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 
  注册 | 发布 | 我的 信息员: | 同乡 | 搜索
 1004 短消息 2012-04-15 编辑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提要:南阳府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府”一级古代官署衙门建筑群,现存古建筑30余座共130余间。中轴线上建筑保存完好,平面布局疏密有致。大堂二堂三堂依据各自功能,在设计上利用自身的标高、出檐尺寸、屋面坡度等对立体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分别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静谧深邃和舒展宜人的局部环境。各单体均为硬山建筑,不但体现了时代的工程做法,建筑各部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

关键词:南阳府衙  布局  规划  建筑特征

 

    南阳知府衙门坐落在今南阳市老城区西南隅,位于民主街西端,东临共和街、西临城墙、背靠联合街,坐北面南,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3.6公顷。现存古代单体建筑30余座130余间,中轴线上自前至后有照壁、大门、仪门、右列六科房、大堂及东耳配房、寅恭门及其东西耳房陪房、二堂及其东西厢房、内宅门、三堂、三堂左列厢房及三堂东西耳房配房等,且保存基本完整,在中轴线的东侧还保存有军粮厅、宾兴馆,西侧还保存有二堂西花厅及其厢房、倒座等建筑(图一),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封建社会府一级官署衙门建筑群,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历经明、清、中华民国,解放后曾一度作为南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现存的南阳知府衙门为清代建筑。

    《明嘉靖·南阳府志》:“南阳府治在城内西南,国朝洪武三年同知程本初即元故址修建”。《清嘉庆·南阳府志》:“府治在郡城内西南,创建未详,明成化间太守陈镒重修。首大堂,堂左为承发司、吏户礼诸科,右为永平库、兵刑工诸科,……大堂后为寅恭门,次思补堂,堂左为书简房,右为招稿房。次三堂,……规制严备,经明末变乱颓圮。国初知府辛炳翰始修思补堂,继修仪门、榜房;张献捷重修大堂并六曹房、承发司、永平库,嗣后相继修葺完备。”

    现存的南阳知府衙门基本保留了明代初年的建筑格局,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增建、裁并,才形成今天的局面。

一、主要建筑及其功能

    大门(图二),面阔三间,通面阔12.60米,进深两间,通进深7.40米,分心中柱四架椽对前后双步梁结构,硬山建筑,次间脊檩下为扇面墙,内侧两次间砌砖墙封为门房。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仪门,面阔三间,通面阔12.13米,进深两间,通进深6.66米,明间为板门,次间脊檩下为扇面墙,梁架结构与大门相同,硬山建筑。

    大堂(图三),面阔五间,通面阔21.30米,进深三间10.65米,堂前连接一进深4.06米的六檩卷棚,通进深17.08米。大堂梁架为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梁结构,彻上露明造(图四),檐高4.34米,脊高11.35米,明间两缝梁架采用减柱造,减去了前金柱。前檐柱头科为一斗二升斗拱,明间大斗仅刻形贴与梁头两侧,平身科为方形正面带雕刻的云木,次稍间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头。堂后为砌砖封护檐。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大堂也叫正堂、正厅,是古代知府“听政”“布令”之所,是府署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整个府衙建筑群平面布局的中心,府署的主要职能部门都在此布置。堂“左为承发司”,“右为永平库”。堂前两侧为六部,左列吏、户、礼,右列兵、刑、工,与清中央国务机构设置相对应。

    寅恭门,面阔五间18.47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14米,三架梁对前后单步梁结构,硬山建筑。前后外廊通过拱券门洞与两侧建筑相通。明间脊枋下有“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荷月上浣”墨书题记。柱头科为一斗二升斗拱,平身科为线雕云墩形状。

    二堂(图五),硬山建筑,面阔五间,通面阔18.91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2.45米,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结构,为了出檐深远,在前后单步梁下各增加一挑尖梁(图六),出檐1.50米。檐高4.34米,脊高11.35米。明次间在五架梁随梁下做井口天花,稍间砌隔墙辟为夹室。柱头科为一斗二升异形斗拱。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二堂又名“退思堂”、“思补堂”、“慎思堂”,是府衙内仅次于大堂的办公场所,知府的日常公务活动主要是在这里完成的,所有需要预审及不宜公开审理的案件一般都先在二堂审理笔录。由于是知府日常的主要办公场所,府署内部的主要办公机构多在此设置。“堂左为书简房,右为招稿房”;二堂之西为接待会客之所,设“花厅以听事,对厅以肃容”;厅之北宇,设签判所。据〈〈清光绪·重修南阳府署记碑〉〉记载,清代后期二堂建筑群的西侧建莲池和爱莲堂等建筑,为衙署的休闲场所、政余陶冶情操之地。

    内宅门,建在一35公分高的台明之上,面阔五间,通面阔18.85米,进深二间,通进深3.70米,分心中柱两架椽结构,明间屋面比两侧高出约60公分为悬山结构,次稍间硬山。次稍间脊檩下为扇面墙,两侧各成外廊,通过山墙上的拱券门洞与周围建筑相连。

    三堂(图七),面阔五间,通面阔18.7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2.33米。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结构,单檐硬山建筑,檐高4.65米,前外廊带轩顶,后檐为老檐出结构,其后为后园。三堂稍间用木隔断辟为夹室,夹室有暗门与两侧耳房相通,明次间后檐墙上开窗以采光和取景。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三堂又叫“燕思堂”,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公务及燕居的地方,设有会客厅、接待室、书房、更衣室、知府及内眷等的休息室。由于是内宅院落,各个建筑之间均有廊庑相通。

    军粮厅,面阔五间,通面阔17.78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53米,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结构,单檐硬山建筑。明间后墙开门,后金柱间为屏风门。从现场勘察情况看,两稍间与次间应有隔断。

    宾兴馆,坐北面南(轴线方向109°),为一平面呈“回”字形的独立封闭天井小院。正房面阔五间19.18米,进深三间6.89米;厢房面阔三间9.97米,进深二间4.48米;门房平面布局与正房基本相同,前后设廊,明间为门道。正房、厢房与门房在结构上的结点由一斜梁架承托,内廊回环相通,厢房地坪略低于正房与门房。从两侧厢房保留的屋面形态来看,原来为仰合瓦屋面。据府衙内新出土的碑刻2记载,咸丰年间南阳捻军横行,为了兴团练抗“捻匪”,“合郡官绅商民”共创此馆,亦称“宾兴团练公局”。

    据《周礼》记载,旧时地方官仿古乡之风,设宴招待应举之士,谓之宾兴,后又通称乡试为“宾兴”。清代的宾兴制度是清政府“公车费”3的补充,实为接济贫穷的学生参加科考的一种制度,南阳府衙宾兴馆的存在是一份了解科举制度历史难得的参考资料。

二、地形特点及建筑布局

     南阳位于南阳盆地的北部边沿地带,古称“宛”,因居于中土之南、汉水之阳,故又称“南阳”。北偏西约8公里处为紫山,其南麓相传曾是汉末名士庞统的寓居处,明藩九位唐王的陵寝也坐落于此;东北紧靠独山(古称豫山),白河(古称水)自独山东侧顺流直下,在南阳东约2公里处折而向西,经城南门外后又折而向西南流去,与发源于紫山的梅奚河、三里河相交汇。

    《阳宅十书》:“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按照传统的风水观念,城市村落的选址要背靠山丘面朝流水,缓坡阶地,植被葱郁。南阳古城,东有白河蜿蜒屈曲而来,西临长岗(卧龙岗),背靠浅山,南绕“流锦带”,可谓一处十足的风水宝地。古水不但哺育了世代在此居住的南阳先民门,而且还是一条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北宋初年为了缩短中原与富庶的荆湖地区的距离,曾一度动工开凿南阳至京师的运河以通漕运4,民国以前货运商船沿汉水而上,经新野、南阳仍可达独山北的石桥。

    南阳明清老城区的自然地形基本以南北向的解放路为中心,呈鱼脊状,中间高四周低。南阳知府衙门位于老城区的西南隅,自然地势西南低东北高,西侧紧邻城墙和护城河,排水通畅,其建筑布局也很自然地利用了这一地形并按照功能不同的需要,结合空间艺术层次及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需求很巧妙地进行布置,把自然地理环境与建筑立体设计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了一起,使人初入衙门步步登高,面对大堂,给人一种高峻雄伟、威严肃穆的感觉。

    南阳府衙中轴线上的地势前低后高(图八),建筑布局疏密有致。从大门到三堂整个轴线纵长187.7米,地坪相差约167公分。整个中轴线以大堂为中心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建筑布局疏朗,自然地势高差较大,视野开阔;后部建筑分别围绕二堂和三堂进行布置,相对较为紧凑、严谨,自然地势也较为平缓。进入大门不远处是仪门,大门距仪门25.9米,地坪比大门高出7厘米。仪门距大堂48.5米,地坪比仪门高出1.15米,为了保持与周围建筑的协调,大堂前两侧六科房(通面阔34.58米)地坪呈缓坡状,其北端比南端高出20余公分。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寅恭门紧邻大堂而建,是中轴线上前后分区的过渡性建筑。一方面寅恭门及其东西耳房、配房与大堂两侧耳配房通过回廊相连,并且共同对大堂构成环围之势;另一方面寅恭门、二堂及东西厢房又组成一个较为紧凑、布局严密的四合院。二堂西侧为花厅,花厅由两侧耳房、厢房及倒座组成,花厅前置卷棚内设便门与两侧耳房相通。由于二堂为府署的重要日常办公场所,因此花厅为一处堂务前后研究案件、纵横论政的静谧之所。

    二堂之后为内宅院落,与大堂所追求的高耸庄严开阔、二堂的紧凑静谧不同,三堂是整个建筑群中单体檐高最高的建筑,也是中轴线上地坪最高的建筑,整个院落由东西厢房、东西耳房配房及连接各建筑之间的廊道组成。三堂距二堂34.7米,室内坪却高出51公分。因为是内宅院落,其建筑布局相对疏缓一些,少了一些局促,多了一些宜人化的空间。

    南阳知府衙门古建筑群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封建社会“府”一级官署衙门建筑标本,是研究我国古代衙署建筑形态、特征、布局、营造制度及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作为古代地方政府的办公机构,其建筑布局在建设初期也强烈受到了北京皇宫的影响,强调轴线对称,前堂后寝,左文右武。入清以后,由于社会及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府署内军厅、理刑厅、照磨所、司狱司、税科司等相继或裁或并或废5,其建筑格局随时代的迁移又有微弱的变异。

三、建筑特征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较大;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信仰、传统文化、社会化发展进程、科技发展水平等不同;再加上古代交通、信息畅通等的局限,这样就形成了我国古代各地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差别。

    南阳处在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资源、地理特征、气候、植被、农业生产活动等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受此影响,人们的建筑活动在群体建筑的布局及单体建筑的外部立面处理、内部结构做法及其装饰装修等方面也都具有南方和北方的双重特点。

    南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大部分屋面平缓,歇山亭阁翼角起翘适度,但也有屋面较陡的或带有封火山墙的建筑及翼角高挑的亭阁;梁架绝大部分为抬梁结构,也有穿斗式构架,甚至还有一种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混合型结构;屋面以干槎瓦和筒瓦屋面为主,也有合瓦和冷摊瓦屋面等,这些都构成了南阳古建筑的多样性特征。

   (一)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保存至今。现今的南阳府衙是在元明衙署的基础上兴建而来,2001年至2004年府衙院内的清理及维修工作也证明了这一点。现存的30余座130余间古建筑全部为清代建筑,基本体现了清中后期的建筑特征。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和古建筑砖木结构自身的一些特点,现存古建筑在始建年代、技术做法、工艺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二)南阳府衙属衙署建筑,是封建政权在各地的代表,是中央皇权的象征,其建筑群的布局朝向是非常讲究的6。“天子当阳而立,向明而治”,明清北京故宫即坐北向南,南北中轴线取地磁子午线方向。南阳府衙大堂以前中轴线为185°,基本取当地地理子午线方向,大堂以后为186°,稍有偏斜。

    (三)整个府衙的古建筑在横向排列上以主轴线为中心,中心线上建筑朝向与主轴线方向一致,两侧耳房配房多微向西偏,抢阴布局。宾兴馆位于东侧副线后部,坐北面南,方向199°,与府衙各轴线方向迥别。

    (四)南阳府衙中轴线上大门、大堂面阔前檐略大于后檐,大堂院、三堂院平面布局前宽后窄,这一布局打破了一般建筑放线的禁忌;且照壁位置不居中,照壁横向(101°)与轴线不垂直;主轴线前后不统一,这些在某些程度上都体现了一定的风水学思想。

    (五)南阳府衙大堂、二堂、三堂全部面阔五间,为五架梁结构,完全遵从《清律列》:“三品至五品厅房五间七架”,“正门三间三架”的规定(清代南阳知府品级为四品)。

    (六)南阳府衙的建筑全部为硬山建筑,维修前中轴线上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屋面为干槎瓦,稍间尽端扣两垄筒瓦,作披水稍垄,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风格(维修时,依照设计全部做成筒板瓦屋面)。早期做法中檐墙内有柱,后期逐渐取消墙内柱;山墙中一般不使用墙内柱。

    在梁架用材上,除二堂、三堂、三堂及厢房配房等建筑,由于内装修等方面的需要,梁架经过修整(形材),其它次要建筑梁架使用时大部分随形就势,多为自然材。甚至大堂东次间梁架部分构件还存在二次使用的迹象。

    府衙建筑的砌筑工程在做法上重内轻外,重实用轻观感。除三堂外,包括大堂、二堂在内,内墙下碱和前后墀头部位采用淌白工艺,六顺一丁砌筑,灰缝严密直顺,重要建筑基本达到丝缝工艺标准,其余部位为糙砌或“碎”砖墙,内墙下碱以上为土坯墙即俗称的“里生外熟”。三堂是所有府衙古建筑中工艺要求最高的单体建筑,也是府衙中单体檐高最高的建筑,其墙体内外一致,全部采用淌白工艺,并且在山花部位和后墙檐下用丁石内外拉结,以增强墙体的整体稳定性。

    少部分小体量的晚期建筑采用一种“空斗”砌法,即每皮砖采用“一陡一丁”的工艺方法,上下皮之间错缝砌筑。

    (七)府衙建筑的正脊一般呈一条直线,两端不作升起;在屋面坡度上,一般建筑的檐步、金步、脊步举架分别为五零----六五举、五五----七零举、六零----八零举,稍逊平缓;二堂三堂的檐金脊步则分别为六六举、八一举、八八举和七零举、八零举、八九举,大堂则更陡峭,檐步和脊步分别为八九举和九九举,整坡举架达到九三举。

    大堂二堂地坪、檐高和脊高基本相同。三堂面阔略逊于大堂二堂,地坪比大堂高出45公分,檐高高出54公分,但屋架略低于大堂7公分,是府衙中单体高度仅次于大堂的建筑。群体古建筑的设计不但依靠地势的高下、平面布局的疏密来突出各个单体建筑的主体地位,更借助建筑的台基、体量、标高、屋面坡度、囊度的设计来烘托气氛,在空间布局上重新进行立体规划,营造一种威严肃穆、深邃静谧或庄重温和的氛围环境。

    (八)南阳府衙大堂以后的所有建筑,几乎都带有前(后)廊,以保持和周围建筑的有机组合与联系,从而在整个衙署建筑群内部自仪门至三堂形成一种檐角相接,廊庑相连,回环相通的奇曲幽妙景观(图九、十)。显要位置和重要建筑的廊顶都做“轩”,瓜柱刻成宝瓶、花饰等各种造型。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二堂西厢房(即西花厅东厢房)两山墙后部;西花厅西厢房北山墙前部,从金檩部位平砌伸出成马头墙(图十一),这种类似于风火山墙的一种做法,在府衙甚至南阳地区其它古建筑上还没有发现。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九)大堂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梁,由于使用功能的需要,明间两缝梁架采用减柱造,前双步梁加长后直接插在后金柱上,省去了前金柱,增加了堂前的有效使用面积。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三堂两侧耳房,由于面阔(两间)较窄,前檐檩采用通檩,减去了前檐柱和单步梁。

   (十)在南阳府衙古建筑群中,斗拱不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构件,多使用于柱头,为一斗二升,平身科除大堂的次间和稍间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头外多为带雕刻的木块(方形或云形)。大斗全部无“幽”,“底”面以下常垫一正方形木块,耳底比例随意性较大,部分大斗根本无腰,大堂明间柱头科大斗甚至仅从侧面刻出轮廓贴于梁头两侧,其作用完全沦为一种装饰。

    按外部形态来分,南阳府衙的斗拱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衍化的“斗拱”,以大门仪门为代表,柱头科和平身科完全衍化为两幅云或三幅云墩,一点也没有“斗”“拱”“升”的影子(图十二);一类以大堂等为代表,柱头科为一斗二升斗拱(图十三),平身科有云墩、方墩等;另一类为异形斗拱,以三堂及其厢房等为代表,也全部为一斗二升,其拱已演化为花草形或弓形,不但用于柱头科,还用于挑尖梁下,较小型的建筑上有时甚至做成插拱以承托檐檩。

南阳府衙的布局与建筑特征浅析

最后更新:2023-08-09 21:36:40

赞一下
有0条评论,我要发表
首页 | 简介 | 评论 | 留言
2003-2013