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11-08-12 编辑
南阳襄阳热争诸葛亮躬耕地的冷思考

编者按:与襄阳的强势相比,南阳则尽显弱势与被动。现实中的南阳,不但在每一次争论中总是疲于应付,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忽视文化遗迹方面的开发与保护,很多原有的优势已逐步弱化乃至丧失殆尽,几乎失去了翻转的可能。

但是,到底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其实,这种合作共赢并非主张完全摈弃学术分歧,而是在秉持一种新的观念,那就是学术之争应当与政府行为理性分开。致力于寻求合作共赢,这应当是政府的最终目标;而执着地探究历史真相,那是学术界的一贯宗旨。让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既互不侵犯,又相得益彰,这才是一种理想境界。
  
一场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恰如八月逼人的暑气,在南襄两地持续升温。这场争论源于东潮网“诸葛亮躬耕地探寻”专题的推出。而稍作留意人们不难发现,仅最近几年,从天涯、百度,到大河、荆楚,再到今天的东潮网,有关这一话题的争论其实已数度趋热。那么,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论辩?一个悬疑千年的诸葛躬耕之谜,为何总能牵动今人敏感的神经?透过扑朔迷离、复杂微妙的双方博弈,又该如何理性看待这场也许要永无休止的论争呢?

一、政府走上前台的学术争论

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大背景下,争夺名人故地已成为当今一道特殊的风景。从中华始祖皇帝到思想之尊老子,从文人李白到武将赵云,各地名人争夺战此起彼伏经久不衰。而综观这些数量众多的名人故地之争,发端于南阳、襄阳之间的“诸葛亮躬耕地”争论,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民众之广、社会影响之大,可谓无出其右者。千年未解的诸葛躬耕之谜,恰如其充满玄机的八阵图,在两地之间越争越复杂,民众则越看越困惑。

回顾历史,几乎从诸葛亮谢世后不久的东晋起,南阳、襄阳之间即开始了其躬耕地之争。在上千年的争论中,舆论时左时右,双方各有千秋。不过总体讲,争论一般仅限于学术范围内,有时会引来民众的参与,夹杂入个人的情感,甚至在社会上形成双方较为激烈的对立情绪。这时,政府也许会出面调停,但却不会介入学术之争。比如,清道光年间就曾发生一件妇孺皆知的趣事,当时,祖籍湖北的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时,南阳人同襄阳人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正趋白热化,甚至到了要打官司的地步,顾嘉蘅既不想得罪襄阳老乡,也不愿触怒南阳属下,情急之下,遂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并将其置于南阳武侯祠内,照顾了双方情绪,暂时平息了争端。

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数次争论,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府从幕后走向了前台,在争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从而使得争论的学术氛围渐失,利益驱动明显。从“邮票门”、“教科书门”,到“广告门”、“电视剧门”,几乎每一次争论的至始至终,地方政府都不再是甘居幕后,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赤膊上阵,冲锋在前,不达目的不罢休。

就像没人会简单否定名人故地之争的必要性一样,政府主动参与竞争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可以加大研究力度,吸引更多的关注,促进得出相关结论,从而使人们的认识更加逼近历史真相。但让人忧虑的是,现实中的政府介入往往不是以探究历史真相为目标,而仅仅是想借助文化大旗谋求经济发展,其间暗藏着赤裸裸的利益冲动。这种指导思想的偏差,必然导致学术争论偏离正轨,甚至失去其探究真相的基本宗旨,出现学术研究为经济利益“背书”的情况,无形中文化研究沦为了经济发展的附属品。

近年来的南襄之争已明显出现了这一偏差。以当初的“邮票门”事件为例,争论形式从民间口水、学术文章到政府文件逐步升级,最终南襄两地的文物、宣传、邮电等政府部门均卷入了论争。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邮票发行计划,襄阳市由相关部门成立的工作组五上北京,南阳的同志也三进邮电部,而且双方均携带着地方政府的相关《报告》或《请示》,对邮票发行部门施压。以至邮电部的领导后来明确表示:发行一套邮票受到这样大的压力,这样受牵制,是不正常的。

这种“不正常”在此后的历次争论中几乎已成为“常态”。两地争论中襄阳选择了走“上层路线”,并且已不仅仅依赖于学术路径,甚至将学术置于一边,只做不说。比如,致力于襄樊市的更名,以及在高校设立“孔明学院”等,在舆论高层造势;当地教育局长、甚至市长亲自跑人教社,取得教科书优势;在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做广告,更是占据宣传优势,产生了先声夺人的社会效果等。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争论已游离于学术之外,体现了浓重的政府色彩,从而使争论参杂入过多的利益诉求,偏离了正确的指向。这不仅是学术领域的不和谐音符,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倘若由此违背了学术本意,甚至得出逆于史实的结论,则不但是政府之失,更是学术之悲。

二、强势的襄阳与弱势的南阳

通过这些“学术之外”的工作,襄阳处处锋芒毕露,逐步占据了优势,在躬耕地之争中获取了更加主动的位置。有南阳网友如此总结近年来的南襄躬耕地之争:襄阳方面始终高度重视,次次主动出击,基本实现了“完胜”;南阳方面则一直盲目忽视,处处被动应战,最终遭遇了“完败”。这样说虽显偏颇,却不失形象生动。

与南阳相比,在争夺与打造“诸葛亮躬耕地”这个文化品牌上,襄阳的强势之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在“修改教科书事件”中,襄阳市长亲赴北京做工作,并由此感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相关领导,在新版教科书中,顺利实现了有利于襄阳的相关修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二是政府运作,比如在“邮票发行地事件”中,为了争得学术高层的支持,营造对自身有利的舆论氛围,襄阳方面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在北京、上海、四川、湖北,一口气开了四个全国学术会议,倘若没有政府在背后的强力运作,这显然是很难做到的;三是整体规划,不仅将隆中景区的发展,作为旅游规划的主打,甚至将其纳入襄樊市的十一五整体规划;四是长期坚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襄樊市就制定出了隆中景区宏大的发展规划,历经多届领导而毫无变化,始终一以贯之长期坚持,在当今这个浮躁多变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6:44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