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11-04-08 编辑
南阳汉画文化市场化道路



笔者不敢妄言春秋,但却非常希望一家之言。是谓无知者无罪,童言无忌。
笔者认为,南阳汉文化的市场化之路,可否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和论证:
1、汉画研究路径。
南阳师范学院可以每年拨一定的经费给南阳汉画馆,南阳汉画馆作为南阳师院汉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而存在。事实上汉文化研究中心的牌子挂在南阳汉画馆的大门前似乎更具有说服力。或者,将南阳汉画馆整体转制,从编制上划归南阳师范学院所有,这样以来,双方在汉文化资源的占有利用上,将在共享中共同受益。
2、南阳汉画馆扩容、整容路径。
现在总体看来,南阳汉画馆是缺乏生气。而所谓的扩容和整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充实汉画容量。国内已发掘的汉画像石已有近万片之多,能不能把这些拓片全部收集到南阳汉画馆中来?二是对现在的南阳汉画馆外部进行光亮工程改造,增加现代感。对内部,则进行声、光、电的现代化改造,甚至可以用四维立体电影或者三维动画的形式,复原汉墓型制,更真切、快捷地感受汉墓文化和汉代风俗。三是拆除武候祠和南阳汉画馆之间的所有建筑,建立一个庞大的“三国文化广场”,将武候祠和南阳汉画馆连为一体,整体上形成一种旅游群落结构。由此可望形成一种“南阳大汉旅游”模式和品牌。使来此游人真切地感受秦汉之大,三国之大、汉画之大,南阳旅游之大。
3、开发汉画演艺或大汉演艺路径。
可以在三国文化广场周边进一步规划建设仿汉建筑形式的星级宾馆、演艺剧院,也可依卧龙岗之势量身打造三国战场,精编富含汉画像石内容和三国文化的大汉演艺作品,作为重要的和形象的文化载体吸引游客。此项目具有相当深厚的汉文化基础。创作空间巨大。众所周知,两汉时期,南阳舞乐百戏的种类很多,包括鼓舞、长袖舞、宴乐、杂技、武术和具有故事性的角抵戏等。张衡在《西京赋》里记述的项目有:“角抵”、“乌获扛鼎”、“冲狭燕濯”、“跳丸剑”、“走索”、“都卢寻”、“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吞刀吐火”、“易貌变形”等等,几乎应有尽有。南阳出土的汉画石、砖中,汉代流行的舞蹈也有大量反映,除了用于祭祀的灵星舞,宫廷中的武德舞和五行舞外,还有以技巧、造型为特征的独舞、双人舞等。其中有以建鼓为主要乐器、两个男子表演的“建鼓舞”。有广舒长袖、足踏鼓而旋转的“踏鼓舞”,有歌咏队为之伴唱的长袖舞,有踏盘雀跳长袖飘逸的“七盘舞”等。在这些舞蹈中,伎人的服饰多有长袖,便于“翘袖折腰”,增加美感。《韩非子·五蠹》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早为戏曲中广泛使用且程式化了的水袖,在南阳汉画像石刻中找到了它的渊源。张衡在《观舞赋》中说:“抬修袖以翼面,展清声而长歌。”鲍照的《诗数》中也有“七盘起长袖,庭下到歌钟”之说。可见,在汉代,南阳的歌与舞已发展到密切结合的程度了。汉代南阳境内盛行的百戏表演,从汉画石、砖中看,除“冲狭”、“飞剑走丸”、“投壶”、“六博”、“吐火”、“蹴鞠”、“戏车”、“走索”等属于技巧性的艺术表演外,更为流行的是角抵戏。汉代南阳的角抵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表演或力量的角逐,而且还表现了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像头有独角的蚩尤与黄帝搏斗的“蚩尤戏”,勇士与猛虎较量的“东海黄公戏”,“蛟和河神”变为牛形的“斗牛戏”等。从艺术表演形式上看,许多百戏画像中的“猛虎”、“牛形”、“兕狮”、“熊罴”以及代表蚩尤的独角兽等等,多为伎人扮演而成。“驱豹戏罴”的“象人”多带有假面具。这与流行在荆楚的傩舞、傩戏和后来唐代的“代面”自然相联,同时直接影响到以后戏曲中人物的脸谱化装。有些演出场地,还挂有吊成波浪形的帷幔。乐队伴奏的位置比较固定,表演与伴奏主次分明,这足以表明汉代南阳的舞乐百戏,已逐步综合了歌唱、舞蹈、多种乐器的混合伴奏、化装、服饰、道具、虚拟动作、故事内容、简单的台词等诸多的因素,正向着“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向演进,标志着戏曲由萌芽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外,从故事内容看,南阳汉画像石、砖中有“聂政自屠”、“范雎受袍”、“荆轲刺秦王”、“赵氏孤儿”、“嫦娥奔月”、“伯乐相子”、“樊哙排君难”、“拦驾”等等。这些历史故事必将为大汉演艺剧目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取材内容。大汉演艺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必将赋予南阳旅游磁性的内含,并因此而带动南阳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质的升级和超越。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6:57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