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11-04-08 编辑
南阳汉画文化市场化创新浅探

迄今为止,国内已发现和发掘过的汉画像石墓超过200座,汉画像石总数已超过10000块。汉画像石艺术研究成果卓著,国内各类考述、论释文章近千篇,出版画像图录50多册。南阳汉画像石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在全国都首屈一指。而且,南阳在汉画像石的收藏与研究上,也都一直处于国内前沿地位,一批酷爱汉文化的专家学者一直都在忠诚地耕耘在灵石的图腾之间。笔者对汉画艺术有所关注,作为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局外人”,对汉画艺术的关注视角自然有些异类。汉画表象和内涵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已经有了很丰富和专业的研究,已经很透彻了,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专家学者关于汉画艺术现代生态问题的论述。尤其是在资源优势功利化渴望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汉画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早已经从收藏保护的初级阶段,向着现代文明社会的步调上看齐。汉画像石艺术的保护与收藏,从民国之今,南阳的汉画艺术开发与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但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也仅仅是属于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的一个世纪,就是在过去的这一个世纪里,
汉画艺术也并没有能够成功走进大众文化圈儿,无论是其影响力还是其辐射力、感召力、吸引力,都不足以称为南阳文化的卖点,南阳汉画艺术对于南阳经济、旅游、文化的拉动力,可能也就是几头牛的力量。
汉画艺术是一种文化存在,它的内涵存在于表象的形式之中,而它的灵魂,则需要以更现代化、更时尚化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它的张力,更需要在发现和创新中孕育。因此来说,南阳汉画艺术与市场化对接,不失为南阳发挥地理经济优势,把汉画艺术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创富行动和拉动经旅游经济的重要契机。
会文化展馆展出,在鲁迅博物馆展出,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中国大众报、上海艺术家报及中国魅力城市杂志、河南日报、大河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凤凰中文台、南阳电视台、南阳日报等多家媒体给予高度评价和专题报道。
2009年初,受联合国国际品牌组委会邀请在上海展出,受到中外友人的青睐,和广大社会文化界人士的一致好评。相继被一些政俯要员、名家明星及外国友人所收藏。现"汉画十二生肖"已被国家商标总局注册,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王敬敏曾因其108米汉画长卷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尤其是他创作发明的彩色拓片,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他申请的"汉画十二生肖"已被国家商标总局注册,已获国家专利局批准,“汉画十二生肖网”也已经开始运行。












四、 刘光爱的汉画题材美术文化
刘光爱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2005年之后,刘光爱尝试创作了几幅以像石汉画为题材美术作品,不料,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效果,在全国性书画大赛上均受到高度评价。刘光爱由此找到了跨越时空的创作灵感。在两年时间里,先后有30多幅汉画美术作品问世。2008年,刘光爱停下其它创作活动,专著于汉画像石艺术的研究和汉画美术的创作,她的汉画美术作品由此独对一枳。刘光爱,匠心独运,所创作的百幅汉画美术作品,取材于南阳汉画像石,并兼取全国各地汉画像石中的上乘精品佳作,从反映达官富商生活的画像、天文星象画像、神鬼辟邪升仙画像、角抵戏画像以及舞乐戏画像,到农业生产活动的画像,应有尽有,堪称一部汉代百科全书。所形成的作品主要有宴飨投壶、车骑出行、弋射田猎、斗鸡走狗、达官小吏、奴仆侍女以及武库、蹶张、舞戏百乐、角抵斗兽、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祥瑞动物龙、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羽人戏龙、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二桃杀三士、晏子见齐景公、鸿门宴、、赵氏孤儿、狗咬赵盾、西门豹除巫治邺、荆轲刺秦王、高祖斩蛇、厅堂、门阙、楼阁、桥梁、瓦当、装饰图等等。引领汉画艺术从抽象石刻艺术、有形拓片艺术,发展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复活艺术时代,从而使画像再生,赋予了形状艺术以生命的色彩,她把人们从象形石刻艺术的传统印记中解放出来,把先秦两汉的灿烂文化鲜活地展现在当代人的眼前。不仅开辟了中国美术创作的新天地,而且也开创了汉画艺术的新纪元。
南阳汉画文化批评

南阳汉画文体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培育和研究,其原始文化形态已基本成孰。南阳汉画怎样走出石刻艺术的“原生态”,走出汉画黑白拓片的“过去式”,并在当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这不仅是南阳文化旅游工作者的理想,南阳市党政领导的理想,南阳市各界群众的期盼,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如果汉画文化一直躺在博物馆里睡大觉,那将会慢慢失去它存在的价值空间。在信息尚不发达的改革开放初期,南阳汉画馆的建立对于南阳乃至河南的文化来说,都具备了填补历史空白的强烈冲击作用,在那时,南阳还没有更多的有形文化可以与其相媲美,所以,南阳汉画馆也曾经有过它的历史辉煌。当初,到这里来的游客很有些不以为然,但一旦走进汉画馆,便如同中了神奇的魔法,为这一祖先创造出的神秘艺术而震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贩夫走卒。当时的这种颇具震憾力的视觉图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推进而渐渐被视觉审美疲劳。
近十几年来,由于汉画信息的广泛传播以及人们对于汉画的广泛了解,南阳汉画馆时常门可罗雀,稀疏的外地游客,已经证明不了它的神奇吸引力。各级领导到南阳来,也很少到这里参观考察。南阳汉画馆也曾尝试与商业及文化活动联姻,并试图因此而走出困境,但结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搞活动时吸引了一定的人气,但活动结束后,这里依然沉静如故。事实上,无形当中,在南阳本地领导和群众的心目中,汉画馆已经无法承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的当代形象。而南阳师范学院的汉文化研究中心,它在文化现象上具有重要的内涵支撑作用,它的学术贡献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它的功能性制约,也远远满足不了汉画文化市场化发展的需要。直到如今,学者们做了很多相关课题的研究,但至今没有能够向有关部门提交一份汉画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研究报告。学术研究不能简单地就文化研究文化,它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性,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文化张力的释放和拉动,并通过研究实现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因此,对于南阳汉画学者来说,使命依然重于成果。再者,它所成立的两个小型汉画馆,也似乎有重复建设之嫌。汉文化研究中心与南阳汉画馆相距不到两公里,为什么不能依托南阳汉画馆来开展研究活动呢?南阳的这些文化资源为什么不能有效共享呢?汉文化研究中心可以在一些方面非常强大,并具有突出创意,没必要把自己变成麻雀。汉画博物馆的重复建设,凸显了南阳文化管理机制上的一些不协调现象。其实在南阳,这些现象并不是仅仅汉文化领域里存在。
几年前,有关部门曾经提出过制作彩色汉画的创意活动。但因为缺乏人才和创意的支撑,这项创新成果泯灭在萌芽之中。倒是王敬敏先生,创造性地把过去的黑白拓片京戏成了彩色拓片。王敬敏的创作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艺术家的指导,这些年,他很下了功夫,但由于财力有限,短时期里,他也很难在这个领域里大有作为。所以,他的步子迈得也很艰难。好在,他一步步走了过来,他的彩色拓片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并且进行了一些艺术开发。彩色拓片的大量生产与与制作,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汉画像石的本质,属于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民间工匠在秦汉时期比比皆是,而且,汉画是一种雕刻比较粗糙的有形象形符号艺术,其墓葬的专用属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把其中很优美的东西拿出来作为吉祥图腾而崇拜。
刘光爱的汉画题材美术绘画作品,作为一个崭新的艺术门类,新生事物自然有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刘光爱的作品被发现之后,南阳市美术界人士褒贬不一。赞赏者,认为她走了一条非常有眼光的艺术途径,排斥者,则认为她没有经过专业的正规大学教育,又不是纯正的民间画派,算是归到哪一流派呢?南阳一些院校美术系的老师们,则认为汉画就是约定俗成的黑白拓片,怎么可以随意涂脂抹粉呢?对于刘光爱的创作实践,处于一种不屑一顾的心态刘光爱的汉画题材美术作品,虽然处于先期的尝试过程当中,但她通过艺术和再创作和再加工,赋予了汉画像石无限的灵感和想象空间,不失为一种巨大的进步。毕竟,刘光爱的汉画题材美术创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在汉画文化的品类之中,有着她独到的一席之地。在她的画技进一提高之后,相信她会把汉画题材美术作品提升到一个令人振奋的高度,从而赋予南阳汉画文化以新的灵魂。


南阳汉画文化市场化道路

笔者不敢妄言春秋,但却非常希望一家之言。是谓无知者无罪,童言无忌。
笔者认为,南阳汉文化的市场化之路,可否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和论证:
1、汉画研究路径。
南阳师范学院可以每年拨一定的经费给南阳汉画馆,南阳汉画馆作为南阳师院汉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而存在。事实上汉文化研究中心的牌子挂在南阳汉画馆的大门前似乎更具有说服力。或者,将南阳汉画馆整体转制,从编制上划归南阳师范学院所有,这样以来,双方在汉文化资源的占有利用上,将在共享中共同受益。
2、南阳汉画馆扩容、整容路径。
现在总体看来,南阳汉画馆是缺乏生气。而所谓的扩容和整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充实汉画容量。国内已发掘的汉画像石已有近万片之多,能不能把这些拓片全部收集到南阳汉画馆中来?二是对现在的南阳汉画馆外部进行光亮工程改造,增加现代感。对内部,则进行声、光、电的现代化改造,甚至可以用四维立体电影或者三维动画的形式,复原汉墓型制,更真切、快捷地感受汉墓文化和汉代风俗。三是拆除武候祠和南阳汉画馆之间的所有建筑,建立一个庞大的“三国文化广场”,将武候祠和南阳汉画馆连为一体,整体上形成一种旅游群落结构。由此可望形成一种“南阳大汉旅游”模式和品牌。使来此游人真切地感受秦汉之大,三国之大、汉画之大,南阳旅游之大。
3、开发汉画演艺或大汉演艺路径。
可以在三国文化广场周边进一步规划建设仿汉建筑形式的星级宾馆、演艺剧院,也可依卧龙岗之势量身打造三国战场,精编富含汉画像石内容和三国文化的大汉演艺作品,作为重要的和形象的文化载体吸引游客。此项目具有相当深厚的汉文化基础。创作空间巨大。众所周知,两汉时期,南阳舞乐百戏的种类很多,包括鼓舞、长袖舞、宴乐、杂技、武术和具有故事性的角抵戏等。张衡在《西京赋》里记述的项目有:“角抵”、“乌获扛鼎”、“冲狭燕濯”、“跳丸剑”、“走索”、“都卢寻”、“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吞刀吐火”、“易貌变形”等等,几乎应有尽有。南阳出土的汉画石、砖中,汉代流行的舞蹈也有大量反映,除了用于祭祀的灵星舞,宫廷中的武德舞和五行舞外,还有以技巧、造型为特征的独舞、双人舞等。其中有以建鼓为主要乐器、两个男子表演的“建鼓舞”。有广舒长袖、足踏鼓而旋转的“踏鼓舞”,有歌咏队为之伴唱的长袖舞,有踏盘雀跳长袖飘逸的“七盘舞”等。在这些舞蹈中,伎人的服饰多有长袖,便于“翘袖折腰”,增加美感。《韩非子·五蠹》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早为戏曲中广泛使用且程式化了的水袖,在南阳汉画像石刻中找到了它的渊源。张衡在《观舞赋》中说:“抬修袖以翼面,展清声而长歌。”鲍照的《诗数》中也有“七盘起长袖,庭下到歌钟”之说。可见,在汉代,南阳的歌与舞已发展到密切结合的程度了。汉代南阳境内盛行的百戏表演,从汉画石、砖中看,除“冲狭”、“飞剑走丸”、“投壶”、“六博”、“吐火”、“蹴鞠”、“戏车”、“走索”等属于技巧性的艺术表演外,更为流行的是角抵戏。汉代南阳的角抵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表演或力量的角逐,而且还表现了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像头有独角的蚩尤与黄帝搏斗的“蚩尤戏”,勇士与猛虎较量的“东海黄公戏”,“蛟和河神”变为牛形的“斗牛戏”等。从艺术表演形式上看,许多百戏画像中的“猛虎”、“牛形”、“兕狮”、“熊罴”以及代表蚩尤的独角兽等等,多为伎人扮演而成。“驱豹戏罴”的“象人”多带有假面具。这与流行在荆楚的傩舞、傩戏和后来唐代的“代面”自然相联,同时直接影响到以后戏曲中人物的脸谱化装。有些演出场地,还挂有吊成波浪形的帷幔。乐队伴奏的位置比较固定,表演与伴奏主次分明,这足以表明汉代南阳的舞乐百戏,已逐步综合了歌唱、舞蹈、多种乐器的混合伴奏、化装、服饰、道具、虚拟动作、故事内容、简单的台词等诸多的因素,正向着“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向演进,标志着戏曲由萌芽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外,从故事内容看,南阳汉画像石、砖中有“聂政自屠”、“范雎受袍”、“荆轲刺秦王”、“赵氏孤儿”、“嫦娥奔月”、“伯乐相子”、“樊哙排君难”、“拦驾”等等。这些历史故事必将为大汉演艺剧目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取材内容。大汉演艺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必将赋予南阳旅游磁性的内含,并因此而带动南阳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质的升级和超越。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6:54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