻视财物,尊重将士,孙权一向视他为东吴重要谋士、勇将,他也被时人称为江东虎臣。
13、范晔
    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
。后来他又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它各家撰著博采众长,
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14、岑参
     河南新野人,生于湖北江陵,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天宝八年,任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三年后回长安。天宝十三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至德二
年回朝后,由杜甫等人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
”。
     他生活在唐代盛期,但不愿以文章换取功名,而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他的许多优秀诗篇就是这时创作的
。他不愧为盛唐时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他的代表作是《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
歌》和《天山雪歌》等名诗。
      他的诗歌题材很广泛,而其中边塞诗占数量很多,而且质量很高。他有《岑嘉州集》传世,《全唐诗》中收录其诗400余首。今人有《岑
参诗校注》。
15、韩愈
    字退之,南阳邓州人。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早年丧失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成人。贞元八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等职。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唐
宪宗时,曾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升为刑部侍郎,后因直言谏书,反对迎奉佛骨,触犯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广东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诏回京,此后历任京兆尹、兵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卒后谥号文,史称“朝文公”。
     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他自己身体力行,在继承秦汉古文基础上创新发展,写
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说马》等。由于他的倡导,散文得到了新的繁荣和发展。其散文
雄奇奔放,其诗内容比较广泛,诗作也力求宏伟奇崛,用字险怪,被后人称为“硬体诗”,对宋代诗文影响很大,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
革新家人之一。他“文起八代之衰”,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16、张三丰
      名全一,一名君宝,道号元元子,因衣着肮脏,不修边幅,人送绰号“张邋遢”,河南南召县人,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史称他龟形鹤背
,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蓑长着身。元末曾在湖北武当山幽栖,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多次遣使求之未遇。明英宗时封其为
“通微显化真人”。
     相传他为武当功之创立者。今南召县小店乡尚保存“张三丰故里碑”一通,据传他曾在南召天宝观和方城炼真宫出家修道。清乾隆十一年
撰修的《南召县志》中附有明成祖访张三丰书,全文100余字。他善赋诗,至今尚有《唐子山》、 《金台留偈》等篇传之于世,这都是他云游
唐河唐子山和桐柏金台等地所。
17、张嘉谋
    字忠甫、中父、通称中孚,自号梅溪钓徒(简称梅溪)。南阳市卧龙区白庄人。清朝举人,教育家、史志专家、诗人。曾任光绪内阁中书
,河南省博物馆馆长,河南古迹研究会主任,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等职。
     他于1903--1932年,先后创办南阳敬业小学堂、劝忠小学、开封中州女子学堂、南阳端阃女子学堂、开封河南国医讲习所、河南体
育堂、河南商业中学堂、南阳国医专修馆、私立开封第一女子中学、南都小学、凝斋国学专修科、国学专修馆、开封创办私立河南国学专修馆
。嘉谋一生献身教育事业,被时人称为功盖千秋的教育家。经他编写的志书有:《南阳县志》、《河南通志》,还参与编写与校订了《涡阳县
志》、《西华县志》、《巩县志》、《孟津县志》等。
       张嘉谋在1931~1940年间,担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及河南古迹研究会会长时,主持编著出版了《浚县彝器》、《殷墟彝器》、《汲县彝
器》三书。光绪年间,张嘉谋虽任清廷内阁中书(即秘书长),但他反对帝制,拥护共和,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他被选为众议院议
员。
18、董作宾
       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宛城区长春街人。出身于小店主家庭。6岁入私塾。1910年,入元宗高小,后因兄弟去世,中途辍学。
1915年春,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17年春,跟随张嘉谋去开封,在张家管书房兼办家务。后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初步接触
甲骨文。
        1922年,入北京大学旁听语言学,暇时对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进行摹印、研究。1923年,进入国学系,学习语言学、考古学、人种学和历史学,并担任《民国周刊》编辑。1924年冬,参加故宫收藏珍品的分类编目工作。
      1925年,他先后任教于福州协和大学和河南中州大学。民国16年(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同文学院代院长傅斯年结为知交。
之后,入傅斯年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民国17年(1928年),他因母病回宛,在南阳中学任教。同年暑假,他去安阳考察,发现当地村
民在殷墟挖掘并出卖甲骨,即向傅斯年建议,由中央研究院主持进行发掘。10月作宾首次发掘获得甲骨残片784件,此后又先后15次参加安阳小
屯村殷墟发掘。
        1930年,他又参加山东子崖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1932年,他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3月他发表了《甲骨文时代研究例》,确
定了识别甲骨片上殷代文字分期的10个标准。1933年秋,他主持山东滕县的发掘,制定了周公测量台的修复计划。1937年,他编著出《殷墟文
字甲编》。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历史语言研究所相继迁往长沙、桂林、昆明、南溪,并主持该所工作,继续研究殷代历法。1931年后,编著出
《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43年又编著出《殷历谱》, 1945年出版,被誉为纪念碑式著作。
          1947年董作宾出国,任芝加哥大学客籍教授,并在耶鲁大学讲学。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底回国,把历史语言研究
所撤往台湾,在台北任台湾大学中国古文和历史教授。1950年,他和友人一起创办《大陆杂志》。12月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发表《武王
伐纣年月日考》。1951年,先后编著出版了《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获得台湾国民政府教育部奖金和奖章。
       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东方文化研究所工作。1956年,任香港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和崇智学院历史教授。此间,他完成了
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年历总谱》。1957年冬,在曼谷第九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发表了《中国上古史年代》。1958年秋,回台湾大学任职。
1960年8月,任台湾大学教授,1963年去世。
19、别廷芳
          字香斋,西峡县阳城乡张堂村人。宛西自治首领,自治业绩斐然,历任内乡县民团第二团团长、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河南省第六
区抗战自卫团司令等职。别廷芳由一个屠共产党人的刽子手,最终成为由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的主张,同共产党联合抗日,直至拥护共产党
的开明人士。
   清朝末年,南阳各地盗匪丛生,别廷芳在剿匪战斗中势力不断扩张起来,1926年12月任内乡县民团总指挥持势暗杀内乡县县长彭旭后,公然
执掌县政,独揽内乡县的军、政、财、文大权。别廷芳的势力逐渐扩大到宛西四县后,利用手中的大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
面,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实行地方自治,军事上,人枪共计2万余; 在政治上,别廷芳实行保甲制度;在教育上,他广办学校235所,强制推
行民众扫盲教育措施。在经济上,创办工业,大办农业,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治河改地。
    他执法不徇私情,信奉“治乱世用重典”这个政治信条,坚定实施苛政政策。凡违反别氏政令者,轻则棍责,重则枪杀。平民与官员在别
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致使内乡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路不拾遗,夜不守户。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给别廷芳的评价是“怪人伟业”。
     别廷芳为巩固个人的土皇帝的地位,枪杀内乡县第一任中共县委书记马华敏。曾两次带兵配合国民党军队堵截过境的红四方面军,红三方
面军及红二十五军,杀害红军战士百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别廷芳任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拥有十万人枪,成为鄂豫陕边的一支举足轻重的
地方民团武装势力。 中共豫西南地委负责人郭以青、彭宝华等对别廷芳进行了大量的说服工作之后,别廷芳停止了反共活动, 愿意和共产党
合作抗日,并保证永不反共。随后别廷芳派一个团的武装驻防确山县竹沟新四军八团队留守处一带,同新四军联合设防,准备抗击入侵日军。
在1939年5月,在第一次新唐抗战中,别廷芳亲率精锐民团武装7千余人,配合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大破日军,累计毙伤日军3千余人。
20、彭锡田
      幼读私塾。1917年肄业于北京汇文大学后,投身仕途,经人举荐给西北革命军首领冯玉祥,深得冯玉祥将军的重用,历任西北革命军旅
部书记官兼军部法官、西北革命军军法科科长兼哈尔宾禁烟督办,察哈尔督统署秘书长,西北边防督办公署秘书长。1927年6月,彭锡田随北伐
军由西北进入河南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高等执法官。同年8月,因母病危返乡。时值镇平县土匪猖獗,民无宁日。彭锡田应镇平县民众
恳请,抛弃高官,出任镇平县南区区长,组建地方民团,剿匪安民。彭锡田出任不凡,在南区组建起了一支300人枪的地方民团,主动出击匪崔
二旦,赶其出境,彭锡田名声大震,土匪闻名丧胆。1930年1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任命彭锡田为豫南第二行政区区长,先后率部在南阳,南召
、唐河、邓县等奋力剿匪,威震南阳。他还同梁漱溟在辉县百泉创建村治学院,自任院长,以培养献身改革农村的人才。
          1930年9月27日,在彭锡田的倡议下,内乡县民团首领别廷芳,聚首内乡县城,一致接受彭锡田的地方自治主张,决定成立宛西四县
地方自治委员会和宛西四县联防办事处,推举彭锡田任宛西四县政治委员会主任和宛西四县联防办事处副主任。 他把《三民主义》缩小为“自
卫、 自治、自富”的“三自主义”。大刀阔斧实施地方自治,分批训练小学教师,成立各级息讼会,平均田赋,减轻穷人纳赋负担,大兴实业,修筑公路,兴修水利,禁烟,禁赌,控制物价,发展教育,创设西医院,建立养老院等,以上举措实施坚决,镇平自治政绩斐然。
彭锡田的自治之举,触犯了国民党地方当局及土豪劣绅的利益,他们出巨资贿买其侍卫人员,于1933年7月29日,杀害了彭锡田。1934年,镇平
民众捐资建造了彭公祠,供俸彭公。
21、李季
     原名振鹏,笔名李季、李寄、里计,唐河县祁仪乡人。1938年,赴陕北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到陕甘宁地区,在三边(靖边、安边、定边)工作,他深入生活,致力于大众文艺的创作。他广泛搜集三千多首陕北“信天游
”民歌,用通俗的文学形式写出了《老阴阳怒打虫郎爷》等作品。1945年根据陕北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李季创作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第一个硕果。发表后,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被一致认为“叙人民之事,抒人民之情”
,是一部划时代的优秀诗歌名著,曾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1949年调任中南局文艺处副处长、中南文联编辑出版部部长,创办和主编《长江文艺》月刊。先后创作出《报信姑娘》、《菊花石》

1953年初,李季调任中共玉门油矿党委宣传部长,赞助创作出作长诗《生活之歌》,《玉门诗抄》一、二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李
季和他的作品与石油工人结下不解之缘,其足迹遍及中国所有的石油矿区,被称为“石油诗人”。1955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主任。
         1958年后,李季再到西北地区任中国作协兰州分会主席,创作出长篇叙事诗《杨高传》,还出版了诗集《西苑草》和小说散文集《戈
壁旅伴》、《心爱的柴达木》及短诗选《难忘的春田》1962年至195年,李季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先后发表了叙事诗集《剑歌》,长诗《
向昆仑》,《石油诗》一、二集。1976年后,又先后担任《诗刊》和《人民文学》的领导职务。连续创作出两部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叙事诗《
石油大哥》和《红卷》,1980年逝世于北京
22、冯沅君
      女,原名恭兰、淑(叔)兰,笔名淦女士,沅君、漱峦、大琦、易安、吴仪等。唐河县祁仪镇人。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
,1910年入县立端本女子小学堂,辛亥革命时辍学,居家自修。1917年,离家赴京,考入北京女高师文科专修班。“五.四”运动前后,校长思
想顽固,反对学生参加爱国运动,冯沅君受15所女校爱国学生委托,起草致徐世昌总统书,并游行请愿上书,又迫使校长辞职,还将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改编为话剧,亲自扮演焦母,进行反封建宣传。
         1922年,她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并于1923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在上海发表《隔绝》、《旅行》
、《慈母》、《隔绝之后》,后被缉成单行本《春施》。小说的共同主题均是抵抗家长的包办婚姻、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其中对于爱情
描写,曾得到鲁迅的肯定,在社会上影响甚大。1924年冬,她接连发表十多篇论文、杂感或考证性的文章。其中《劫灰》、《贞妇》、《缘法
》还被收进《劫灰》集子中
23、冯友兰
     字芝生,唐河县人祁仪镇人。13岁丧父,发奋读书。先后在开封中州公学、北京大学学习。1919年,他考取河南公费留学生赴美,
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1年获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
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还历任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
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民盟中央委员。
     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20年代,他出版了《生理想之比较》。30年代,他编著出《中国哲学史》两卷本
,这是近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确定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抗战期间,他撰有“贞元六书”,即《新理学》、《
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
24、彭雪枫
     (1907~1944),郛名隆兴,原名修道,曾化名彭素、彭雨峰、涂秀根、望敏等。镇平县七里庄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
员,担任中共汇文中学支部书记。
1930年后,奉命到中国工农红军工作,历任红军大队政委、支队长、师政委、江西军区政委、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师长、纵队司令员等职。
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他多次率部围歼、阻击敌军,转战千里。在长征途中,他多次担任主攻任务,歼敌娄山关,回师遵义城,横渡金沙
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战功卓著,誉满全军,成为红军著名的青年将领。到达陕北后,改任红四军政委。1935年11月,
他率部与红二师全歼国民党军一O九师,取得直罗镇战役的重大胜利。1937年,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经常奔走
于太原、北平、天津、济南等地,团结抗日爱国力量,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8年春,彭雪枫奉命回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和统战委员会主任,积极扩大武装,组织抗日力量。是年9月,任新四
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向豫东抗日前线挺进,转战于豫、皖、苏三省边区。1939年10月,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成立,彭雪枫任书记。同年11月,游击支队改名新四军第六支队,任司令员兼政委。1940年6月20
日,黄克诚率八路军一部南下,与六支队会师,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不久,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整编,雪枫任八路军四
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1941年,蒋介石密令汤恩伯等九个师的兵力,向豫、皖、苏边区大举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将豫皖办根据地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
,雪枫任师长兼政委,率部同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艰苦斗争,杀伤大量敌军。1 942年9月,彭雪枫兼任淮北军区司令员、
淮北区党委委员等职,和邓子恢等一起,继续坚持淮北敌后抗日斗争,取得大小数百次战斗的胜利,成为华中新四军的劲旅。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中原战役,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国民党四十万大军节节败退。彭雪枫奉命率四师一部冒雨西征,同日、伪、
顽、匪转战于肖(县)、宿(县)、永(城)、夏(邑)之间。同年9月11日,在指挥收复夏邑县八里庄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不幸被流弹击
中,英勇殉国。民国34年(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和延安各界代表沉
痛悼念彭雪枫。中共中央的挽词为:“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
。”
           1984年5月,为纪念彭雪枫,镇平县于县城北修建了“彭雪枫纪念馆”。
25、张星江
      (1907~1936),又名振兴。唐河县毕店乡人。1927年,任中共唐河县委委员。1931年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负责红九军后勤供应工
作,不避艰险进出苏区,为红军筹办军需物资。
           1932年2月,成立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张星江任委员。3月,奉命赴上海担任中共中央交通员。7月,回到鄂豫边,担任中共唐河
县委书记。1933年,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和南阳中心县委等中共组织相继遭到破坏,面对严峻形势, 他组建中共鄂豫边区工作委员会,任工委
书记,同年冬,赴江西中共中央苏区,参加了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被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会后,他返回鄂豫边区,开始
创建桐柏山区游击队。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到达桐柏。张星江向程子华军和工等介绍地形、敌情,并担任向导,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使红
二十五军脱离了险境,胜利到达陕南。8月,成立中共鄂豫边省委,任书记。1936年,领导桐柏山区革命武装斗争, 开辟了以天目山为中心的
确(山)、泌(阳)、桐(柏)、信(阳)四县边区革命游击区。
       1936年3月27日,为了扩大革命武装,张星江等率领游击队长途奔袭,在桐柏县平氏镇孤峰山庙会上,夺得长短枪九支。在转移途
中,遭地方民团的阻截,壮烈牺牲。
26、郭庠生
        (1911~1947),号瑞卿,化名致青,镇平县侯集镇人。性耿直,爱声乐,尤喜诗画。1931年考入开封艺术师范,专攻国画。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传播马列主义,进行抗日救国活动。1941年,他赴湖北参加新四军,先后任五师洪山公学高级班指导员和汉川
、孝感、黄陂等县副县长及联合办事处主任等职。率武工队深入敌后,取得了数十次反蚕食斗争的胜利。1 946年五师突围后,庠生留敌后坚持
工作,任远安县县长。翌年3月奉命向华北转移,途径信阳南柳林镇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后转押镇平。庠生身陷囹圄,仍作诗绘画,坚持斗争
。当国民党镇平县长赵平甫劝他写悔过书时,他愤然写道“无过可悔”。敌人使用老虎凳、烙铁等酷刑,庠生死而复生数次,犹坚贞不屈。当
敌人拿过笔墨,强迫他在写好的悔过书上签名时,他强忍剧疼,写了“不怕皮肉烂,但愿党性全,就是杀了我,还有后来汉”。 1947年11月15
日夜,当解放军逼近镇平县城、敌人仓湟逃跑时,惨遭杀害。
27、王亚凡
    (1914~1962),原名正雅,曾名嘉林、郑亚等,内乡县城郊乡人。1929年到北平读书,后入北京大学当旁听生,曾参加“一二、九”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北平人“宛属平津同学会”宣传部长。后参加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民国政府抗敌演剧队第十纵队”,任教育科长。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30军任戏剧教官。在此期间,曾参加演出《黑地狱》、《保卫芦沟桥》、《打鬼子去》等戏剧;还和马
可协作创作了《快武装》、《男女齐上前线》、《和鬼子干一场》等数十首抗日歌曲,导演并参加演出《顺民》、《月亮上升》、《烙痕》等
多部抗日戏剧。
        1940年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及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担任西北文艺团秘书。此间,他写过不少剧本,其秧歌剧本和话剧本,都曾
在战地和陕甘宁边区演出。他所创作的歌颂内蒙古人民奋起抗日的中型歌剧《塞北黄昏》,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的好
评。他创作并演出的秧歌剧《夫妻参军》、《山药蛋》、《红五月》,歌剧《滹沱河边》,话剧《清明前后》以及苏联话剧《前线》等,均受
到延安人民好评,成为延安最受欢迎的导演和演员之一。
      1946年,亚凡调入起义的高树勋部人政治部宣传科长。为配合做好起义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创作导演了四幕歌剧《翻身》,教育干部、战士。部队改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十纵队后,先后担任宣传科长、教育科长等职。1948年,调任《桐柏日报》社副社长,曾编写党员课本
,组织千余民工支前,动员青年学生参军。后调任武汉军区司令部秘书、湖北恩施地委秘书长。1950年4月,任海军文化部副部长,创作出反映
海军生活的组诗《第一次航程》和歌颂朝鲜人民反美斗争的组诗《朝鲜见闻》。1957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创作出反映延安时期革命
斗争和人民生活的组诗《延河曲》。
       1960年,他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到偏远落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农村插对落户,不幸于1962年1月在灵武因公殉职。是月27日,全
国文联和作家协会在北京为他举行了追悼会,茅盾、老舍等著名作家参加了追悼会,还发表了《悼亚凡》、《我们的事业是永生的》等悼念文
章。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王亚凡诗抄》。
28、杜凤瑞
      (1933-1958),方城县杨楼乡人。自幼贫苦,随全家乞讨,饱受欺凌,养成疾恶如仇、顽强不屈的性格。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先后担任通讯员和司号员。
        1952年后,他先后被选入长春空军预备学校,第五航校、第十一航校、第十二航校,学习航空理论和初级教练机、高级教练机及战斗
机飞行技术。1955年,被分配到福建前线某飞行大队,为技术精湛、要求严格的大队长当僚机。从实战出发,他和大队长地面一块练,空中一
块飞,摸特点,找规律,终于成为优秀飞行员,被誉为“铁杆僚机”。
       1956年,杜凤瑞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里写道:“一个革命者,处处为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
格,能够为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1958年10月10日,6架国民党飞机偷袭福建前线,杜凤瑞与长机一起驾机参
战。当一架敌机炮击长机时,他边呼叫长机摆脱袭击,边向敌机射击。长机脱险,杜凤瑞却陷入重围。他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当击落一架敌
机后,自己的飞机却被敌击中;在此危机时刻,他仍驾着受重伤的飞机,继续顽强战斗,直到再次击落一架敌机后才跳伞。空降时,不幸被敌
弹击中,壮烈牺牲。
     杜凤瑞牺牲后,其遗体被安葬在福州西湖之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委号召全军学习他的英雄事迹,国防部命名他生前的飞行大队为杜
凤瑞大队。为纪念杜凤瑞,方城县于1972年在县城东关建立了杜凤瑞纪念馆,1984年又将县城一条主街命名为“凤瑞路”。
29. 冯景兰——地质学家?
冯景兰(1898~1976),字淮西,唐河县人,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幼入私塾读经史。1913年考入开封省立二中,1916年入北京
大学预科。1918年赴美国入科罗拉多州立金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及采矿学,获矿山工程师职称。1921年进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
究生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及地貌学等,获硕士学位。
1923年毕业回国,先后任河南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等院校的教授。1927年,前往河北昌平墨山寨
分水岭调查金矿。同年秋,任两广地质调研所技正。在两广区域调查中,他提出的“丹霞地形”的命名,为国内外地质学界所承认,沿用至今
。1930年,调查东北沈海铁路沿线地质。1932年,考察了陕北地质。
自1933年始,冯景兰在清华大学任教,次年任地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迁至长沙、昆明,并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主持地
学系系务多年。1943~1945年又兼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和采矿系主任。此间,曾参加川、滇、康三省铜矿勘探及滇缅铁路沿线矿产调查,对
上述各省铜矿的成因类型和次生富集作用有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具有开创性的论文。抗日战争结束后,冯景兰回到北平,仍任清华大学地学
系教授和主任。1952年调任北京地质学院一级教授。1969年,北京地质学院并入武汉地质学院,原北京地质学院成为武汉地质学院研究生院(今
中国质大学研究生院),他留在北京指导培养研究生。
1949年后,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曾在豫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指导评价平顶山煤田和巩县铝土矿,参加黄河调查,参与选定三门
峡坝址,编写《黄河综合开发规划技术经济调查报告》等工作。1956年分别出席了全国和北京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
部委员。
冯景兰对地质学和矿床学造诣颇深,尤其对两广、陕北、豫、川、康、滇及东北大兴安岭等地的地质调查,撰写出近百篇地质学术论文及
调查报告,为这些地区以后的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从事地质科学教育数十年,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并首次主编了中国实际材料
为主的教科书《金属矿床类型》及《矿床学原理》。他还从事了大量地质及矿产调查研究。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系所构成的独特景观。1942年
完成的专著《川康滇铜矿纪要》,对西南三省铜矿的因、成矿时代及分布规律等作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20世纪
60年代初,他对矿床成因、封闭成矿、矿床共生及其成矿规律等的见解,在当时具有开创作用。20世纪50年代他先后考察了黄河和黑龙江的地
质、地貌和新构造运动,提出了黄河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的综合治理设想及黑龙江流域沼泽地改良和治理的理论依据。主要著作还有《两广地
质若干问题》、《豫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1950年)、《黄河的特点和成因》(1955年)、《黑龙江水系地区新构造运动的迹象及现代湿地形成
的原因》(1958年)和《关于矿床控制及成矿规律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讨》(1963年)等。30. 杨廷宝——建筑学家?
杨廷宝(1910~1982),字仁辉。宛城区人,中国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夏,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荣获建筑
学家称号。新中国建立之后,历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南京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大百
科全书·建筑学》主编、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
省副主席等职。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21年秋,杨廷宝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一如既往,锐意进取,仅用二年半时间,学完四年的课程,并以其精湛的设计作品
,参加美国建筑设计方案评奖活动,一举夺得美国城市学术协会设计赛一等奖和艾默生设计一等奖,轰动美国,名震美洲。因而,在美国攻读
大学毕业后,他的老师,美国著名建筑家保尔·克满高薪聘用他在美国工作。面对高薪而心不移的杨廷宝,以“儿不嫌娘丑,民不嫌国贫”的
爱国情愫,以“父母在,不远游”为词婉言谢绝其老师的重金聘请,毅然决然于1927年途径欧洲回国。
杨廷宝回国后,受聘于天津基泰公司。此时,张学良招标营建公寓,控制中国建筑设计大权的许多外国建筑师蜂拥而上,争抢招标,杨廷

宝以典雅朴实、气魄雄伟的设计方案,一举夺魁。由此,杨廷宝的名字第二次闻名遐迩。
1932年初,杨廷宝受聘于北平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古建筑的修缮工作。他虚心向老工匠求教,潜心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构建特征和绝妙技
术,使其中国古建筑设计技术升华到炉火纯青的高度。由他主持规划设计的天坛祈年殿修缮工程、清华大学等九所高等学校的建筑总体设计工
程、紫金山天文台第一气象台、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央科学院、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国民党党史资料陈列馆、中央通讯社
大楼、中央医院、中央体育场、中山陵音乐台、下关车站、南京大华戏院、国际联欢社扩建工程、北极阁住宅、谭延凯墓等,都达到了很高的
水平,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图书馆的规划,人人皆称鬼斧神工之佳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杨廷宝决心用自己的超群才华,精心设计全国著名的重大工程,美化装点祖国山河。他主持拟定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
。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北京楼、和平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工程的设计,
以及江苏省体育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长江大桥、南京民航候机楼、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南京丁山宾馆等重大工程的设计方案。他还对全
国各著名大城市的规划与古建筑的保护,对太湖、武当山、武夷山、华山、泰山风景区的规划,也都提出了跨时代的美好构想。他还应邀参加
了“医圣祠”扩建研究工作,亲自动手修改了扩建设计图纸,为古城南阳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31. 王占国——半导体材料专家?
王占国,1938年生,镇平县人,中国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4~1957年在河南省南阳第二高中学习,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
大学物理系,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实习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从事半导体材料光电性质和半导体材料、器件辐
照效应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他取得了多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他独自研制了高阻静电计及其测试系统,解决了低温高阻测量问
题,在国内首先实现了20~400K硅的变温霍尔系数测试;在对人造卫星用硅太阳能电池的辐照效应研究中,发现NP电池比PN电池抗电子辐照能
力好百倍以上,从而改变了651任务(人造卫星代号)设计院的决定,定型投产产品由PN电池改为NP电池。他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研究院辐照
实验组业务组长期间,对该院研制的电子材料、器件和集成电路进行了系统的电子、质子、中子和γ?射线辐照效应的研究,将其实验结果,
与同事一起汇编成册。1980年10月至1983年11月赴瑞典隆德大学固体物理系进修,从事半导体深能级物理和光谱物理研究。3年的进修日程,王
占国与合作者一起先后共撰写了近30篇科学论文,多数在美国《物理评论》、《应用物理通讯》;《应用物理》、英国的《物理杂志》、《固
体通讯》等国际有影响的刊物和我国的《半导体学报》、《中国物理》上发表。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同行的好评和重视。据SCI检索,到1995
年5月,其中相关的10篇论文先后被引用200余次。1983年11月回国后在半导体所继续半导体材料物理研究,他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
目——“863”计划,重大、重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20个研究任务。1984年后,王占国开始致力于深能级物理实验室建设和材料物理
研究,其中双光束光电容谱仪系统和四元锑化物材料制备与性质以及等电子杂质In在GaAs中行为研究分别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1990)、科技
进步二等奖(1989)和三等奖(1990)以及“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奖。近几年来,他的研究工作重点集中在低维半导体材料(量子线、量子
点)制备、性质和器件应用探索方面,并在应变自组装量子点激光材料生长和量子点激光器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领导的小组研制成功
的大功率量子点激光器,室温连续工作输出功率高达1W,0.6W连续工作寿命超过3000小时;由16只单管耦合组成的大功率激光光纤模块输出功率
大于10W,与俄—德联合小组并驾齐驱,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由于王占国在半导体材料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1986年他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任半导体材料室主任。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为博士生导师。1990年5月至1994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从199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科学实验室主任;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委,功能专家组组长;国际半导体和半绝缘体材料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
学部常委。1996年7月被聘任为S863新材料技术领域计划建议专家组组长;从1992年起先后任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河北大
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级和部门级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半导体学报》、《人工晶体学报》和《材料导报》等杂志编委。
1998年起任第七届国际化学束外延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王占国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
步三等奖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奖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论文160余篇。
32. 张炳熹——地质学家?
张炳熹,1919年生,社旗县人,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地质系,留校任助教。1946
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矿物学系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在北京大学任教,后历任北京市地质局总工程师、地质部第二地矿
司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司和科学技术司总工程师、地矿部科技顾问委员会名誉主任、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国
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研究地质基础理论与矿床学,为我国金属矿产,特别是稀有金属、特种非
金属矿产的普查勘探、地质研究和地质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曾负责地质矿产部多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业务指导和顾问工作,及时提
出有益的发展战略方面的建议。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后,曾任海底委员会中国代表团顾问和第三届海洋法会议代表团代表,帮助
代表团了解有关的海底矿产及地质问题。1987~1992年被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任命为技术专家小组成员,曾多次参加审查作为国际海底先驱投
资者的矿区申请。此外,1980~1982年曾受命去泰国曼谷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自然资源司任司长。
33. 杜祥琬——应用核物理学家?  
杜祥琬,1938年生,南阳市人,中国应用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
。1975年任室主任,作为室主任,他带领大家一干就是10年。10年中,为适应新一代核武器研制要求,系统地发展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为实
现中子学理论计算精确化,杜样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组织管理和具体的一线攻关工作。根据当时国家任务的要求,不仅正确提出了研究
方向、课题,发展了多种热测试手段,而且具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诊断方法,利用可测的物理量,提取武器内部反应的时空信息。在主持研究
中,对历次核实验诊断项目的理论方案和计算起到把关作用,使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在与试验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满足了试验
所需的多种信息及其精度要求,形成了系统的核试验诊断理论。他还组织研究室深入进行核武器中子物理学精确化的研究,得到了几套高精确
度的新参数。与此同时,对中子学计算精度进行了规律性研究与改进,大幅度提高了计算精度,为新一代核武器的设计与试验成功,提供了重
要保证。1984年任副所长,1986年,已为副所长的杜祥琬被聘为强激光技术专家组成员兼秘书长,协助陈能宽院士负责制定并实施强激光研究
发展计划。1987年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兼秘书长,1991年4月,成为强激光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他带领来自各高校、研
究所不同学科的专家群体,组成了庞大的“联合舰队”,在强激光各个领域展开攻坚战。作为舰长,杜祥琬主持研究和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
发展目标、研究重点与技术途径等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将“863”激光技术主题调整到符合国家实际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轨道上来,开创了我国
发展强激光和强微波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几年之内就建好了实验室。经过艰苦卓绝的群体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1988年提升为研究员,
1990年任院科技委副主任,1993年起任分管科技的副院长。1995年,1997年,1998年,成功地进行了综合激光实验。
1991年任首席科学家至今。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物理联合会计算物理委员会委员,强辐射重点实验室主任,大气光学重点实
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短波长化学激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
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主编。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4. 杨土莪——水声学家?
杨士莪,1931年生,南阳市人,中国水声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届毕业生,1957~1959年
在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进修。回国后,他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揭开了中国
水声高级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在此期间,他编著出版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水下噪声学》,与人合著出版了国内最早的
声学理论著作《声学原理》,为我国的声学,尤其是水声理论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还讲授并指导编写了《水声传播原理》、《统计传
播》、《水声学》等一系列课程和教材,培养出了该专业第一批青年骨干。他在这期间发表的《噪声在有规介质中的传播》、《起伏界面声反
射》等学术论文都是该领域的前沿性论述。1960年在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物理助教。1962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历任助教、讲师
、副教授。1983~1986年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国际水声专业组副组长。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船舶工业
总公司国防科技水声及水声对抗专业组组长,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委员。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的水声工程专业,组织参加了我国迄今为止的两次大型水声综合考察:1959年中苏联合水声综合考察(
任中方副队长);1994年南海重点海域水声综合考察(任考察队队长、首席科学家)。主持了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完成了洲际导弹海上落点水声测
量系统和一批具有不同原理和装备对象,水声定位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奠定了水声定位技术的理论
和技术基础。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降噪和测量问题。使我国有关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参与我国水声学科建设决策,是我国水声界
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水声定位技术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水声科学分支技术。20多年来,杨士莪作为我国“水声定位”理论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人,主持研制了
我国洲际导弹海上靶场水声测量系统以及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声定位系统,为我国水声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0年起,杨
士莪作为总体组组长,领导了六厂一校数百名水声工作者,在器材缺乏、“文革”干扰等困难条件下,奋战数年完成了我国洲际导弹海上打靶
水声测量系统,准确测定了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在南太平洋上的落点,为我国首次洲际导弹南太平洋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该系统
在测阵方法、声线修正和定位精度等方面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81年获原六机部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其中若干分机和总体设计又获国
防科委战略武器研制三等奖。杨士莪在总体方案设计、高速运动物体击水声特性研究、随机投弹测定海底基阵方法、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7:09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