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11-04-08 编辑
难忘乡音--南阳方言 二

独具一格的南阳话
方言、俗语、民谣和歇后语在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着一个区域的民俗,同时还反映着一个地方的文化风貌。在南阳民间,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地的人情风俗生活条件不同。虽然在南阳方言中绝大多数词与其他方言相较是有共同来源的,但是其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词义是不同的,词义范围的大小也是不同的。从这种参差离合现象中可以看出南阳地域文化风貌的特点来。
在南阳地区,各市县民间亲属之间关系虽然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各地对亲属的称谓却大不相同。就拿长子媳妇所生孩子对其父母的称谓来说,在邓州东南部和新野西南部一带,多称其父为伯,其母为娘,而在其他地方则称其父为伯或爹,其母则为妈。在南阳的西部县市,晚辈对父辈称谓一般是对老大称大爹,对老二称二爹,依此类推。而在东部县市区,则一般依排行分别称为伯、爹、叔、大等。
从对“姑娘”一词的称谓也可看出南阳方言与外地的差异。对于没有结婚的女子,长辈一般称其为姑娘,出了门则称为媳妇。而南阳则对于所有女性,只要是在她的出生地,一律都称为姑娘,出了门当了别人的媳妇,称谓上也同样叫做姑娘,与未嫁女子的区别只是在“姑娘”一词的前面加上她的姓氏,如李姑娘、王姑娘等。这个概念反映出南阳民间长期以来妻子到夫家落户的婚姻制度。在南阳方言中还有很多亲属称谓是直接反映这个制度的,如将童养媳称为“小送儿囚子”,意思是跟一般的女子婚嫁不同,是从小送过去的。又如南阳方言中将入赘女婿按招赘女的排行称为“野老”,假若招赘女排行老九,那入赘女婿则被世人称为“野老九”,告诉人们他与本家的兄弟是不一样的,是外来的。
把小麦磨成细面儿,南阳称为“面”,而其他地方则叫做“面粉”。将面擀好切成条状,在水中煮熟,称为“面条”,其他地方则称为“面”。在南阳的大部分县市,将稻谷脱壳后称为大米,以与小米相对,而在南阳东南部的桐柏许多乡村,则直称为“米”。用谷物脱壳煮成的稠饭,南阳民间称为“干饭”,若是用大米煮的就叫“大米干饭”,若是用小米煮的就叫“小米干饭”,若是用包谷煮的则叫“包谷糁干饭”,而在南阳南部接近湖北的地方,则只把用大米煮的干饭称做“饭”。这些食物名称反映了南阳民众多以面食为主,南部以米食为主的不同饮食习俗。南阳北部乡村人们所吃的饭主要是面粉制成的食物,所以吃用稻米煮成的饭时要说米饭,以示与日常的饭相区别。南阳东南部的乡村,同为靠近江汉一带,雨量大,气温高,水稻种植面积大,吃饭向来就是以米饭为主,所以就不必将其定义的那样清楚。只是吃到面食时,说面以示与日常的饭相区别。
南阳民间将棉花叫做“花”,这个花又可构成“花絮”、“轧花厂”、“弹花”等词汇,生活在这个区域内的人们都是熟知其义的,很少有人误解。
稻草在南阳民间被称为“秆草”,一般不会叫做稻草,因为这种叫法更符合稻草的实质。脱掉稻谷粒的东西本来只剩下了两部分:杆和草(叶),故民间皆习惯这样称之,以与当地的草相区别。旧时的南阳民间,盖房的原材料一直以草为主,“草”分三种,一种是麦秸草,一种是稻草,一种是山野荒坡上自然生长的野草。前者有杆且硬,后者秆细且软,人们在用它们苫房时,根据其外观特征用“秆草”、“草”、“麦草”相区分之。  
南阳周边山区县的乡村常用木炭作燃料以取暖或给食物、金银等加热。木炭在南阳民众口语中只被说成炭,因为南阳当地不产煤,自然不代表煤炭了。虽然产煤之地根据煤的块头大小和性能有不同的叫法,如粉状煤叫煤,块状的叫炭,块状无烟煤叫笨炭,块状有烟煤叫希炭,块状焦炭叫蓝炭,煤核叫撂炭,大的块状煤叫炭块,碎煤块叫炭沫等,但是南阳民间一律称其为煤,以与本地的炭相区别。

■ 南阳方言的基本词汇

与普通话一样,南阳方言也有它的基本词汇,这些基本词汇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必需、最主要的词汇,是南阳方言词的基础。这些词具有全民性、稳固性和能产性。如方言词“日头”,在南阳就具有全民性和稳固性。为大家共同理解,为大家共同使用,它不受行业、地域、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南阳有表示“来日方长”的“东山日头一大堆”可证。有关动作相当于“打”的词;如:“榷”、“夯”、“掴”、“甩”、“勒”、“对”等。
从古到今,人们在南阳盆地这块古老而悠久的土地上生生息息,这些词语世代通用,口耳相传,尽管有不少普通话词已进入南阳人的交际,但这些南阳方言的基本词汇永远也不会消失,尤其是在农村。因而这些基本词汇具有稳固性和全民性。


■ 禁忌词汇
在南阳方言中有一些忌讳的词,其中有某些忌讳的词在另外的区域未必就是忌讳词。透过南阳方言中的忌讳词可以窥见南阳民众的某些心理状态。比如,猪舌头的“舌”字与“折本”的“折”音近。所以在南阳民间忌讳用此字,改为“口条”,称为猪口条。牛鞭乃牛的生殖器官,南阳民间也忌讳此名称,虽然它在酒席上是受欢迎的佐酒食品,但是民众却无法忍受词义背后所隐藏的龌龊,故改为“牛冲”。
吉利词在南阳方言中也俯拾皆是,民间多有利用方言谐音而取吉利的风俗。如南阳的民间旧时婚俗,在新婚夫妇进洞房前,由一年长的女性亲属向寝帐撒枣,并唱《撒帐歌》:“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这是利用“枣”和“早”、“栗子”和“立子”而取“早立子”的意思。在旧时婚礼中新郎家在接新娘进家门的时候,要在家门口铺上几个麻袋,让新娘踩着麻袋进门,这里便是用了“接袋”谐音“接代”的含义。在桐柏东部的乡村,年夜饭上菜前,往往先吃一盘年糕,这里用年糕表达了“年年高”的愿望。南阳民间在过年时,除了购买鸡鸭肉蔬菜外,还要购买鱼以象征“年年有余”。春节期间,长辈送压岁钱给晚辈儿童,这个习俗许多地方都有,但在南阳民间压岁钱称做“压腰钱”,因为旧时人们携带钱时,多用绳子穿了系在腰间,腰间是存放钱的地方。如今人们已不用在腰部放钱了,可这一方言仍然顽强地在南阳民间流传着。这些方言不仅体现出生活在该区人们的某种社会文化心理,而且还反映了现在业已消失的民俗。


■ 成语
南阳方言的一些成语,口语色彩很浓,形象色彩很强,褒贬色彩鲜明。如:“指山卖磨”, 本意为指着山上的石头,要卖给别人石磨。喻指用遥远的无指望的东西骗取别人的钱财或信任。其他如:背篙撵船 鞭打快牛
拧牙铁舌 松皮塔垮 邪马歪道
委窝打铺 七长八短 乌七八糟
五零四散 戳七捣八 急皮怪脸
假迷三邪 麻门儿不分 尖酸六厘儿 三天两早起
这些成语通俗易懂,口耳相传,在本地极具全民性,不分地位,不分文化程度,都能使用,都能理解,极具表现力。


■ 俗语
俗语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固定短语,它通俗简练,含义深刻。如:
豆腐盘成肉价钱 甘蔗没有两头儿甜
紧过搭石慢过桥 张嘴容易合嘴难
清白不了糊涂了 人对缘法狗对毛
软地好起土 仨俩没趣撂不倒
头三脚难踢 深栽茄子浅栽葱
弯刀对着瓢切菜 小虫过去也有影儿
招来女婿气走儿 萝卜快了不洗泥


■ 有些是复句形式的。
如:大懒使小懒,一使一个白瞪眼
饭后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瓦块云,晒死人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云往东,一阵风;云往南,泪涟涟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少白头,先住瓦房后住楼。
一年不吸烟,省个老板犍。
亲是亲,财帛分。
狗咬提篮的,人巴结有钱的。
葱辣眼,蒜辣心,芥茉辣的是鼻梁筋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这些俗语生动形象,新鲜活泼。有的朴实清新,结构上也很对称。与成语相比,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成语书面性强,俗语口语性强。如:“热拿衣裳,饱拿干粮”是谚语,显得通俗;“居安思危”是成语,显得典雅庄重。基本意义相同。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6:55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